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忠报国筑英魂
——《杨靖宇》观后感
桑榆文学社长:吕松军
五月的鲜花竞相开放,五月的赞歌旋律悠扬!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杨靖宇》将于2021年5月7日、14日、21日、28日、6月4日晚在大众剧场隆重上演。
5月14日晚,我有幸接到文友的邀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这场高品质、高水平的演出。
小时候,我就非常崇拜杨靖宇将军,对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也了如指掌,巧合的是,群里的编委赵迎华老师目前就是磐石市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成员,经常看到她撰写歌颂杨靖宇将军的诗文,于是,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在迎华老师那里,我对杨靖宇将军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了解,对英雄更加崇拜了,所以,我决定在看完这场演出后,一定要写一篇观后感,以示我对杨靖宇将军的崇敬和爱戴。
《杨靖宇》这部戏是由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完成的,其演员阵容强大,舞台效果完美,全剧共分八个场次,大概150分钟左右。其中饰演杨靖宇将军AB角的领衔主演分别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吉林省戏曲家协会主席、高派传人倪茂才老师和他的得意弟子闫建军老师;饰演关山红的演员系国家一级演员、第六届青研班学员、首届流派班学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张蕾蕾老师。饰演棒槌爷爷的演员系国家二级演员、曾获得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银奖、长白山文艺新星奖的刘志强老师。
演出之前,大屏幕上不断滚动《杨靖宇》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创建并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长白山一带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较量和斗争。在孤悬敌后、重兵包围、叛徒出卖、断粮断盐、天寒地冻、伤病严重等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杨靖宇带领第一路军歼敌逾万,他守疆卫土,精忠报国、仰天长啸,以身殉国,他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篇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晚6点30分,演出正式开始,能容纳6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当大幕徐徐拉开,全场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由于我就坐在前边第二排,因此看得很清楚,本场观看演出的是吉林省艺术学院的部分大学生,因此,场内秩序井然,长达150分钟的演出在意犹未尽中结束。
当演员们依次出来谢幕时,全场的观众立刻沸腾了,鲜花、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经久不息,台上台下互动,全体起立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舞台上大幕已经徐徐拉上,可是热情的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大家仿佛还沉浸在感人的剧情之中……
我和同伴儿也是恋恋不舍的离开剧场,一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出现剧中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情节……
抗日战争中,曾有一个叫做程斌的师长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地叛变了,出卖了抗日联军。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命令其突围出去,他自己则带领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可杨靖宇坚定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向大家解释:“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杨靖宇留下来后带领战士们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没有一点粮食和盐,而且与当地群众也失去了联系,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负责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战,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小战士。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由于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最后,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还有一个更加令人感动的画面:杨靖宇在河南老家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和年轻的妻子,因为他已经离开老家多年,无法对他的爹娘尽孝,因此,替他尽孝和照顾两个儿女的事儿就全部落在了他妻子一个人的身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靖宇想起了她的妻子和孩子,他感觉对不起他们,于是,剧中出现了两段催人泪下的画外音,那是他与妻子、儿子最后的诀别……
石奶奶的临终遗言,关山红的精忠报国,棒槌爷爷的肺腑之言,全体将士的壮烈牺牲……
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剧中的情节反复在脑海中出现,于是,我起身下床,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查阅有关杨靖宇的个人资料: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又名顺清,名张贯一、杨金生、乃超等。1905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组织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家店秋收起义。1929年春,奉中共中央之命到东北工作,先后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全满洲(即东北)反日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是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杨靖宇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连日来,我一直被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所感动,很想再多了解一些与其相关的事情,于是,我又拨通了文友赵迎华的微信电话,一提起杨靖宇将军,迎华显得很激动,电话那端侃侃而谈:磐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为自己生长在这座英雄的城市而骄傲,更为自己能够成为磐石市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成员而自豪。杨靖宇的名字是到磐石工作后才开始用的,之前他的名字叫张贯一,可以说,杨靖宇将军与磐石这座英雄的城市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解除全面侵华的后顾之忧,在东北驻军增至四十多万,进一步推行法西斯统治措施。抗联一路军与南满省委决定,将一路军所属部队,编为三个方面军,划区活动。1938年秋,抗联一路军受到日伪军事上的极大压力,斗争环境不断恶化。杨靖宇率一方面军转入长白山里坚持抗日游击斗争,长期忍受着极度饥饿和疲劳,在敌军重重包围中穿梭苦战,与敌人周旋。1940年1月,由于叛徒程斌的告密,暴露了杨靖宇的行动去向。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剩十五名战士,仍坚持奋战五昼夜,最后剩下的两名战士也相继牺牲。杨靖宇亦受伤多处,腹无粒米,饥寒交迫,精疲力竭。1940年2月23日上午,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面对集结包围上来的敌人,他双手各握短枪,与日伪军顽强激战,最终血染疆场,壮烈殉国,时年35岁。
听了迎华的介绍,我对杨靖宇将军更加崇敬了!我们都觉得,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当之无愧!
十年铁血百战身,精忠报国铸英魂!杨靖宇用他仅仅35岁短暂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篇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杨靖宇将军永垂不朽!
原创于:2021年5月16日

