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记公安作家陈士镛先生》下.作者/王耀明


作者/王耀明:沪上收藏家,原陆家嘴警察署署长,浦东分局110指挥室主任
别无所好,唯爱读书。
座右铭:人活凡间,一切皆流,唯有定数:“写作雅玩观礼记,儒风道韵点春秋。
【克勒文苑】抒怀散文&常情之情‼️→《记公安作家陈士镛先生》下.🚩🚩 ■作者/王耀明

(今年,原上海市公安局《人民警察》杂志编辑陈士镛先生已是92岁了,我与他通话,他声音爽朗亲切,思维敏捷。我和陈老是淡若水的君子之交,亦是相知很深的同事。)
【导读】:静下心来回忆,其中的甜酸苦辣咸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年轻时所不可能的另类幸福啊!陈士镛先生留给我们读者诸多文章,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鮐背之年至今思维清晰,豪爽风趣,依然坚挺着那嶙峋的傲骨;也许,他一生中做了许多实在艰苦的工作,其成就与不凡来自于平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正文】:▼▼▼
(下)

作者与陈士镛等作家相聚在一起
陈士镛先生的文章,文字朴实凝炼,记事手法委婉,不加雕琢,不加矫饰;写人感情真挚,引起读者的精神共鸣;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刊物及作品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他用不同的视角,荡涤社会的污垢,提供并营造大量的法律信息及良好的舆论环境。汗水没有白流,创作迸发火花,我亦十分关注他的力作动向,他先后出版有纪实文学《旋转人生》、《春的世界》、《申港谍影》、《千里擒狼》等书籍,勤奋播种,硕果累累。不是恭维,老陈郁郁葱葱、涉笔成趣、妙手拈来、下笔有神,不是表现在其中年,而且出现在其晚年。无论是写公安人员、企业家、发明家、或是厂长、医生、街道干部等等,都倾注于刻画他们的高尚的品德,字里行间蕴含着他的心血与才智。

在刚过去的教师节当天作者王耀明去探望陈士镛先生时的合影
每每捧读他的签名本,好像一位良师益友在始终陪伴着我前行。尤其是他所创办的各类杂志,从孕育诞生到成长发展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它浸透着改革的雨露,亦印记着他的深深足迹;如果把杂志比喻为一支协奏曲的演奏乐队,那么,杂志的决策者老陈就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乐队指挥。在他挥洒自如、跌宕起伏的指挥下,乐队人员默契配合,各自到位,不断地演奏出了一曲如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的新乐章。由此,上海作协理事,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谢泉铭先生特地为他的《春的世界》一书作序,“老树着花无丑枝”,这亦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无疑给读者带来闪烁着智慧的光泽。

陈士镛先生笔下“春风常绿女儿院”等法制作品,凸现其匠心与智慧,让我们鲜活地看到了他笔下一个真实的上海公安干警的心灵历程。该文详尽地叙述了原上海市第一收容教养院、市“三八红旗手”管教组长刘春兰这位女警官的一腔慈母心,如春雨滋润着学员们巳经枯竭的心田;它不是花园,不是医院,不是学校,却是“康复”失落女子的“女儿院”——上海第一收容教养所。她约摸40岁年纪,细长的身材,瓜子脸上挂满着笑容,长长的睫毛闪烁着一对明亮热情的眼睛。若不是穿上一身橄榄绿警服,我们定会误认为她是一位教师或者医生哩。是她,像春风一样拂去学员们心灵上的尘埃。有多少个夜晚,每当窗外繁星闪烁,学员们一个个打起了呼噜。轮到值夜班的刘春兰,就会习惯地跑到一间间装有铁栅栏的学员寝室走走看看。哟!是谁睡觉时还在调皮,把棉被踢落在地?她就会俯身拾起棉被轻轻地盖在学员的身上。夜深沉,学员们聚精会神在看电视,刘辅导见有个学员衣着单薄,蜷缩着像是怕冷的样子,她当即脱下自己的棉大衣,披到学员肩上说:“今后看电视注意把棉衣披上,别着凉啦!”辅导员们胜似母亲般的关怀,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个学员的心扉……

