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漫步西山八大处(6)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漫步西山八大处之六
今天我们专门围绕西山八大处中的六处香界寺来与大家交流。
我们了解到,香界寺位于平坡山龙王堂的西北,是现今西山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唐乾元年间,也就是758-760年,其名为"平坡大觉寺",明朝名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名为"圣感寺",清乾隆年间改为现名。
香界寺坐北朝南,依山取势,气势雄伟壮观,是历代帝王游山驻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进院落。中路行进,山门殿上方悬一石额,上镌"敕建香界寺",二进院落内古松虬枝盘旋,张牙舞爪,故称"龙松"。
另有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契比和尚(大肚弥勒佛)和韦驮。拾阶而上,这里还有正殿五间,名圆雄宝殿,殿前有石碑两通。
其中左碑碑阳刻有"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相传为康熙年间重修寺庙时出土的唐代古碑。碑阴刻有"敬佛"二字,大如洪斗,为康熙御笔。
四进院落格局与三进相仿,正殿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五进院落为藏经楼。左路为一别院,仅精舍三间。右路为"行宫院",为乾隆帝避暑的行宫,院内置景颇佳。

西山八大处一角
叙述到这里,我们再与大家聊一聊关于敬佛碑的传说。
传说是这样的,一天清晨,康熙帝在院子里散步,他顺着杜鹃雀跃的身影移动着脚步,突然脚底下一软,便跪倒在地上了。康熙身边的人赶忙上前搀扶,可怎么扶也站不起来,而且康熙眼前还浮现出观音菩萨的画像,康熙见状赶紧低头默念佛号,过了一会儿,观音的画像就消失了,康熙也能站起来了。
另外,康熙也觉得磕着的膝盖很疼,而院子里都是土地,磕一下不至于如此疼痛,于是就命人挖挖看,地底到底埋了什么东西。四五个随从赶紧找来工具挖掘。起初,随从们并无收获,可挖着挖着,突然挖出了一块石碑。
这块碑上雕刻着"大悲菩萨自传真像",其像用浮雕和线雕混合刀法镌刻而成,风格独特。康熙皇帝见了很高兴,命令太监准备笔墨,泼墨挥毫,在碑阴写下"敬佛"两个遒劲有力的尺幅大字,并命人将它立于寺庙前。
据有关专家考证,确认此碑为唐代遗留下来的珍品。到八大处旅游的人见到这块敬佛碑,就会情不自禁地询问它的来历,于是敬佛碑这个传说就被传播得越来越广泛。
我们再聊聊关于西山八大处中的七处宝珠洞。
关于这里的宝珠洞,庙前有牌坊一座,内外分别写着欢喜地和坚固林,是乾隆皇帝的手书。
宝珠洞有京西小泰山之誉,是观赏日出的极佳处。
珠宝洞位于平坡山顶,也是八大处的至高点。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1780年。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 "欢喜地",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路旁一天然巨石,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约四米,洞内砾石如宝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固此该洞以"宝珠"命名。
有关资料是这样介绍的: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说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贴金法像,但早已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宝珠洞顶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曰"云卧天窥",皆为乾隆御笔。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