清晨,我登上高高的山岗
桑榆文学社临时党支部书记 贾玉新
清晨,我登上高高的山岗,清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原野,苍茫无际的林海覆盖着着山川;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翻滚着浪花向北流淌;即将成熟的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茁壮成长,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看着这一切,我心中不禁荡起幸福的波浪:多么美呀,我的黑土地,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心绪在历史的长河里徜徉。九十年前的秋天,一群人面兽心的东洋豺狼,仗着快枪利炮,强占了东北,横行在城市山乡.......顿时,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多少财富被掠夺,多少珍宝被强抢;多少仁人志士不甘屈辱,含恨而亡......天黑黑,夜茫茫,关东大地何日见阳光?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当年“誓死不当亡国奴”、“还我河山”的抗日呐喊在耳边回响。自己的家园,岂容豺狼践踏?华夏的国土,怎能任由强盗肆意疯狂?一杆杆抗日大旗揭竿而起;一支支抗日队伍驰骋在白山黑水,山间林莽;抗日的烽火燃烧在长白山麓,蒙江河畔;抗日的枪声震响在林海雪原,辽河之滨!抗联战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天当房,地当床,以草根野菜充饥,用茅草树皮遮挡风霜。面对着凶残的敌人,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等英雄豪杰,率领着抗联队伍,不屈不挠,与日寇进行着殊死的决战,把鲜血洒在了大地,浸红了山岗.......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如今,这里的杜鹃花开得更红,野菊花在秋风中怒放;青松翠柏昂然挺立,山花烂漫尽吐芬芳!这山岗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抗日英雄的丰功伟绩,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后来人不会忘记先烈们的叮咛:守卫好国土,建设好家乡。我们将用实际行动给先烈们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让共产主义的旗帜永远飘扬!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鲜艳的红旗在眼前飘荡。上面庄严地写着:不忘国耻,警钟长鸣,强军强国,傲立东方!我们将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万众一心,前进,前进,奔向美好的前方!
写于2020年9月18日
修改于2021年9月18日
散文《清晨,我登上高高的山岗》欣赏分析
李继源
我品读欣赏贾玉新老师的散文《清晨,我登上高高的山岗》,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理念写作风格和谋篇布局方面独具特色有所创新,主题表现比较完美,读者享受阅读的快感和达到预期效果和精神交流。文章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本应该是一篇严肃的政論性较强的文章,创新优化为一篇感情饱满抒情优美的散文诗。在阅读快感和文学享受中,获得革命精神教育和正能量。
第二,通篇一个韵脚贯通到底,行文流畅具有音韵之美。文章句子朗朗上口感情丰沛动人。
第三,《我登上高高的山岗》这一标题选择具有特色和典型性。标志和象征作者和作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高瞻远瞩具有博大胸怀,具有深意,起点高格局大。立足今日纵揽全局,文章具有纵深感和历史意义。
第四,这一篇散文写作章法大胆创新,将“我登(站)上高高的山岗”的排比句分别重复应用在五个自然段落的首句。这是排比句的灵活运用,是否可以称其为“排比段”。通过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达到增强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读者心潮犹如大海涨潮逐浪高。从憎恨日寇入侵到浴血反抗战斗,到驱除强盗取得抗战胜利,再后来建设新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充满振奋自豪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和必胜信心。
第五,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主题。红旗飘飘上面缀满金色大字:不忘国耻,警钟长鸣,强军强国,傲立东方!扣题后圆满结束全文。
总之,短短不到800个字的文章短小精悍,在优美的文字中宣示了严肃重大的主题,达到完美的文学效果。说明玉新老师的文学艺术修养深厚,政治责任水平高写作态度端正积极宣扬正能量。所以佳作精品连连不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江城子.莫忘九一八
张忠宏
柳条湖畔话沧桑,水绵长,草馨香。九秩风云,国耻甚难忘。偷袭军营燃战火,轰城堡,炸民房。
守军不御国沦丧。敌猖狂,众遭殃。烧杀奸淫,胞血染城乡。亡国深仇千古恨,磨刀霍,御豺狼。
九一八祭
往事回眸百感生,年年警报耳边萦。
柳条含泪言国耻,大地凝悲名北营。
引颈挨刀千古恨,任倭作恶万人惊。
退逃怎把豺狼撵,长揭疤痕秣马兵。