短短一席话,拨亮一盏灯;轻轻一种关爱,打动一颗心灵。主人公的工作风貌就是“三个到位”。一是工匠精神到位。她从点滴入手、从微细做起,用匠心精神矫治学员们的心灵创伤;二是耐心帮教到位,正视现状,晓以利害,适时引导,言行得体;三是敬业责任到位。热爱岗位,锁定目标,净化心灵,追求精致。这一切,给收容教养所这个特珠的“女儿院”增添了无限生机。在浦东开发之时,这位“女儿院”主人公刘春兰于1994年调到浦东公安分局,在治安支队任场所行业管理科副科长;无独有偶,本人于1995年2月调任治安支队外来人口管理科科长。虽然各自演绎的角色不同,但她始终如一、恪尽职守的敬业风范,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诚然,原先我们曾都是市公安局、浦东公安分局的同事。如今垂垂老去,重温历历往事,似乎就回到最初工作的原点,虽然看起来都不是容颜,但心里都对那份警业依旧眷恋与关切;静下心来回忆,其中的甜酸苦辣咸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年轻时所不可能的另类幸福啊!陈士镛先生留给我们读者诸多文章,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鮐背之年至今思维清晰,豪爽风趣,依然坚挺着那嶙峋的傲骨;也许,他一生中做了许多实在艰苦的工作,其成就与不凡来自于平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林青玄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所读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这句话来对照陈士镛先生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2020年9月13日中午,睽违巳久的老同事在陈府畅叙阔别之情,往事如昨,回味甚浓。席间,老陈先生将时年86岁创作的“出污泥不染”和“鸟语花香”的两幅墨宝,分别馈赠我和刘春兰女士,情缘萦绕,意笃情深。餐毕,“编辑、‘主人公’和读者”合影留念,依依惜别。老陈先生稳健的站在家门口的车站上,含情脉脉地目送我和部下刘春兰乘车远去……

作者与同事陈士镛、刘春兰近影
文字是心灵的镜像,心灵是文字的枝头,德润的心灵,方能尽心倾吐优美的文字。读他的文章,品岁月人生,其“作为”何尝不是靠作品“立”起来的!我从他的许多佳作中,既能陶冶情操,又吮吸着丰富智慧的养分,真是可遇不可求呀!与其说他气质之美来自内心修养,不如说是来自对美好事物的独特鉴赏能力。无疑从他灿烂的文章中,领悟其笔性、德性与智慧。

作者与陈士镛(中)、周伯钦(右)合影
的确,我由衷的感到,像老陈这棵“常青藤”公安作家的不辱使命,不是控诉和揭露;而是在寻找真理,只为文心而黙默地写作,向读者诠释文明与高尚,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全篇刊发完毕!>>本文节选自王耀明先生的书作《人生如树》)

▼{“《记公安作家陈士镛先生》上,中下.■作者/王耀明”}


《记公安作家陈士镛先生》下🚩🚩
>>>>>>>>>>>>(END)
撰 稿:王耀明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本文作者王耀明先生简介▼

王耀明:沪上收藏家,原陆家嘴警察署署长,浦东分局110指挥室主任
1952年生,浙江平湖人,诞生在上海石库门,68届初中毕业,17岁(1969年3月)应征入伍,曾在铁道兵服役4年,1972年10月1日入党,1973年3月复员回沪,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分配到上海公安系统工作。
先后在闸北公安分局分局海宁路派出所、政治处、市公安局政治部干部处、卢湾公安分局办公室供职,于1993年2月15日调至浦东公安分局工作。先后闸北分局团委书记、卢湾分局办公室副主任,浦东分局110指挥室主任、川沙警署办公室主任、治安支队三科科长、后勤保障部综合科科长、陆家嘴警察署署长、沪东新村警察署署长等职,至2012年10月底在外高桥保税区公安处退休,从警39年。
在职期间,努力进修、先后获得大专文凭和法律本科文凭。别无所好,唯爱读书,早在1980年起,曾是《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通讯员,其余爱好写作,以文会友。退休后,人闲心不闲,写写记忆中的片断,经过近3年努力,著有《人生如树》一书。人活凡间,一切皆流,唯有定数:“写作雅玩观礼记,儒风道韵点春秋。”
(▼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吴元京给王耀明先生亲笔题写的对联)

主要著述有《“自由世界”之梦》、《浦东第一警察署》(合作)、《“新生族”的悲哀》(合作)、《东上海有了“蓝牌旅馆”》(合作)、《略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科学化》、《平安来自“治顽”后……》获(人文沪东报)征文比赛作品三等奖、《古燕京里墨蕴香》,《不散的军魂》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巴金签名的笑影》发表于《东方城乡报》写作。
▼本文作者王耀明先生的典藏一览



【克勒文苑】《记公安作家陈士镛先生》下.作者/王耀明
2021-09-18 20:45:31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