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源这座七拱石桥,曾被列为“军事目标”
作者/汤学汉
衡阳县台源镇台源老街下街临近蒸水河,河上建有一座七拱石桥,叫紫霞桥,又称“牵孙大桥”。抗战时期出于战略需要,石桥一度被列为“军事目标”,险些不保。
石桥建于清末,一共七拱,当地商绅捐资四拱,夏姓一族认捐一拱,其余两拱则发动附近普通百姓共同筹资,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3年完工。石桥取名紫霞桥。紫霞:【就是初升的太阳辉映云层,散射出一道道紫红色光芒,宛如仙境。道家谓神仙乘紫霞而行】寓意吉祥。据说大桥竣工当天,村民们还特意在当地挑选一名家境较好的36岁的爷爷牵着孙子,非常庄重的从桥西走向桥东,以此作为剪彩典礼。当地人认为36岁就有了孙子,寓意“八字”好,儿孙满堂,故调侃称之为“牵孙大桥”。

为了纪念建桥功绩,在那块“合龙”石上镌刻碑文,记录修桥历程,此合龙祥石位于大桥第四拱正中间位置。 紫霞桥是一座民心桥,是一座百姓桥,贯通了两岸,便利了往来,促进了发展。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37年7月7日,农历6月29,日寇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为惨烈的战争—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序幕,但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争。
自古以来,衡阳扼两广咽喉,既是连接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抗战爆发后,随着武汉、广州沦陷,衡阳成为通往抗战大后方的重心所在。通过水路,军需民用物资可直达重庆四川;通过陆路,连接广西贵州,衡阳,成了当时保卫后方的一道屏障。

日军为夺取衡阳,于1944年6月22日派出重兵从地面与空中大规模进攻衡阳守军,长达四十七天的衡阳保卫战正式打响。
国民政府衡阳县县长王伟能组织“衡阳抗日自卫军”,任命夏建寅为西线副司令。台源寺是日军西进必经之地,当时日20军粮食军需总站就设立在台源寺。日军派有六、七百兵力驻守,当时国军为了切断日军西进通道,曾经把台源紫霞桥(七拱石桥)列为军事目标,计划炸毁七拱石桥,并召开作战会议。

夏建寅,【又名夏传述,号亦亚(1895年11月24~1983年2月)台源寺原扁厂村民小组人。早年入军校,习炮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留学日本陆军炮兵学校】。夏建寅在军事作战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分析炸毁紫霞桥,只能缓阻日军,但不是唯一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奇袭,既能避免紫霞桥被炸毁,又能将盘踞在台源的日军消灭。

夏建寅在军事作战会议上大胆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通过。1945年8月2日,夏建寅率74军突击2支队与祝尚信领导的集兵(北乡)游击队和万云楼领导的渣江游击队共同组织“中美联合部队”,代号“伞兵翔鸿部队”突袭衡阳县台源寺日本驻军,激战6小时,消灭盘踞在台源寺的日军主力,共击毙日军170人,俘敌60多人,彻底捣毁日20军的粮食军需总站,生擒日军少将师团三本。
此次战斗全歼盘踞在台源寺日军驻军,既取得战斗胜利,又保全了紫霞桥。村民们兴高彩烈,欢呼雀跃,称赞夏建寅是一员福将。还特意为夏将军庆功,在台源寺摆酒设宴,杀猪宰羊,盛待国军。
居住在台源寺原老街村民回想起当年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夸赞不已。

图片来自作者,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汤学汉电话:13923735411(微信同号)邮箱:szxi3y@aliyun.com地址:深圳市坪山区碧岭街道碧岭社区秀明北路八号(喜三洋公司)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