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
越王井
作者:陈典松

越秀山南有一口越王井。
广州应元路的西段在古代叫做清泉街。现在其北侧还有一条清泉横巷,其得名于这里有一口清泉井,因这口井相传是两千多年前的南越王越佗所凿,因而又叫越王井,此井现在还保留着,在今广东省科学馆内。据说南越王赵佗因长期饮用之这口井的水,身体肌肤保养很好,视力听觉到老都没有衰减,活到了一百多岁。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曾册封这口井为“玉龙泉”,而且规定专作皇帝御用。清朝初年,尚可喜被清朝封为平南王,驻守广州,尚可喜为了独享井中之水,在井的四周派兵把守,不让普通百姓前往取饮。
宋朝有一个叫丁伯桂的番禺县县令,为人正直,清正廉明,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常对自己的幕僚说:“做官,我最反对那些做了事一定要别人看得见的想法,自古以来,搞大型工程有多少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得到的?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要的就是安居乐业,希望生活在安定、公平的社会环境里。”所以对生活在社会基层的草根阶层特别关注。

有一次,丁县令来到越王井边视察,看到老百姓排着长队在井边取水,有时几个人同时往井里放盛水的容器,因为老百姓的取水器大多是陶制品,有时不免相互碰坏,态度好一点的还可以相互谅解,有的心情不好的人则因取水时发生碰撞而相互争执,甚至引起纠纷。丁伯桂颇生感慨,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官,理应为老百姓做点好事,于是亲自主持修缮了这口井,并且为了有效地保护井水和给百姓取水带来方便,用一块凿有九个孔眼的一块大石覆盖在井口之上,使九个汲水用的水罂可以同时从井眼处取水。后来有一天,丁伯桂到井看到一个驼背老太婆在井边打水,好久才在同来打水的一个青年的帮助下打到一罐水,然后一步一步慢慢提走。丁伯桂叫手下人前去帮老人提水,他自己走到老人跟前问:“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为什么不在家休息,让子女来提水?”老人家说:“唉呀,大人,我一个孤老太,哪有什么子女,有女子就好喽。”丁伯桂于是让人对生活在县城里的孤寡老人进行一次全面了解,并要求各处里正(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此事在民间传开,老百姓都纷纷称颂丁县令确实不愧为百姓的父母官。
关于这口清泉还有一个传说。据清初大学问家屈太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有一个人曾把一只酒杯投入这口清泉井内,有意思的是,这只杯子几天后竟然在石门(广州郊外)的水面上浮出来,一个船夫打鱼时看到这只杯子,好奇地将这只杯子捞起,当初投杯入越王井的人见到这只从石门水上捞起的酒杯,感到非常的震惊。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石门通越王井的传说广泛传开。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 ,但据有关人士分析,如果广州是岩溶地貌,有地下水存在的话,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清泉街上的越王井现在作为一个历史遗迹保存在现在的广东省科学馆内,但这口井留下的历史传说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当年丁县令为百姓做实事的事迹也在广州民间千年传颂。

【作者简介】
陈典松,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作家协会会员,为国内知名的传记作家和科普学者,从事历史文化研究与普及工作三十年。
2001年至2004年,在广州电台开辟《广州故事》专栏,创作1000余个广州故事,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内容为越秀山的故事,为广州的广播听众所熟悉。同时在《广州日报》开辟《五层楼下讲古台》专栏,从事广州故事,包括越秀山的故事民间普及。历年来,出版了《岭表风流》、《清风明鉴》、《史海乐航》等通俗文学作品集。主持编著《史海千年说越秀》、《学海千年说越秀》等地方史志丛书。

【欢迎投稿】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在越秀山上,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有清代的四方炮台,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126.com。邮件标题应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字样,投稿作品正文后应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
不方便使用电子邮箱的市民,也可将自己的作品寄送至:广州市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请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
(详情请搜索相关征稿新闻)


编辑发布: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何金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