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那么,孔子自己又是如何实践仁道的呢?接下来,《论语》就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孔子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心怀仁德 慈爱万物
【原文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纲:即“网”。“不纲”就是不用大网去网鱼的意思;弋:读yì,本意是一种带有很细绳子的箭头,射出去后,靠绳子收回来还能继续用。这里用作动词,用箭“射鸟”的意思;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只用带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从来不用大网去捕鱼;射鸟也绝不射在巢中歇宿的鸟。
这一章被许多反孔抑儒的人拿来作为批评孔子“假慈悲”的例证来大做文章,说,无论是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还是用网捕鱼,射飞鸟还是射巢中之鸟,都是杀生的行为,并无实质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是为了向世人宣示自己的仁慈之心罢了,是虚伪的表现,是“假慈悲”!——这些人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们知道,孔子是人不是神,他始终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过的是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首先要面对的是衣食住行等生存的基本问题。因此,他需要掌握生存的基本本领,并且还要教导他的弟子掌握生存的基本本领。渔猎是人类远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解决温饱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捕捉飞禽走兽而食用并不是一件违背仁道的事情。但尽管如此,孔子也认为君子爱物、取之有度。要明白,他们虽然生为人之食,但他们同样是生灵。人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捕捉他们的时候,要心怀怜爱之心,不可肆意滥杀,不给他们以生息繁衍的机会。这既是孔子宽厚仁爱的情怀在对待其他生灵上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中庸思想,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做事,都不能贪得无厌、急功近利,要留有余地,给人以机会,不可将事做绝。(未完,待续,下期再见)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