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求正容变"容哪些变
郭培友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形式则无疑是第二位的。中华诗词的求正就是学习继承先贤创制的格律,但诗词的功能及创作目的决定了重形式更要重内容。
传承、繁荣和发展中华诗词事业,必须坚持普及和提高两条腿走路。就诗词队伍的现状来看,人说百分之七八十的都是七八十岁的人,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过,我想百分之六七十的是六七十岁的人应当是较合乎实际的。要想真正实现诗词的繁荣和发展,必须把写作的对象瞄准那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过个一二十年,就会出现断层。
要达到普及,还须在提高上下功夫,要多出精品,多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创作就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大众,写那些孤芳自赏、无病呻吟的作品难以引起人民的共鸣,也就没有精品力作,也就不能吸引到年轻的一代参与到诗词的传承、繁荣和发展中去。
"求正容变"这一新的重要观点,是马凯同志结合中华诗词学会"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原则,再根据长期的诗词实践和形势分析并征求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诗词共识。
要达到这普及、提高的目的,就必须要"倡今知古,求正容变"。不"容变"格律诗就不能发展,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其实,古代的先贤们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诗经》到新文化运动甚至是到今天,诗的体式、题材、音韵、语言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学习继承先人,不只是学习继承先人留下来的格律,更要学习继承先人那种勇于变革的精神。
诗词创作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严格地按照包括平仄、对仗等格律规则,在基本守律的前提下,我们要允许变格,而不能歧视它甚至是仇视它。其实,古代先贤的诗词名篇中变格还是有许多的。哪么到底"容"哪些"变"呢?我们认为,一是容"变格",二是容"变革"。我根据学习的体会,谈一下粗浅的想法,以求教给各位方家和读者。
一.诗词诗体、格律的容变
(一)诗体容变
在诗词的体式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鼓励诗词形式的多样化。
1. 六言律诗绝句、仄韵律绝句、六句三韵的律诗等,都应该与标准的律诗一视同仁。
2.如一介愚夫的《祖孙乐》"两岁孙娃头戴盔,挥枪直把老翁追,佯装中弹朝天仰,一日牺牲好几回"。在坚守格律的同时,大量使用口语、散文化语言,读来有一种散文诗感觉的"散文体诗"。
如田成名的《田野印象》里,"犁垄青青涨鸟音,夕阳一点半山心。林梢那抹霞如带,系向荷锄老父亲"。用旧体诗的形式创作新诗,以新诗的理念经营旧体诗的"旧体新诗"。
如罗崇荣的《虾》"哈腰进退费心机,弹过龙门信有期。岂料一朝登桌面,大红即是大悲时"。在遵守旧体诗词格律的基础上,学习民歌的语言风格与艺术手法,雅俗共赏,贴近百姓生活,又能让普通群众容易读懂的"歌体新诗"。
如《天安门诗抄》中的"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是介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新古体诗"。
这些都是当代诗词的有益探索,是"变革"的成果,也必须予以认可与支持。
(二)格律容变
对于前人诗词中已有的,有利于诗词发展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写法与正格一视同仁。
1.变格:如五、七律的只有颈联对仗的"蜂腰格"、首联颈联对仗的"偷春格"等容以认可。
2.排律: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排律,只要出句不与对句重字,容许出现重字。
3.邻韵: 相邻可通押的韵,先二韵甲,后二韵乙的辘轳格; 两韵间押的进退格; 首句借韵的孤雁格出群格等容以认可。
4.对仗: 在对仗中,大类同而小类不同的实词(名词)、以及虚词对虚词,首联、颔联中上半句相对,而下半句为了押韵的需求而不对仗的容以认可。
5.孤平:把孤平界认定为 (1)孤平就是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孤单的平声字。(如仄仄仄平平,韵脚外的平声字因与韵脚两平相连,不为孤单。也就是说,只要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就不判孤平)
( 2)孤平仅限于平收的句子。
6.小拗: 一三五不在节奏点上的字,因内容的需要改变了正格中的平仄而形成的小拗,只要不涉孤平可以不救。
7.音韵:倡导"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计,大力倡导使用普通话新声新韵。因为古人用的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新韵,而不是用的他那时候的古韵,《平水韵》本身也是在前韵的基础上革新改变而成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新韵。
诗写得好不好,不会出现用平水韵就写得好,用新声韵就写不好的这种情况。
用平水韵创作时,对于已经发生了语音变化的韵字,应当弃用,选用今天读起来仍然押韵的字。诗词吟唱只有同时代语音相一致,才能体现诗词自身的音乐美,才能为亿万人民群众所喜爱。
8.挤韵: 一首诗词中有一处犯挤,可以忽略不计,两处及以上可以视之为诗病。
9.撞韵:对于流传的所谓撞韵,能避则避,为了内容的需要,真避不开时,撞就撞了。
10.死韵活韵:对于网上流传的所谓"死韵""活韵"纯属子虚乌有,不予采信。
二.诗词题材、语言的容变
(一)题材容变
笔墨当随时代。从屈原到杜甫、苏辛等等,他们的笔下无不反映他们当时的社会生活,否则的话,杜甫也不会有"诗史"的称号。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我们的诗词创作带来了古人所不曾见到的广阔的天地。格律在守正的基础上只能适当变革,但在题材、意境、语言方面,我们却可以大刀阔斧地创新。
从行业这方面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不断出现,反映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们新的题材。我正组织在中国文苑微刊开展大型同题"百业图"的创作活动,就是把目光瞄准现实生活,反映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已经写了农民、农民工、建筑工、环卫工,消防员、教师,现正在写幼儿教师。比如说环卫工、消防员等等,这些都是李白杜甫那个时代所没有的。写黄鹤楼,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更是道不得,写也恐怕写不出新意来,但我们可以写长江大桥,写葛洲坝,可以写蛟龙探海、嫦娥奔月,可以写科技创新、奥运夺冠等等。
(二)语言容变
对于古典诗词常用的语言,我们一定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吸取。在吸取的过程中,人们对诗词用典基本认可,只要不过多地用典就可以。但对引用前人的诗句却有些非议,特别成语入诗,投稿、赛事中每每一棍子打死。其实,包括李、杜在内的名家,诗词中引用成语也是有的,像毛主席的 巜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既用了典,也用了前人现成的诗句,也用了成语,并且还用了两个成语,你能说用了成语影响了创新的空间,你能说这首不是好诗吗?所以说在语言的容变方面,对于成语入诗也应当持相当宽容的态度。
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新的事物、新的词汇,不断地在诗人的笔下流淌出来。可以这样说,每个时代的诗词语言都有新的。清末"诗界革命"的黄遵宪等人就用新事、新典、新名词创作,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术等都出现在他的诗词里。
其实古人诗词里的词汇,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新名词。试想古人能写"扁舟",我们为什么不能写"游艇",古人能写战车,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坦克"?古人能写"车舆",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高铁""神舟"?古人写"刀枪剑戟",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飞机、航母"?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说明什么问题?古人诗词中出现的,经过历代你用、我用、他也用的高频词汇,算不算陈词?因此,我们不能以古人用过的词汇为准绳来评价今人的诗词语言,而应当转变诗词审美的观念,大胆用新词汇来进行创作。
总之,诗词的诗体、格律、题材、语言都应当容变,也必须容变。不变就没有时代性,没有时代性,也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创作痕迹,也就没有当代中华诗词的复兴、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苑"微刊创始人、主编。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并获奖。主要作品有《郭培友诗歌创作谈》系列、《郭培友语句录》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