




月是故乡明
文║高丽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转眼快到中秋了,一颗漂泊的灵魂似乎无处安放,一颗心依然在原乡的地方。
年迈的母亲,头上的白发是否又凭添了许多根?那脸上千沟万壑的皱纹是否又已加深?那越来越昏花的双眼,永远惦记着儿女们?那颗为儿女们操劳了一辈子的心,日思夜想地牵挂着我们?
记得,每年的中秋节前,母亲就开始张罗着给我们打月饼。那时候,我们姐妹几个都小,只能帮母亲抱小麦积杆,当柴火烧。小麦柴做饭有一种特别的草香味,还糊不了锅。母亲做月饼的食材非常特别:她做的月饼也别有一番滋味在里头,就是独特的味道伴随着我们整整走过大半辈子人生,也让我们姊妹们今生今世没齿难忘。今夕何夕,月亮又挂上了中秋的天空,月还是是故乡明,月饼确实是妈妈做的好。
我依然清晰的记着。老妈做月饼的配方及食材,也包括做法、程序、密料。母亲先烙一块大大的烙饼,是一张用胡麻油和面粉和在一起的硬面烙饼。用来做酥脆和月饼馅儿,然后再把白糖和红糖参半匹配均匀,再把葡萄干泡软洗干净,加上青红丝,秘诀是放上一二两白酒,搅拌好芝麻,或葵花仁,或者是点缀性的枸杞,选食材一般来说,都是就地取材,首先必须色、香、味、俱全。再加上一比一的熟葵花油和胡麻油,然后把硬烙饼用杆面仗杆碎搓揉成碎小的沫然后和拌好的糖酥再一次拌均匀,然后用热油烫一碗油面,做为卷层用的油酥。然后再和上二十多斤到四十斤左右的面粉,面粉当然是选用新白面,和面也十分讲究,把白面用小苏按比例加水加油和好,一般都是三油三糖;所谓的三油三糖,是指十斤的面粉,配三斤的油和三斤的糖,烙的时候,外表用月饼模具刻上各种庆丰收的图案,刻好的月饼外表再刷上鸡蛋黄,这样做好的月饼不但好吃,也好看,才能放的时间久,并且越来越好吃爽口,越来越酥软香甜。而我母亲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和面的时候,一定要加一斤的大油,这样的月饼,可以封坛后放到三个月左右都是原汁原味。成年以后的我,我心疼年迈的母亲,得益于母亲大人亲传手艺。也因此掌握了这些主要的要领和重要的步骤,以及考究的技巧。做好一份月饼,农村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麦柴火烤,是那种烤出来的黄楞楞的颜色和酥脆中带有回味无穷的香甜。我妈常说:“不管做什么饭菜,那一定是,好吃不如美看,看好吃香,这才是真功夫,颜色搭配也很重要,至于营养,那就更需要精细化了,那得专家论证了。“”母亲如是说,我一般是照葫芦画瓢,按规矩做,所以母亲的心手相递,到我这里也就薪火相传了。因为有母亲大人四两拨千斤的点拨,便也成就了我一手的好厨艺。
秋风萧瑟,秋意渐浓,白露似霜,晨夜寒凉,每年的这个时节,是否会有人叮嘱你添减衣衫?是否会有人在你疲惫病痛时,适时地递上一杯热水?是否会有人在你孤独寂寞时嬉笑颠狂着逗你一乐?是否会有人在你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时,会帮帮你?
年幼时的我们,虽然享受了一众亲人的呵护,可唯独母爱啊,是任何人都给予不了的。
思之是泪,念之是泪,放下是泪,放不下的还是泪啊!
曾几何时,我的家就像一个快乐的大本营,每到中秋,父母提着自家喂养的鸡,自己家磨的糕米,做的现炸油糕,兄弟姐妹提着买来的水果月饼,齐聚一家,欢度中秋。而我只需备几样家常小菜,父亲配点儿白酒或者啤酒,饮料,一切就那样简单随意,一切就那样顺其自然,大家在吃吃喝喝中,嘘寒问暖,其乐融融。白天我们帮父母亲收割葵花头,晚上献院里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上五个月饼,苹果、梨、桃、葡萄、香蕉,中间放一个割成花蓝式的大西瓜献着月亮,开始一家人在皎洁的月光下每一个人手里拿一根称手的木棒,此起彼伏的敲打着葵花饼,一院的葵花,一般都是在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敲打完毕,把葵花籽用箩筐一筐一筐调上平房顶上。真是人心齐泰山移,手足齐其利断金。姊妹们为的是在几天的假日里帮父母亲,尽可能的收完秋田,尽可能的多干些活儿。那时候的中秋节真美啊!天上月儿圆圆,人间亲人相伴,欢声笑语,亲情暖暖。孩子们快乐地在人群中窜来窜去,追逐嬉闹着,清脆的笑声如风铃在秋风中轻轻荡漾。一切是那样的平平淡淡,一切又是那样的幸福安然。若时光就此静止,若岁月就此无恙,我,亦返老还童。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不得不拜别年迈的父母,不得不抛下年幼的孩子,打着为了他们过得更好的幌子,背井离乡,或者远渡重洋,不得不过上从此与亲人隔山隔海两相望,牵挂遥遥无绝期的日子啊!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颗心,一直七零八落地漂泊者,行走着、牵挂着……
虽然时常会打电话,也会经常视频。可看到日渐衰老的妈,顶着斑白的`头发,弯着腰驼着背,瘦瘦的身子,迈着蹒跚的步子,慈祥的笑容面对面时,眼里便常常含着热泪,心,便时常陷入深深的自责。是我拖累了她,本该安享晚年的母亲,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了自己的儿女,还在努力强撑着,发挥自己最后的一点儿余热,还在为我们操心费力的做着包括中秋节的月饼。她知道,外面千变万化的月饼,永远无法与她做的月饼相提并论。因为没有妈妈的味道,所以。她知道我们习惯了她做的月饼的口味,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的味蕾,不管我们活到多大,在妈妈的眼睛里都是孩子。可否知道?那是包裹了爱心和家人团聚的特殊月饼,那是我们一生最幸福的话题,因为包裹了妈妈爱的味道,裹着一家人的心愿,所以故乡的明月格外圆。
迎风赏月合家欢,花好月圆人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远在他乡的游子们,也借此寄托思念之情。正如李白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按照我们民族的传统,这天晚上,每家人都要在月光下,欣赏圆圆的月亮,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也称团圆节!祝福大家中秋快乐!
今又逢中秋节,又逢月圆时,可惜今年的中秋节,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已三个中秋了,只能是月圆人难圆了。遥望着故乡的那轮明月,只期待着今夜,能有个香甜的好梦,在梦里,回到原乡能和我的亲人们,过一个难忘愉快的中秋……


作者简介:高丽萍,曾用名高利萍,笔名夏萌,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狼山镇小召乡。巴彦淖尔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河区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协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家学会会员。擅长写散文、诗歌、歌词、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作品发表于当地各种刊物及网络平台等,并著有12万字的散文集《秋窗听雨》,与人合集出版《时代潮》,《长河流韵》,作品收录于《巴彥淖尔优秀文学散文作品集》和《巴彦淖尔市优秀文学作品诗集》2015年《河套文学 》《河套艺术精品集》等作品被收录,历年来有大量作品发表在《都市头条》等。2019年巴彦淖尔市宣传部评选优秀“文学艺术创作作品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对象,散文集《书香河套》于2020年10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共五个章节,1788/千字,记录了河套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本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