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作家陈中希老师的散文《灵动的荷塘》外二篇「飘舞的剑」(781辑)
1.灵动的荷荷塘
文/陈中希
我的家乡顺德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河涌纵横交错,鱼塘、莲塘、水塘星罗棋布,点辍在稻田、蔗林和桑树间,酷似一幅上了五彩颜色的水墨画。顺德自古盛产水稻、桑蚕、甘蔗,养殖着四大家鱼,是有名的鱼米之乡。那个繁华的年代,都得益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得益于顺德人朴实无华、敢为人先的拼搏风格。
小儿时,家门前就有一个美丽的荷塘,它生机盎然,充满着灵动。荷塘是我儿时最喜欢到的地方。它伴随着我度过童年,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荷塘的白天,是生灵们的欢乐之地。绿水中,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象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水中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荷花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一缕缕阳光照射在碧绿的荷叶上,穿透了波光粼粼的水面,可见水塘清澈见底,鱼翔浅底,偶尔见鱼虾在水中掠过。和煦阳光洒向水塘边茂盛的水草上,一朵朵不知名的草花迎着春风开放。整个荷塘此刻热闹起来了,青蛙在草丛中、荷塘水中呱呱呱地叫,不时有青蛙从草丛里跃入水中,泛起一阵阵青波涟漪,青蛙跳到荷叶上,晶莹如玉的水珠洒落在水面上,浅起一朵朵水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盘旋在水面、水草、荷叶之间,一会儿展开双翅落在水草上,一会儿袅袅婷婷立于荷花上,一会来一个蜻蜓点水。偶有不知名的小鸟从天而降,闪电般地扑向水面上,又腾然而起,翱翔在蓝天上。蝴蝶展开璀璨夺目的双翅,扑打着草丛中的小白花,似乎在和花朵喃喃细语。时有小鱼跃出水面,又潜入荷叶的深处…… 荷塘的夜晚,月朦胧,夜朦胧。寂寥星空与静谧的荷塘构成夜的灵动世界。月光洒向这个黑暗的荷塘世界,似乎又喚起生灵们萌动的夜生活。蟾蜍(蛤蟆)在呜叫,在刷它的“存在感”。萤火虫在一闪一闪飞翔,仿佛为凡间照亮黑暗的道路,不时又有不知名小虫在欢叫,似乎也不甘寂寞了。荷叶在收集琼珠甘露,这些水珠在月光照射下,是这样的洁白无瑕。无论是月亮的西沉,还是北斗星的南斜,月色星光下,房子、荷塘、碧水、荷叶、水草、萤光构成一幅美伦美奐的水墨画。让人不忍离去。
唐代诗人刘方平在《月夜》诗中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好表达自己月夜下观尝荷塘的感受和心情。
小孩贪玩好奇,不知好歹。白天,常跑到水塘边,拿着钓杆,钓杆连着的丝线上鱼钩放着引饵,就轻易从草丛钓出青蛙。晚上,又手拿玻璃瓶子,捕捉萤火虫后放到玻璃瓶子中,以此和小伙伴们逗乐着、欢笑着。玩够了,乐够了,又将萤火虫放飞了。
长大了,方知荷塘的生气与灵动,来自”人与生灵的和谐相处”,来自”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懂得道家传承人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正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荷塘才有了灵气,才灵动起来。
青年时代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离开原居住地,远离荷塘,踏进另外一个个的工作生活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光荏苒,等到再回到荷塘边居住时,周边己是耸立的楼房,平整的道路,荷塘己消失,变成一间学校。昔日的荷塘己成一帘幽梦。那些可爱的青蛙、蜻蜓、萤火虫、蟾蜍小生灵己从自己眼前消失。当年荷塘的生气与灵动,只留下“荷塘月色”的绝唱。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每每回味当年的荷塘,那种灵气和美丽的仍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似乎触手可及,是那样宁人难忘!
2020年4月8日
2.凤凰古城之旅
我们乘坐高铁到达凤凰古城时,己是近黄昏了。在夕阳的映照下,给这座古城镀上一层金色的外衣,连美丽的沱江也闪烁着黄灿灿的波光。带着山野的清新空气,深邃古朴的民居、街道,静逸悠闲的生活。这是凤凰古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我们一行人怱怱忙忙找一间居民旅社住下,来到一处饭店就攴。这里的菜品烹饪带着浓厚的士家族口味,但只计收菜钱,不收米饭钱。我们尽量点了几个符合自己胃口的菜品,大家早己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吃起来。这时候,我才发现米饭比土家菜好吃多了。米饭须然略带灰赤色,外表不耐看,但入口软绵甘香,我们在广东己有很长时间未尝过这种稻米的清香了,我竟吃了一大碗后,又添盛一大半碗,仍意犹未尽。心想,难道是湘西的气候、水土及至人文文化才培育出如此优质的水稻?
