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在我们甘肃庆阳地区,人们习惯将中秋节称叫“八月十五”。每到中秋节这天,人们都盼望夜晚早点来临,那种过节的心情可想而知,当特别圆特别亮的银盘似的月亮升上深蓝的天空,月光如泻,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给大地罩上了一层轻纱。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我们小时候,奶奶妈妈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教我们两个小手合掌,象征性做着烙饼的动作。我们那个时候心里肯定是非常的甜美,笑得非常的开心了。
中秋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汉年间。据东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当时,所谓的中秋节,仅仅是作为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的礼制,与现在的全家团聚共赏明月的涵义完全不同。从魏、晋、唐起,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才慢慢地把这一礼制扩大化,进而逐渐演变成为中秋赏月的习俗。到了唐代,民间逐渐形成了“供月、拜月、祭月、赏月”的习俗。到了宋朝这一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明朝,中秋节又被誉为团圆节。之后,人们逐渐发明创造出了象征团圆的美食一月饼。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 圆。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时在宫廷流行,并流传到民间,当时月饼俗称“小饼”和“月团”。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团圆,正是中国人心中由月亮衍生出的独有情感。中秋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凡是每个异乡人,手捧香甜的月饼,仰望天穹,心中都会升起一轮明月,寄托远方游子对故乡的乡愁、眷眷情怀。
依稀记得小时候家乡的中秋节,兴许是在黄土高原上的缘故,家乡的中秋节总是充满了无数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中秋节还没有到,还有三四天,看到人们已经抽空忙起来,开始准备过八月十五的东西了。(那个时候的我们,除了知道过年和正月十五外,什么八月十五,根本不知道什么节,为什么过,只刚大人们走。后来随着不断长大和上学,才真正懂得了八月十五。)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还没等到天黑,很多人家早早就准备了祭月神的好多东西,我记忆中的有好多种,什么柿子、苹果、梨、大枣、核桃、洋糖等等。晚饭过后,家家都在场院中间或门口摆上小方桌或是圆桌,一一摆上物品,全家老小坐在一起,再点着一盏煤油灯、点上三柱香,等到月亮升到中天,就算是敬月光了。
由于八月十五即中秋节一刻能吃到好多平时不大吃得到的食品,所有小时候的我们,一直盼望着这一天能早早的到来。
中秋之夜,天宇映辉,海角天涯,一碧无际,团圆之月似一轮银盘高悬苍穹。顷刻,中秋的夜晚万籁寂静,与人间普天同庆团圆日,共酿一个良辰美景,追求年年满月映光辉.....
难忘的家乡中秋节,永远的中秋节。说来不怕见笑,我小时候之所以喜欢中秋节,是因为一刻有好多的好吃的、有香粳的烙馍吃,还能听到大人们给我们讲述关于月饼由来与月宫神话的传奇故事,什么嫦娥奔月、玉兔执捶捣药缸、玉免望月等。人们一边品尝月饼,一边举头望月,在我们小时候那些年,当时除了端午、春节,中秋节算是我特别期待的节日,因此从小就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说出了中秋祭月的思乡心情和美丽意象。祭月风俗从古走来,流传了数千年。赏月,有对天上月亮辛勤光照九州赏赐的含义,有赞赏月亮无私奉献的品性,又有人间欣赏嫦娥奔月和月宫神话传说的美好憧憬。中秋正是秋收时节,人们用感恩的心祭拜月亮,也是丰收喜庆时刻。夜幕降临,每家都把小桌子等搬到门外,桌凳上前排摆放香烛,后边摆上一盘盘的月饼、花生、苹果、柿子、菱角、山芋等贡品,所选之物象征吉祥团圆,点燃香烛,红光闪烁着、跳跃着,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月亮和蔼地俯视着村庄和田野,微笑着把明晃晃的月光投在供桌上。
中秋节,虽则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但由于受地域差异,我国南北方还有些不同,有的地方到了中秋这一天晚上,举行拜月仪式和一家人的团团圆圆饭,是传统节日里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目。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记得我家有一个月饼木模,模子底面有凹凸不平的纹理,有月亮和兔子图案。奶奶妈妈们常用这个木模来做成小圆烙馍来,当然再大点的,必须要放在一天做饭的大锅里烙。到了八月十五晚上,在微微的秋风下,搬一张桌子,对月放正。桌面摆上自制烙饼,柿子,苹果,石榴,斟上两杯糖水,香炉里点一支檀香,对月拜祝,祈求风调雨水,国泰民安,祈求家人安康吉祥,前程似锦。我们小时候那些年,由于家境贫寒、人口又多,过八月十五买不起月饼,奶奶妈妈们就用烙下的烙馍替代月饼,给我们过节,尽管寒碜、简单,但我们感到还是非常好、非常的高兴、非常的快乐。我们常常见奶奶和妈妈烙馍(其实也就是烙饼)来过八月十五。所以到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奶奶妈妈们早早就起来,要把先一天早已准备好的酵面(当然是最白的面)端拿出来,还有最好的樵叶、芝麻拿出来烙馍。生馍陀擀的很圆,说要像十五晚上的月亮一样圆,才能换来更多的团团圆圆,自然烙出来的熟烙馍也是圆的。烙馍定火色、给馍上色可真讲究了。上的过了,馍会被烙糊、烙焦了,而且吃起来很硬口、一股烧焦苦味,但由于听说吃了烧焦的馍,容易拾到钱,似乎烙焦馍、吃烙焦馍是我们姊妹几个最想的、最爱吃的了。妈妈们在奶奶的指教下,也学得了一手烙馍的好手艺。给馍上色也把握的恰到好处,烙出馍的颜色跟现在的烙馍锅烙出的馍不差上下:着色均匀,不糊不焦,白白的圆陀上镶嵌着鱼鳞斑的小烙点,也不黑,呈淡黄色,有一种看似已烧过但真正却未过的颜色,再加上用锥子刺的针眼、里面的樵叶小片,点缀着小斑点,刚烙好的馍,香气喷喷,一股香味从小针眼中喷出,让人看了、闻了,不想吃才叫怪呢!
如今,奶奶去世已近10年了,父母已年过八旬,长期有病在身,再也吃不到奶奶妈妈们烙的那烙馍了。要是老妈妈还健康,我们还有希望吃上呢!而现在这些传统习俗几乎消失了,浓浓的旧味也再闻不到了,只有互相买的赠送月饼这一盛行看得见……
团圆的美酒不醉人,中秋的明月夜最难寐。 是的,中秋的明月夜最难寐,中秋的明月是一块世上最甜最香最圆的月饼,等着世人分享;中秋的明月是一粒最饱满的秋粮,经过春风夏雨的浇灌更加的丰满,等着人们的收割;中秋的明月是一阕最完美的古词,等着世人唱吟歌颂;中秋明月是一道最美的风景,一年只有一次,只要我们加倍珍惜,便会像明月一样让我们人人无缺无憾!
一首故乡的云、十五的月亮……怀念故乡的声音抑扬顿挫,听的人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月亮洒下冷冷的银光,夜露渐浓,凉意渐生,人们才开始渐渐的收拾现场……慢慢的散离、进屋。
过去的时光匆匆流逝,孩提时的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早已不在,我们却依然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追忆少年时的单纯、快乐、满足。家乡的中秋明月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母亲人尽快康复、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