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闲暇之余酷爱琢磨文字,通过随笔美文去追忆过往的美好,记录美景的精妙,续写亲情的甘醇。咀嚼文字就像吃着老干妈辣味品,辣的难受,麻的唏嘘,越吃却越爱吃,一度几乎上瘾。 有了题材,常常为了写好,总会挖空心思,甚或夜不能深眠,潜意识中文字总在脑子深处闪现。有时吃饭也会思维延续,思想抛锚,心不在焉,说白了那是筷子夹着文字在作梗,饭菜凉了,直到家人吃完,催着收拾碗筷才把思绪暂时搁一下。妻子常说,书呆子又犯傻了,痴痴愣愣地不夹菜,脑子又想着写啥了。 长此以往,文字融入了平时生活,成了茹养身心,支撑精神世界的一种必需品。清早去河边晨练看到几只灰白的苍鹭,就写了《小河与苍鹭》,把小河边苍鹭那种清丽洒脱点染出来;去郊外封子山登高望远,就写了《封子山记》,把封子山幽静富有禅意的境界叙说出来;去农村随意看到了手工制作的橡子凉粉,还有兰草河的手工粉条,以及洛源的豆腐等等,都会有意的去追根问底,把农家传统的美味记录推介出去;每逢佳节倍思亲,写了过世的亲人和生我养我的小院落;走访贫困户看到了八十岁老母照顾伤残的儿子,热乎乎的土炕就胜过奢华的席梦思床,看到残疾的儿子照顾卧床不起的老母,不离不弃孝心可嘉就写出来......写的时候,不刻意追求习作的技巧,看到哪里觉得值得去写就写到哪里,偶尔想到一个过往的人或物,认为值得追忆就抽空去回忆去叙写,把物态原汁原味细腻地写出来,不铺排和点染,追求一种看文见物的风格,就像酿一坛原浆老酒,坛子就是一个粗瓷的罐子,酒却追求的是原汁原浆,久而久之文字蕴含的淡淡清香就散发出来。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平常工作之余多观察,闲暇时间勤动脑,有了构思就勤动笔,成了一种习惯和守望,往往是守着初心去坚持,就会有着惊喜和欣慰,短短三年多,一百多篇二十多万字的随笔、游记、诗歌在文学平台发布,文学网络平台便捷而点击率高,成了我用文字去拓展认知广角的最佳载体,先后得到《秦岭文学》、《松风阁语》、《禹平文学》、《馨香盈秀》等诸多本土文学平台的厚爱和推介,是这些文学平台提供了文学爱好者展示文采,学习提升,互勉提质的有效载体。作为文学爱好者平台对习作的推介就是一种鼓励,每当一篇习作被平台发布,欣喜之余就有了想动笔的动力和源泉,于是文学平台就成了文学路上相互顾盼的照应和硬支撑。我作为文学爱好者,由衷的感谢这些文学平台编辑们的辛勤编辑和无偿付出。 习作路上,孤独和煎熬在所难免,对于文学爱好者需要长久的拓荒和守望,更需要鼓励和推介。当今信息化已经遍及寻常百姓之家,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并存相比之下,网络媒体更便捷直观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就像妻子调侃的说,一天不见老婆都行,一时离了手机都不行,手机比老婆都亲。手机网络传播信息量大,点击率高,于是文学网络平台就成了我与广大文学爱好者着眼的首选,发过多篇习作之后,有了诸多的文友,经文友萧军推荐有幸与洛南本土文学网络平台《馨香盈秀》结缘。 起初,试着将几篇习作传给主编张秀芳女士,相继在其主编运行的文学网络平台《馨香盈秀》推介发布。就其编辑而言,选图配图用心用意,配音插入恰如其分,本来觉得很不起眼的一篇小习作,经过编辑配图插音之后,让人看了感觉很养眼,可以说是精美精到的毫无瑕疵可言。作品编辑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主编的眼界,更取决于主编的学识和技巧。比如,我的诗作《军人,太阳底下最可爱的人》,传给主编张秀芳女士之后,她在不到两个钟头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编辑,发给我,很谦虚的说,不知道有没有需要调整的,或是需要修改的,她随时给修改。我赶紧打开看后,配音是《咱当兵的人》,插图有军营掠影,也有抗洪救灾子弟兵,还有退役军人新冠肺炎防控一线身影,图文并茂,配音铿锵有力,编辑的可谓精到之佳。尽管当时素未谋面,仅仅几次微信传送习作,对其本人一无所知,从微信往来感觉张秀芳主编这人很谦逊,本来已经编辑的很到位了,还是征求意见,这种精益求精的做派让我有了初步的印象,这也许就是《馨香盈秀》文学网络平台独有的特质。正是有了主编张秀芳女士这种追求卓越,崇尚完美的秉性,这一散发着浓郁本土气息的文学平台才聚拢了很好的人气,有了来自四面八方,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层作者和文友的投稿,使平台办的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人气,越来越有贵气。 在一次文学年会上,众多的文友中《馨香盈秀》文学平台桌牌下坐着一位女士,话语不多,别人畅谈文学,她只是默默的听着,偶尔点点头表示在听,或是淡淡一笑,看起来很矜持很文静,这就是素未谋面的张秀芳主编。席间,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才获悉张秀芳主编是基层学校的老师,贤淑内秀,教学严谨,酷爱文学,喜欢音乐,擅长歌唱,是教育战线上不可多得的才女。其教学之余,与从事教育工作的丈夫李书盈创办文学网络平台,从夫妻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给文学平台取名《馨香盈秀》,本意是通过夫妻两人的共同努力,让该文学平台服务于教育,让这一文学园子百花齐放,馨香悠远,朵朵竞秀。这就是张秀芳夫妇创刊的初衷。 《馨香盈秀》文学网络平台创刊以来几年间,作为主编的张秀芳女士,始终坚守创刊初心,善待每一位投稿者,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为每一篇习作雕饰点染,直到图文并茂才在平台推出。她是一位师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她夫妇俩人共同的职业追求,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学兴趣爱好的培养,把文学的根基扎在孩子们的成长之中。通过文学平台的运行,积淀了更加深厚的文学素养,开阔了眼界,让文学去滋养教学,常常有学生的习作经张秀芳夫妇推介而常见于《馨香盈秀》平台,该平台可谓文友荟萃,薪火相传,越办越精到。 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馨香盈秀》文学网络平台是洛南地方性传媒,由于主编张秀芳女士的精心运营,在没有任何酬劳,没有一点经费的情况下,把文学网络平台的经办作为个人一种精神茹养,作为对文学的一种追求,作为教学之余的一种充实,硬是筚路蓝缕,进入了洛南城乡文学爱好者的心灵深处,被众多的文友所认可所青睐。要写好习作,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守望,而办刊需要长期的共勉和携手,愿《馨香盈秀》文学网络平台在县内县外文友们的拥戴下,稿子接续源远流长,越办越红火。愿主编张秀芳与李书盈夫妇在追求文学的路上馨香盈秀,硕果累累,喜乐安康。


作者简介: 张乐平,陕西洛南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洛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作品在知名刊物、网站刊发。擅长书法,书画作品曾获2018年全国第十届书画艺术大赛优秀奖,剧本《情暖山村》荣获“协和置业杯”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剧本奖。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