七律•警笛长鸣时的思绪
——写在“9.18”
刘文辉
警笛长鸣记忆纷,抚今追昔数功勋。
万千志士驰苍海,十四年轮转黯云。
勇悍绝伦杨靖宇,英雄无比抗联军。
灯芯点亮燎原火,报国精神亘古闻。
七律•又到“九一八”
——《杨靖宇》摄制组拍摄剜眼沟战斗遗址有记
赵迎华
情珍影视作新谋,苦旅循踪至岭头。
一抹红霞萦驿路,百年故事灿壕沟。
烽烟落处调长镜,铁甲飞时震老秋。
战迹威名铭亘古,英魂赤胆慑穷輖。
【注】:輖,音周,车重。《說文》:重也。《集韻》:重載也。
【解】:二密河伏击日伪军车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二密镇二密河西岸的西岔沟门剜眼沟公路旁。1934年9月16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司令部由兴京(今辽宁新宾)返回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与独立师三团团长韩浩率领的部队汇合后,得到一个重要消息:每天约有20多辆满载汽油、电器材料等军用物资的日伪军汽车,行驶在通化至柳河间的公路上。经侦查,独立师决定消灭这股敌人。9月16日晨,在杨靖宇司令和李红光参谋长的指挥下,韩浩率三团八、九两个连共160余人,埋伏在二密河西岸西岔沟门剜眼沟公路旁。上午9时许,在日伪军的护送下,敌21辆汽车从通化县城方向驶来。等汽车进入埋伏圈后,韩浩下令,独立师战士立即发起攻击。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取得胜利。打死日伪军14人(日军3人,白俄9人),打伤15人(日军9人),缴获步枪4支、机枪一挺、手枪2支,其他物资一批。

满江红•黑土军魂咏东北抗日联军
文/史东茂(柳永体)
窥视中华,柳条变、强敌犯界。遭蹂躏,白山黑水,江河悲咽。英烈同心编义勇,枪林弹雨流鲜血。朔风起,篝火映军旗,寒霜夜。
民族恨,何时泄。峰烟起,顽敌灭。后继前扑勇,永朝前跃。立马横刀杀日冦,魂归大地英雄烈。壮军威,抗日谱华章,从头越。
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这支英雄的队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经历了最为漫长、最为悲壮的十四年抗日斗争。记载与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斗争历程的各种文献资料,是重要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9.18……
赵喜语
9.18
这个日子很苍凉
从东北之南传来的炮声
震落了一段惨痛的历史
残垣断壁上布满了弹坑
远方风景不再歌唱
从此,遍地悲嚎中找不到了清晨
9.18
这个日很壮烈
那些拿着刀枪的人
向着烽烟拼死冲锋
眼睛喷着火,前赴后继
那个可恶的东瀛的膏药旗
一片一片坠落
像动物的羽毛
9.18
这个日子很激奋
阳光重又普照了万里山河
战斗的铜墙铁壁闪着金色的光
汹涌澎湃的河流
汐潮起伏,声色依然
两岸开满了鲜花
我们向太阳述说
世间和平的车轮
辗碎黑暗与屈辱
我们战斗过,拼争过
始终没有忘记,更没有背叛
光荣和梦想正照向末来
以梦为马,奔腾在广阔的大路上
生生不息
世世辉煌

