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王朝礼制的复建者一一淑孙通
文/朱双顶
三年推翻暴秦的战争,五年的楚汉之争,将一个旧的封建王朝礼制彻底打碎。一个新的王朝礼制在这些草莽英雄面前,如何恢复重建就急迫地摆在刘邦面前。靠着一般起义的兄弟,通过马上夺得江山的刘邦,于焦虑中有点手忙脚乱了。更令他生气的是,与他同命运、共患难的兄弟,不把他这个君皇放在眼里,朝堂之上,却一点君臣之礼都没有,让刘邦头痛不已。这样的江山能稳固吗?
一班有功之将,不以臣子居下为位,而是任意行动,朝堂之上毫无规矩可言,入宫参加宴会,喧语一堂,此夸彼竞,张大己功,闹得鸡飞狗跳。甚至是醉后起舞,大呼大叫,拔剑击柱,眼里哪里还有君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君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可帮了刘邦的大忙,他就是儒生叔孙通。

说起叔孙通,时人因他有被人不耻的一面而厌恶。他是薛县人,在秦朝的时候曾以儒术被召进了朝廷,做了个待招的博士,平时素务揣摩。秦始皇自焚书坑儒实行专制之后,对儒生博士差不多是聋子耳朵就是一个摆设而已。到了秦二世也好不了多少。有一天,有人向秦二世报告说,山东的陈胜造反了。秦二世这时却想起了这班儒生,将他们召集起来问道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他们一起说是造反,应派兵去剿灭,令二世脸红惊虑。叔孙通见此走上前说:“他们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谬论。天下早已归一,各郡各县的城池都已铲平,民间的所有兵器都已销毁,当今的皇上又英明,法令完备,官吏忠于职守,人心都向着朝廷,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那些人无非是一些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有什么可当心的!”说得二世转忧为乐,就一一再问儒生,凡是说“造反”的就抓起来下狱,凡是说“盗贼”的就一律无事放人。而叔孙通却因说得好,被赐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并提升为博士。叔孙通虽凭自己的智慧从虎口中脱逃,却落下了“拍马屁”的骂名。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得到了刘邦的器重。叔孙通从秦二世那里出来,顿感不妙,卷起行李就逃回了薛县,正好薛县已被起义军打下,他就投奔了在此的项梁。项梁兵败身亡之后,他又投奔了楚怀王。在楚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被迫迁往长沙时,他就留了下来侍候项羽。待到项羽东征伐齐,刘邦乘虚攻入楚都彭城时,他又摇身一变投靠了刘邦。说他是不忠不义、见异思迁之人,一点也不为过。正是他这种能曲能伸的性格,让他才有了后来的作为,成为汉初朝廷礼制的复建者,成了皇位世袭继承宗法制度的坚定维护者,成为汉朝刘氏江山的稳固者。司马迁评叔孙通是善于观察时宜,顺风讨好,顺应着形势的需要,制定了一套礼仪,所以成了汉朝儒家的一代宗师,是老子所说的“大直若屈,道固委蛇”(最直的就像是弯的,大道本来就曲曲折折)那样人。评价不可乎不高。

叔孙通,当初初跟刘邦时,本来穿着儒生的服装,刘邦看着很讨厌。于是他立刻就变了一种样子,针对刘邦是楚人,投其所好,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了心里很乐。与叔孙通一道投奔刘邦的弟子们有一百多人,但他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只是向刘邦推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令弟子不解。叔孙通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看枪林箭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有先给汉王推荐那些能够冲锋、斩将拔旗的勇士。”可见,叔孙通确有过人的见识,他的善揣摩是建立在识时务的基础上。刘邦也因此让他当博士,赐号为稷嗣君。
当刘邦在朝堂之上,被一班臣子弄得焦头烂额,正寻摸着解决之道时,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上前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您攻池略地,却可以帮着您来守天下。请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于是他去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带回长安,加上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他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了一个多月后,才请刘邦到场看了一遍演习。刘邦看后当即表示他可以做到,即时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到了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于十月份的正式启用的朝会上,这套封建朝廷礼制在长乐宫中正式拉开,即取得了十分的成功,皇帝的威仪得到充分体现,大臣们诚惶诚恐肃然起敬,君臣朝堂之礼才有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之别,乐得刘邦大悦,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做皇帝的尊贵!”中国封建王朝的朝廷礼制由此而得到恢复重构,也从此而影响到后来的所有封建王朝,对维护封建帝王的尊严与皇权、建立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叔孙通因此得到刘邦的重赏,提升为太常,赐给黄金五百斤。他将黄金全部分给了那些儒生,并以此向刘邦建言而为他们每人都争得了郎官。儒生们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可真是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关键。”

后来,叔孙通又被调任为太子太傅。在刘邦欲对太子之位废长立幼立宠时,他以死谏阻,坚定地表现出维护皇位世袭继承宗法制度的骨气。他说:“过去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了太子,使晋国乱了几十年而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秦朝由于没有及早确定长子扶苏为太子,让赵高钻了空子立了胡亥而至国家灭亡,这是您亲眼所见。如今我们的太子忠厚孝顺,天下人全都知道;吕后又是和您一起同甘共患难奋斗过来的,您怎么能背弃她呢!如果您一定要废掉太子立小的,那我就请求死在您的面前。”叔孙通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本干,本干一动,整个国家就要随着动摇。”后来,在吕后、张良等人的努力下,刘邦才不得已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使刘氏江山得到了稳固的延续发展。所以,说叔孙通是汉初刘氏江山稳固的柱石,是不为过的。
故人已去,世事沧桑。以历为鉴,以人为鉴,不能脱离当时的史实与环境,才是应有的态度。叔孙通作为封建王朝的卫道士,称得上是忠诚与称职的,替朝廷恢复了礼制,结束了君臣之间的混乱状态,树立了皇权的威严,以命相争确保封建皇位世袭继承宗法制度,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是令人称道的。他的以曲求直、委屈求全以致于以死抗争干大事,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精神,亦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司马迁将他以列传形式载入《史记》中,而青史留名。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热评精选】
赏读朱双顶老师史论《封建王朝礼制的复建者—淑孙通》,为朱老师丰厚的学识点赞!文章取材于史海,构思独到,论点突出,评论精彩,合情合理,叙述生动,灵动感人。
文中的淑孙通,何许人也?史说:淑孙通是秦王朝一个待招的博士(今叫谋士),他韬光养晦,蛰伏着,不显山不露水,他那种能屈能伸的性格,成就了他顺应当时潮流的有作为者。他作为封建王朝的卫道士,称得上是忠诚与称职的。他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抓住机会和关键,一鼓作气替朝廷恢复了礼制,结束了君臣之间的混乱状态,树立了皇权的威严。他以命相争确保封建皇位世袭继承宗法制度,维护了汉王朝的统治,是让人称道的。同时,他以曲求直,委屈求全以及以死抗争干大事,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精神。今天,我们在振兴中华的新长征路上,也有大批能担当、有大作为的能人志士涌现,这是国之幸,民之福也!
史论是朱老师的个人品牌,也是当代文艺亮丽的风景。感谢老师带来的精神食粮,带领大家领略浩如烟海的古文学,领略其璀璨的奇葩轶事,鉴古明今,造福今人。(点评: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