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元亮 王希凌
1
一包口罩换来十几幅梦寐以求的西方艺术大师真迹
曾在南京日报当美编的张久先生,隐身多年,不闻踪迹。如今,他华丽转身,成为一家专营外国艺术品的上·美术馆馆长。这其中的缘由和传奇,还是听其娓娓道来吧。
丹妮拉(左)与张久在意大利
丹妮拉是意大利的西方艺术品收藏家,她经营的家族画廊传承百年并早已在政府注册。画廊曾经为莫迪里阿尼、雷诺阿等众多艺术大师举办过个人画展,在欧洲十分有公信力。
张久是中国的西方艺术品收藏家,并有私家美术馆,他自幼习画爱画,有很强的绘画和鉴画功底。他曾是国内一家报纸的汽车版主编,经常会去欧洲试驾测评新车。
本世纪初,张久在欧洲试驾途中,发现了丹妮拉家的画廊。一见如故,第一次就买下20幅油画。之后每年,张久都会前往意大利,到丹妮拉的画廊买画,丹妮拉也成为张久先生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
按照约定,2020年2月张久先生应赴意大利买画,没想到1月新冠疫情爆发,行程只得作罢。远在意大利的丹妮拉很为中国的老朋友担心,经常微信问候张久先生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为中国加油。万幸,在举国的努力下,新冠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一切都在好转。
谁也没有想到,3月初,意大利也爆发了疫情!
当时意大利所有抗疫物资均出现短缺,尤其是口罩。就在这关键时刻,张久先生寄了一大包口罩给丹妮拉。
当丹妮拉一家人收到张久先生寄来的口罩时十分激动:她们没有想到这个中国人身处疫情之中,还能想到自己这个远在欧洲的合作伙伴,并再次赞叹中国的抗疫成果。
后来丹妮拉接受了中国人民网记者的越洋线上采访,表达了自己的喜悦、激动、感谢之情。
危难之时见人品,疫情让彼此十多年的友谊又有了新的升华。
丹妮拉(左)与张久交谈
很快,张久便收到了丹妮拉回赠的惊喜:一幅艺术大师柯罗的精品油画,丹妮拉以远低于市场价近乎原价转让给了张久!
蒙德马桑城外的河景(1865年) 卡米耶·柯罗
彼时的欧洲因为疫情人心惶惶,原本繁荣的艺术品市场一下门可罗雀,张久意识到这有可能是抄底欧洲艺术品的一次绝佳机会。于是,他拜托丹妮拉一旦有拍卖会,务必拿下精品。
很快,丹妮拉回复张久:“现在有人拿出了梵高、莫奈的手稿拍卖,拍卖公司和手稿都是可信的,并且起拍价价很低。”
拿下,必须拿下!
就这样,丹妮拉戴着张久送的口罩参加了拍卖会,而无人参拍的拍卖会让张久以起拍价拿到了梵高、莫奈的真迹,拍卖公司也为作品开具了保真证书,且注明了作品易手的所有出处。
随后的三个月里,丹妮拉还为张久先生以低价拿下了伦勃朗、德拉克洛瓦、柯罗、卢梭、米勒、布丹、莫奈、修拉、梵高、西涅克、马蒂斯、达利等十几幅大师的作品真迹。这其中有油画、水彩画、素描等作品,件件精美,自带贵气,同时又有相应机构出具的转让证明和保真证书。
随着欧洲各国的疫情常态化后,艺术品市场再次繁荣起来。
自2020年8月份起,每一次的拍卖会上,大师的作品都成了争相角逐的猎物,价格也是成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此前丹妮拉帮张久先生拍到的十几幅大师名作的价格已成绝响。
张久说:“这是真情换来了回报,相互的信任实现了双赢。”
因为一包口罩,张久收藏到了十几幅平时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拥有的西方艺术大师真迹,而丹妮拉在欧洲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与张久先生的合作获得了稳定的佣金,并向欧洲艺术市场展现了来自中国买家的强劲实力。
现在,张久先生已将这些珍贵的私藏,在自己创办的上·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展出:"让更多人不出国门就可以了解西方美术史,将私享变为共享。
2
展品囊括莫奈的启蒙老师、徐悲鸿留法学艺的导师
上·美术馆新馆,位处南京集庆门大街和燕山路的交汇处、正在陆续入住的高端楼盘东原/印长江雅苑的一二楼,门面不大但十分雅致,“口罩换来”的伦勃朗、米勒、凡高、莫奈等一批欧洲艺术大师的真迹就这样免费供人们参观。
上·美术馆新馆,位处南京集庆门大街和燕山路的交汇处。
在上·美术馆新馆,我们目睹了法国十九世纪末学院派绘画大师帕斯卡·让·达仰的油画作品《卢浮宫里的水彩画家》,堪称镇馆之宝。
卢浮宫里的水彩画家(1889年)帕斯卡·让·达仰
徐悲鸿为达仰画的肖像
让·达仰曾是徐悲鸿、张玉良在法国学艺时的导师。张久先生介绍说,当年徐悲鸿曾用十个月打工的收入,才购得了达昂先生的一幅很小的油画肖像作品,其尺寸远没有眼前这幅作品大。
勒阿弗尔港(1860年)欧仁·布丹
上·美术馆藏《勒阿弗尔港》,落日余晖在海面洒下片片碎金,帆船、轮船静泊水面,精美的画面有着照片的质感。这是被誉为“印象派之父”欧仁·布丹的作品。欧仁·布丹是莫奈的启蒙老师,16岁的莫奈经常跟32岁的布丹一起跑到海滩上创作,布丹对莫奈说得最多的话便是:“打开眼睛去观察。当场直接画下来的任何东西,往往有一种你不可能再在画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笔的生动性。”布丹的启蒙对莫奈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挂在展馆墙上的《勒阿弗尔港》
《慈善使者》是意大利17世纪巴洛克绘画艺术代表人物西蒙纳利·约瑟夫的作品,这在上·美术馆是最“古老”的艺术精品了,张久先生从意大利私人收藏家达米亚诺手中购得,2018年10月此画亮相上海城市艺博会,让上·美术馆展区人头攒动,人们争相目睹这件17世纪的艺术精品。
慈善使者(17世纪)西蒙纳利·约瑟夫
绘画作品是艺术家的精神产品,无不打上其人生经历的烙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意大利表现艺术大师科尓贝里,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的作品风貌确实与同代画家拉开了距离。
集中营的严酷生存环境和每天面临的死亡威胁,是如何折磨囚徒们的心灵理智,并由这些压力产生的心理阴影与变态,大家可以通过其作品去感受分析一番。
科尔贝里作品
科尔贝里作品
科尔贝里作品
