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我们村的大学生》
精华热点

我们邢家村是一个三千多口人的大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我村有五名大学生,我与他(她)们有过几次接触。我觉的这些大学生平易近人,而且每逢春节放假时,他们都乐意为丰富本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记得是在一九六二年春节期间,我村的大学生都放假回家探亲。那时候农村春节期间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除了春节后唱几天戏、元宵节放两晩上烟花外,再无其它娱乐活动。我们村的大学生们就主动的自己编排节目,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村前村后为村民们演出。他们编排的节目通俗易懂,滑稽精彩,村民们不怕天寒地冻,晚饭后早早地赶到演出场地看他们的演出。我记得他们演出的其中有一个节目是"大实话":"春季里,刮春风,生来的老鼠会打洞。哎,哎,哎嗨呀!"他们五、六个人,都用五颜六色的颜料把自己的脸蛋画成小丑摸样,头发扎成一束直立的独辫子,每人手里拿个小铜铃,嘴里边唱着身子还前仰后合的配合着,引逗的村民们捧腹大笑,那滑稽可笑的场面,至今还使我记忆犹新。 一九六三年春节期间,我村的大学生们不但自己演出精彩的节目呈现给村民们,而且还组织我们这些正在读高中、初中的学生为村民们演出节目,为村民们节日的文化生活增加乐趣。 我们这些高中、初中生及大学生们总共有近二十个人 ,我是合唱队中的一名成员,演出的节目是"大合唱",这是在我村的戏台上唱大戏前的序幕。有一名大学生指挥,我村团书记美叔叔手风琴拉得很好,他为我们伴奏,经过几次彩排,我们的合唱队就上场演出了。 那是春节后初六的一天晚上,我心里好兴奋!好激动!那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登台演出 。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也能在戏台上为本村几千名父老乡亲们 奉献自己的才艺 ?起初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但看到大学生们对我那鼓励的目光,我就增加了无所畏惧的力量! 那天晚上,村里唱大戏前,我们在戏台上唱了五首歌曲,依次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二重唱)"、"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十唱人民公社好" 。 当戏台上的幕布拉开,我们整齐地排列在戏台中央,在高挂在戏台上方的汽灯的照耀下,美叔叔用手风琴伴奏着我们合唱队嘹亮的歌声 ,我看着台下村民们那全神贯注的目光,听着村民们那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心里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我觉得好幸福啊! 可惜歌曲"十唱人民公社好"的歌词到百度也查不到了。至今只记得开头一句和末尾一句了 :"一唱呀人民公社好……作诗写文章。"
虽然我和大学生们同台演出过,但是那时候我对他们还不是十分了解。直到今天,我才能清楚地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上学及在何处工作。 他们是:昌和叔的妹妹李芸英,大学毕业后在济南从事教学工作。东姪子的姐姐伊秀英是师范大学生,对象是淄博市公安局的民警。茂亮哥也是师范大学生,曾任过桓台二中的教导主任。善诚姪子是一九五九年考入海军高级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我哥哥曾在这所学校当过兵。还有一位是曾在我们队当过队长昭叔叔的儿子茂岩哥,他与我在读高中时的班主任吴老师同在济南一所高中学校任教,可惜已经去世了。 我对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的才华羡慕不已,我对他们平易近人、积极为村民们提供娱乐活动的热心钦佩至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里是应该再出五个大学生的,就是在山东省重点高中桓台一中读书的我与卫哥等五名老三届同学,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都在中上游,如果不是遇到了"文革",我们五个人考大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多年的大学梦,就这样成了一枕黄粱!我最愧疚的应该是辜负了节衣缩食供我上学的父亲的一番苦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里推荐了二名初中生上了大学。仅此二人而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教的学生中,才陆续有人考上了大学。 其中,有位学生小芸,读完了初中复读三年,读完了高中又复读了几年,最后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所高中学校的教师。我为这位学生的毅力及苦学不缀的精神点赞!这真是天下无难事,只要肯豋攀,不做庸俗女,心恒意志坚! 我难以想象,小芸的家长需要顶着多大的社会上流言蜚语的压力和钱财上的代价,才供应出了这么一个大学生。在农村出一个大学生真的很难! 我的初中学生阿锋,考上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在距我们村八十多里路的一所城市医院当医生,现在己升为主任医师。他为报答师恩,在一九九八年特邀我们夫妻到他所在的城市做客,邀上同事,在他所工作的城市选了一处有名的饭店,为老师和师母接风洗尘。餐后还为我们夫妻做了体检。阿峰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回乡探亲时,如果遇到乡亲们有那个头疼脑热生病了,他不管深更半夜还是天寒地冻,他都积极地免费为乡亲们诊断治疗。我为有这样热心地为乡亲们服务的大学生而骄傲! 我真羡慕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只要肯努力读书,就有大学可读。年轻的朋友们,可不要虚度了比金子般还要贵的大好青春!
作者简介:伊茂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退休教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