凤凰古城的夜景深沉而秀丽,汨汨地流淌的沱江水从远处的九顶山脉顺势而下,穿过凤凰镇,经四川泸州市汇入长江。温柔的月色下,波光粼粼的沱江倒映出两岸一排排的吊脚木楼,随着江水在跳动。夜色下的吊脚木楼在灯光中、在水影中、在雾色中时隐时现,恍如梦中的幻境,给人种种臆想与意象。
我们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着古城夜色的下的生活。灯火阑珊处,勤劳纯朴人们有的仍在操劳,有的仍在守候,有的在闲聊。一切那样括静安祥,那样有条不紊。只有偶尔掠过的惊鸟从空中喳喳地飞过,打破夜的宁静。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诗一样的画面,即使在月色下,凤凰古城呈现的夜色景致又何况不是理想的世外桃源。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漫步在沱江边。迎着初升的太阳,昨晚看不清楚的吊脚楼,半悬在沱江之上。这些吊脚楼靠一根根木柱支撑着,一半在水一半着地,大多依山势而建,以石头垒基,用木板搭楼。吊脚楼鳞节栉比,沿沱江连绵不断,错落有致。在晨曦的薄雾,翠山碧流掩衬下,吊脚楼仿如一只只长腿的仙鹤,昂首挺立。与晚上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色。
踏着古老的石板路,逛游在古镇大街上。只见大街上各种明清建筑、各具特色的店铺林立,有卖银首饰的,有卖腌肉制品的,有卖当地特产的,林林种种。银首饰是当地土家族、苗族颇具特色的饰物,是当地婚嫁、节日重要的装饰品。我们自然不会放过,挑选两件银制戒指和手镯,留作纪念物。
大街的尽头就是凤凰古城的古城楼,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城楼上。凤凰古城楼须然没有西安古城墙的高大宽阔,但保护得很好,古朴的城墙砖,飞檐翘角的城门楼威风凛凛地圪立在凤凰古城上。 凤凰古城建于1704年(清康熙43年),距今己有300年历史。古城楼见证着凤凰古城300年历史。现仍保存有东门城楼和北门城楼。我们登上的正是东门城楼。 午饭后,我们肯定去见识赫赫有名的现代作家沈从文。沈从文故居位于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南方古四合院里,是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1866年兴建,镂花的门窗,古色古香,距今己有154年。故居陈列着沈从文的遗墨、遗稿丶遗物和遗像。最宁人感动的是,在故居购物室里,我们看到不少年青人拥挤着购买沈从文的精品著作。从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中,我们也看到充满希望的新一代。
沈从文是土生土长的凤凰古城人,苗族人。也许是凤凰古城的秀美山水,淳朴民风和自然生活状态,赋予沈从文先生与身俱来的创作灵感。沈从文的创作的小说、散文充满着单纯的人性之美,有水一样的流畅自然,有蓝天浮云般的洒脱,与其他作家作品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该返程了,面对这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古城,我竟然有一种”留有他乡为异客”的念头,并冲口对妻子道:”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好搬到这里,享受这里的清新空气和生活的悠闲,多好呀。”
我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去过凤凰古城,但由于每个人的旅游观和三观不同,对凤凰古城之旅也有不同感受,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自然各有不同。恐怕只有”寓游于乐、寓游于购”是共通的。 旅游,给我的感悟是:寓游于乐,寓游于学,寓游于修。旅游不但愉悦身心,拓宽视野,更是人生价值观的延伸。
2020年6月18日
3.残缺美
文/陈中希
悠悠宇宙,任何事物从来没有十全十美。因此,人类追求的理想是一种残缺美。换过思维角度,会看到另一种美。当枯黄的秋荷掩盖夏莲的翠绿时,会看到秋风下碧波清澈,鱼翔浅底;会看到夕阳下金黄璀璨,独芙蓉更俏。一轮圆月时,只有思念时才存在。一轮弯月时却给人更多遐思迩想;沙漠中月牙泉能给敦煌增添亮丽。断臂的女神维纳斯,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追求;残奥会上女飞人赵旭的金牌,是人们对残缺美的肯定!千百年来,芸芸众生都是在残缺中追求圆满;自然世界都是在优劣中求得平衡;国与国之间都是在不足中竞争互补。
旦愿世间看到残缺的存在、看到残缺的美。到那时,中国的百年梦,在残缺中更美。
2021年9月18日

主编简介:周光彦(飘舞的剑),贵州省织金人,大学法学本科,世界诗歌网金牌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笔若诗歌网签约诗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桃花源主流诗刊精华版编辑,绿土地文学编辑,苏研创作群成员作家,中国乡协孔孟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多家文学网站法律顾问。曾经在国内多家大型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通迅报道、调研文章、典型案例等1100余篇,诗歌600多首,被70多个专题收录,出版周光彦都市头条精华热点诗选集《生命的印痕》、三人合著诗选《雨水漫过秋》,作品多次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