张久为这位幸存者画家专辟了展室,其中一些作品是他在精神几近崩溃的状态下创作的,其艺术效果无可复制,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展室所展示的科尓贝里作品,离我们最近的是1979年。
3
名画真迹展览,引起了美术界大伽们的关注
张久的上·美术馆,在海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代理人为其服务,所购买的作品,皆有历来拍卖流转的完整信息,即其馆展作品的身世档案,每一幅作品都有厚厚一本溯源资料,张久将其捧出展示于我们,因为都是外文,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但这对购买者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张久儿子张思远(左)在意大利
每一幅作品都有厚厚一本溯源资料
张久破例取下挂在墙上的画框,把背面展示给我们看。
精美的画框每个角都有特殊的木契,一旦拆卸就无法重新安装,画框便报废。
就画作本身的真伪而言,张久破例取下挂在墙上的画框,把背面展示给我们看,有签名、有封章,都历经历史的尘封,更为奇妙的是,精美的画框每个角都有特殊的木契,一旦拆卸就无法重新安装,画框便报废。而上·美术馆珍藏的每一幅名画,都原配非常协调美观的画框,无以取代。
在金融市场上,银行存款会因通货澎涨而遭受贬值,然而,艺术界的名家名作,随着时间流逝,一定是升值的。故闻南京不少大佬都是这个馆的顾客。
上·美术馆的名画真迹展览,引起了美术界大伽们的关注。张久向我们介绍说,自建馆以来,先后有南艺老院长、著名油画家沈行工教授,著名油画家李荣洲教授,邢健健教授,常宁生教授,著名油画家何多苓,中国美术学院周刚教授等专业大家光临并参观过上·美术馆。
学生观众
学生观众
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航艺术学院等艺术学校的师生多次来到上·美术馆,面对国外艺术家的真迹佳作,进行生动活泼的现场直观教学。
今晨,张久馆长在朋友圈发了众多小朋友在美术馆活动的温馨照片。那么多可爱的孩子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参观,努力摹写。其情其景,令人感慨!
上·美术馆,通过开放的美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恰恰弥补了当前应试教育最缺失的部分。
众多小朋友在美术馆活动
临摹得蛮像的哦!
如此虔诚
蔡元培先生认为,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可用美育替代。
鲁迅先生痛恨中国教育让孩子成为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人,失去了生动、活泼,勇敢、创造的奋发精神,以其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钱学森先生临终那句沉痛之问:“为什么多年我们培养不出高端人才”?至今拷问着每一个国人,答案在哪里?
今天人们高兴地看到,张久的上·美术馆,以其先进的办馆理念,成功地回答了三位大师的“世纪之问”!
经典的美术作品,无不体现人性之美好,无论是作品的内容到形式都是最形象生动的人文教材。
一部艺术的发展史,是创作思路,题材、画风、形式,不停演变的艺术史,它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象演绎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国家、人类的希望!通过高尚情操审美活动让儿童学好如何做人,培养其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是全球信息化时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这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美馆虽小,张久势单,任重道远,功德无量!
我们在“上·美术馆,听张久说得最多的是他的藏画经历,尤其是收藏苏联时期油画、欧洲艺术大师经典油画(含手稿)。像张久先生这样的私人藏家,收到的欧美艺术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级别之高,这在中国也是鲜见的。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了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久在南京美术界的名气了,那时张久的速写和插图,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南京日报上,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对信息的摄取,主要是通过阅读报纸这一重要渠道。身为南京日报的美编,配合报道宣传发表自己的作品,那可是天经地义的。
张久画戏
张久舞台速写
张久人物速写:看了都说像
张久水墨画
张久水墨画
张久水墨画
张久水墨画
张久水墨画·妙在一缕烟
后来他转移宣传阵地,奉命来到汽车广告专栏,于是为了商业广告宣传,他不停穿梭于世界各地,参加各种营销活动。作为一个画家,也趁机饱览了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及画廊,开始以其经营所获的资金,用于购置美术作品。
张久认为,眼界决定境界,他自己的绘画功底扎实,穿行欧州美术馆,看到的好东西也多,故其鉴赏的眼界不仅打开,而且不断提升。这也促进其绘画水平的提升。良翰先生曾说过,“孤陋寡闻不足以学画”。古人要求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求人们通过丰富的阅历,提升眼界,加强修养,丰富作品的内涵。张久因为在艺术界见多识广,审美意识很强,故其作品高雅不俗。上·美术馆,绝大部分场地是在展示欧美名作,但也在一角落,展陈其自己的水墨丹青,其中有幅钟馗图,纯用水墨没骨法为之,水墨淋漓,气韵酣畅,难得精品。
本文作者孙元亮(右)、长才(右一)与张久(中)合影。
本文作者王希凌(右)与张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