伪皇宫前感怀
杨绍军
伪满皇宫琉璃瓦,秋日阳光金色洒。
盛极一时大新京,傀儡皇帝此下榻。
那年兵变九一八,日寇铁蹄毁我家。
关东男儿义勇军,血染河山把敌杀。
今又来到皇城下,回顾历史爱华夏。
泪祭先烈警后世,一段屈辱铭记它。

偶然想到的
——别拿原谅说事儿
宋兆文
一提起“九一八”,就会让我们想到倭寇侵华的历史、就会想到“731部队”的恶行、就会想到南京大屠杀。因此,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不能不让我们心怀仇恨。可是,偏偏就有人在不断地呱噪,忽悠国人应该原谅他们的过失。
这,仅仅是过失吗?这,是一句原谅那么简单吗?
早在“九一八”之前,倭寇便已经对我中华大地伸出了魔爪。且不说自唐代开始,倭人就已经有了欲侵吞我华厦的野心。单只说清末时,倭人便在我东北地区进行了试点移民,即所谓的“开拓团”。表面上来看,都是其本国的农民来租用耕地。可是,这当中却夹杂着相当数量的退伍兵。他们均在本国受过军事训练,并持有武器,属于武装移民。他们来到中国东北后,平时在开拓团所在地务农,一旦战争需要,就要到指定的部队入伍参战。
莫要说倭寇在我国土的行径连禽兽都不如,便说这开拓团,亦曾强占,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我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我国的农民耕种,因而使500多万东北农民失去了土地。或是流离失所,或是在日本建的 “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因冻饿而死的人根本就无法统计。
那我就要问了,对于这些惨无人道的恶行,倭人道过歉吗?
竟然狗日的连一句“对不起”都不曾说过,又有何颜面要求中国人原谅?
别不要脸了!
2021年9月18日笔于办公室

“九一.八”感怀
吴立学
凝望碑文心生恨,国弱必遭外敌侵。
中华崛起昭日月,悠悠万事成古今。
九一八感怀
李永康
日寇蛮横挑事端,铁骑践踏我家园。
华夏夜色狼烟起,山河破碎天昏暗。
千军奋勇挥利剑,万马驰奔凯歌还。
家仇国耻勿须忘,警钟长鸣耳畔间。
自古软弱任人欺,复兴强大统御天。

九一八晨闻警报即语二首
施连宝
(一)
怵听警笛肺腑惊,倭寇秋高又点兵。
肆意抹涂当年罪,不思二战旧罪行。
狼子隐修七十载,欲温东亚霸权梦。
岂知得道天方助,失智昏侯力不灵。
(二)
日月昭然云难蔽,中华岂让豺虎横。
昆仑仗剑冲霄气,唐汉持怀纵豪情。
重疫已然分晓见,擂台拳脚你能赢?
还劝强盗众喽啰,趁时清醒得消停。
2021年9月18日

听警报
一一九月十八日上午九时十八分四平市区拉响纪念九.一八警报。
张德才
柳条湖的枪声,
芦沟桥的狮鸣,
这一刻……,
又把国人唤醒。
滴血的岁月,
亡国的苦痛,
这一刻……,
又铭记国人心胸。
落后就要挨打,
国弱积重贫穷,
这一刻……,
国人想到了复兴。
睡狮醒了,
它们深知:
立国勿忘怒吼,
敢战才有和平。
警报声声,
它在告诫国人,
实现中国梦,
需要伟大的斗争。
警报声声,
它在激荡心灵,
十四亿华夏儿女,
是一道血筑的长城。
写于二O二一年九月十八日上午十时

五律 • 警报长鸣有感(新韵)
和淑玲
抗倭十四载,起始九一八。
故里遭涂炭,生灵恨爪牙。
劈魔锋刃举,斩冦剑跗拿。
不忘山河破,拳拳护我家。
2021.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