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江市民兵指挥部
胥全迎
说起民兵的来由,大概对于80后的人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作为我们这些50后的人而言,那是太熟悉了!
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回到中南海,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
自此之后,全国人民很多适龄的人,都当过民兵。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同朋友喝酒时,当过兵的战友总是会来一个“当过兵喝一杯”的。这时就会有朋友站起来说:“我们也当过兵,民兵”!呵,民兵当然也是兵,喝!
要说民兵组织,覆盖面真广。但是严格起来,要当过基干民兵,才能算是个“兵”。因为基干民兵要参加军事训练,要值班,有执行任务的机会。
记得196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个纪录片,其中的主要画面就是首都民兵师、上海民兵师的阅兵镜头,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不过当时我就纳闷呢,这么多的民兵,不止一个师呀?为什么只称“师”,不称“军”呢?“军”不是比“师”大吗?
多年后,似懂非懂了:民兵是中国国防武装力量的补充,主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你这民兵总不能称“中国人民民兵军”吧?还是有“主”有“辅”好,称呼上也应有所区别。那就委屈一下民兵,你就称“师”吧。
各个地方的民兵组织,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里,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清江市的“民兵指挥部”。 “民兵指挥部”在那特殊年代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
我记得当时的民兵组织是属于各级“民兵指挥部”领导的,同地方军分区、人武部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协同关系。同公安局也是协同关系,公安领导不了民兵。只是在民兵指挥部中,有人武部和公安局的人。七十年代初期,在新的中共清江市委还没有成立前,“民兵指挥部”听命于清江市革命委员会的党的核心小组。新市委成立后归市委指挥。
1973年至1976年,当时的清江市民兵指挥部设在和平路东头(现市卫生局、中医院)原来的部队营房院子里,是南京部队船运大队(南字264部队)的驻地。几排青砖青瓦房,院子很大。和平路北面的院子也属于这个部队。民兵指挥部当时有从各单位抽出来全脱产的、全副武装的民兵(大概二三十人)24小时值班驻守,持真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还戴柳条编织的安全帽,穿统一的劳动布工作服,扎腰带和武装带,列队在街头亮相巡逻(同现在武装警察巡逻差不多)。我的同事王民建就曾经被抽调到民兵指挥部参加过训练和执勤,大概有大半年时间。
那个时代,按照文件规定,这民兵除了国防的概念外,主要是代表“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形象,敲打及威慑阶级敌人。当时的民兵指挥部对维护社会治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市里重大活动秩序的维护,都是由民兵指挥部派出民兵执勤。
1973-1975年,在清江市民兵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我们清江市百货公司就同各单位一样,轮流参加民兵夜间治安巡逻的任务。各单位每一个月执勤一个晚上,人数7--10人。必须要公司政工组(民兵连)负责人带队。我是单位青年骨干,这种任务领导总是会安排我参加的。我们在东大街百货公司后面院子里的公司政工组集合,戴柳条帽,没有枪,但是持民兵指挥部颁发的木棒(长短粗细跟家里擀面棍差不多),沿淮海南北路和东西大街巡逻。
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夜里十二点多,我们在大运河北坡查到一辆进城的手扶拖拉机,拖拉机上有一些旧的建筑材料,驾驶员提供不了驾驶证,又吱吱唔唔地说不清楚身份与任务(我猜肯定是被我们突然出现吓坏了),十分可疑。分队负责人命令我等三人,将其押送位于和平路头的市民兵指挥部审查。
当时的民兵指挥部,后来在1976年镇压所谓的“四•五”运动的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我于76年2月底已入伍在南京军区防化团,后来看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电影,4月5日夜里开进天安门广场执行“清场”任务的,是统一身穿白帆布工作服、头戴柳条安全帽、手执木棍的民兵队伍。民兵形象被作黑白影像的特殊处理,看不清是谁。解说员高亢地介绍说:“首钢民兵听从北京市委的命令,开进天安门广场,执行清场任务……”
各地在镇压“四•五”运动的过程中,都使用了民兵指挥部这一“专政”工具”。尤其是上海的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之流,当“四人帮”于十月六日在北京被捕后的日子里,还叫嚣“民兵指挥部给全市民兵发枪,保卫首长……”
中央立即派出海军司令员苏振华、政治局委员倪志福、江苏省委书记彭冲空降上海,分别担任上海市委第一、第二、第三书记,掌控了上海党政军领导大权,稳定了局面。
时任我们南京军区司令员的丁盛,因为在那个敏感时期同上海的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有一次谈话中,提及“民兵”和“发枪”的两个词,被撤职并且审查多时……(我后来在一刊物上看到丁盛司令员的一份为自己辩护的自述文)
自此,全国各地的、游离于中央军委指挥之外的、有着“第二武装”性质的“民兵指挥部”解体,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在中央军委和各级军事指挥机关领导下的民兵组织体系。
如今, 我们国家建立了预备役部队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指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通常分为军种和兵种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民兵已纳入预备役部队之中,受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
原创发表2018.11.3《淮水安澜》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