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月光
文/倪高扬
中秋节晚上,敬月光是里下河民间久远的习俗,至今延续不断。
关于中秋节的一些说法有所异同,如“中秋节”说成“八月半”,多称“月亮”为“亮月子”,把“月饼”称作“月光饼”“月宫饼”,“敬月光”称为“敬月光菩萨”等。偶尔会听到老人教孩子唱儿歌:“亮月粑粑,照应嗲嗲;嗲嗲买菜,照应奶奶;奶奶烧香,照应姑娘;姑娘梳头,照应皮球……”
敬月光有诸多禁忌,人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个个心知肚明,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每逢中秋来临,家庭主妇便来了心思,早早地备这备那,男人始终不让插手,至多吩咐放一下小鞭炮。
原来,敬月光是女人的“专利”,民间有“女不送灶,男不拜月”之说,即女不拜灶神,男不敬月光。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女人拜月隐含“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之意,那能让男人“拈花惹草”呢?
每每敬月光,男人总是“靠边站”,只见女主人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忙前忙后显尽虔诚。月光如昼洒满大地,门前小方桌上的供品琳琅满目,其品种、数量很讲“谱儿”——六块月饼象征六六大顺、团团圆圆;四只柿子凸现“事事”(“四”“事”谐音)如意,红红火火;十只苹果寓意十全十美、平平(“平”“苹”谐音)安安;一根子孙荷藕表示合家欢聚、兴旺发达(荷者,和也,和和美美;藕者,偶也,双双喜喜);一盒小蛋糕以表蒸蒸日上、步步登高;一碗满得不能再满的菱角,流露年年(“年”“菱”谐音)丰收、富裕厚实;一碗清茶对月光以表崇敬,亦供吴刚用以醒酒,还有香蕉、葡萄、橘子、桃子、菠萝、石榴、哈密瓜等,名目繁多。唯有梨子除外,因为“梨”“离”谐音,有分离之晦气。
明月当空之际,富有文化底蕴的主妇会给孩子讲述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的神话,懵懂好奇的孩子“举头望明月”信以为真。在孩子们心中,敬月光哪有什么禁忌可言,往往经不住供品的引诱伸手便抓。做母亲(或奶奶)的手疾眼快一把拉住,附耳“灌输”:这时是给月亮爹爹吃的,等他老人家吃完了,我们才能吃。“天上的月亮爹爹怎能吃得着呢?家家都这样,都这么多,他能吃得了吗?”
天真的孩子难以置信,莫名其妙。母亲(或奶奶)满脸微笑“循循善诱”:月亮爹爹肚子大着哩,家家户户敬供,他会每家每户闻一下,我们凡人是看不到的。噢,原来是这样。孩子们眨巴着眼睛,云里雾里的。
记得小时候,每年敬月光是母亲的专利,过程与如今一样的虔诚,只是供品大都是自家收获的时令果蔬,如花生果儿、芋头子儿、黄豆角儿、角老菱、甜瓜等,也有买回的荷藕、芡实(俗称“鸡头”)。那时买不起月饼,以糯米粉包芝麻糖做成香甜可口的粘烧饼。因为穷,月光爷爷“理解万岁”,乐意“有啥吃啥”与民同乐。
敬月光时,母亲厮守在供桌边,一是提防“家贼”近临,影响月光爷爷品味,二是防止“外贼”“偷秋”“摸秋”(那天晚上,小孩偷吃供品不“犯法”,如果谁家遭遇偷盗,不作兴骂人,只好自认倒霉)。传说孩子成功偷吃别人家的供品会免除灾难,“来尿”(尿床)的孩子偷喝了敬月光的茶水就不再“来尿”。其实这些说辞都是为饿疯的孩子们开脱的。
沧桑巨变,如今家家丰衣足食物品过剩,哪个孩子还去“偷秋”呢?敬过月光的供品不作兴扔掉或送人,因一时吃不了坏掉的绝不在少数。
中秋夜敬月光,祈求吉祥美满、平安幸福,传统元素裹挟现代韵味,不失温馨与浪漫,主题永远离不开“人长久”“共婵娟”。
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静静的月光洒满城乡,没有它黑夜将如何漫长?要问“明月几时有”?毋须“把酒问青天”,“月月月半逢月圆,自古月缺月还圆。月缺自有缺时美,月圆更有圆时甜。”

作者简介
倪高扬,泰州洋思教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蒙台梭利协会认证讲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兴化市楚天实验学校创建办顾问,兴化东方巴黎幼儿园、泰州幼蒙教育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近年,除了致力“点燃孩子心中的智慧之灯”、引导教师“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之外,有空便与书为友,爬爬格子,出版《敬畏教育》《有滋有味兴化话》等著作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