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点科目,中学语文教学对青少年品格、学养、情操及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语文,优其是古汉语教学,“教什么、如何教?”也就是说,我们究竟要通过语文教学在给学生传授基夲的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研讨和突破的重点。今日我们推荐宝鸡高新中学一级教师田玲老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这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田玲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在成都双流县举行,而我,抽中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在杜甫草堂边上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其说是一种机缘巧合,不如视为一场莫大的挑战。
每每上大型的公开课,尤其是去外地上,我总要先定位“教什么”,然后才确定“怎样教”。我常常想,那么多老师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听课,听了没有触动,没有收获,就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自己。为了这场大赛,我的七月都在反复研读教材,尤其是陌生的苏教版教材。抽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喜忧参半:喜的是并不陌生,名家名篇;忧的是名篇自然是被无数名家上过,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寻找一个恰当新颖的切入点很难。
起初,反复研读,我把突破口定在“破”字上,企图从“破”入手,从字面的“家破”深入到满目疮痍的“国破”,探源究根。我个人以为这应该是“诗眼”,算是蛮好的切入点。但反复推敲,查阅资料,只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认为,应该算是有争议的,倘使大家都不认可,那么自然是偏了。“出新”固然重要,但“守正”乃课堂之本。
最终决定,就以诗入诗,尊重诗歌教学的规律,以朗读为“经”,品悟为“纬”,从文字入手,品鉴一篇名家的文学作品,接受一场家国文化的洗礼。
初次来成都,并不熟悉,但却发现这座城市处处流淌着诗意,于是也试着写了一首,融入成都的名胜古迹,打算课前跟学生互动时用,迅速拉近距离。几经修改,觉得还不错,便决定用拙作来导课了,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写诗其实没有那么难。
作品的感知首先从文字开始,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相结合,文本的解读才接地气,否则便只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仰之弥高,却并不走心。于是,着眼于文字的多种层次的读、提问、品、追问,构成了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学生关于诗歌形式的问题让“歌行体”顺理成章地介入,达成对文体知识的了解。结构的梳理多样化,就是告诉学生,站的角度不同,结论亦不同。在此过程中,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很自然地被提及,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显得浅显明白,描写也被顺势带出。这一切,都是在朗读感知文字的基础上达成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过这依然是“面”的认识,“点”的品读才是学生解读文本最好的抓手。秋风肆虐,“怒号”“卷”即是最好的说明;茅草乱飞,印证了秋风的狂野,一个个动词呼之即出,鲜活的场面离不开动词的妙用,写作有所悟。杜甫的穷困则从被子的“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等词语一品便得,而杜甫的悲悯情怀也是通过咬文嚼字实现的。
我以为,备课备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的智慧。不在于给学生按照预定的轨迹讲多少,而是在问题出现时能够自然地迎刃而解。知识的储备与学生的认知水乳交融,即便是没有多少新意,依然可以因此而精彩。
随着文字理解的深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杜甫的伟大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诗歌,而在于他始终把自己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前苏联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 :“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便是如此。他比一般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胸怀更广阔,达则兼济,穷亦不忘兼济,已然到了“宁己无,欲人有”的境界,他的崇高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 ,得以在西郊浣花溪搭建几间茅屋遮身度日,暂时获得安宁。一场秋风,茅飞屋破,诗人作诗以记之。按常理,秋风破屋后群童抢茅让诗人屋漏难眠,接下来应该是宣泄自己压抑痛苦、怀才不遇的情感或者抒发自己直面苦难的豁达胸襟。但事实上,他联想到了天下的“寒士”,想到了他们的痛苦并因为他们的痛苦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需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果仅仅限于呼唤广厦,那么只是凸显了杜甫的悲悯情怀。杜甫为了这个宏伟的愿望,宁可牺牲自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精神可以大而化之为他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其实,当诗人越过了所谓“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目睹了百姓的流离失所,他的诗的重点就一直定焦在社会动乱的历史与病根、陷于苦难的下层人民身上,所以,这里的“寒士”便不仅仅是贫寒的读书人,而是普天下的老百姓了。我觉得,杜甫之所以被尊为“诗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诗歌中的“平民元素”与“平民意识”,他客观、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天下苍生的疾苦,抒写了弱者的情怀,并且表达愿意为他们赢得幸福而自我牺牲的愿望。
一个胸襟博大、推己及人、崇高伟大的杜甫形象就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中构建起来了。
杜甫的道德激情是他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文化精神,根植于中国文人血脉中的文化传承。中国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观念是仁政和王道 ,其目标是大同世界,为实现这个目标 ,儒家对个人的修养有着鲜明的伦理和道德的要求 ,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践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信条所概括的,其本质是“内圣外王”,这种思想要求知识分子以实行“道统”为己任,为实现礼乐传统、大同世界而努力,并内化为一种心系天下的伦理道德责任感。
如何让学生理解而不是仰望这种文化,我把它定位在家国情怀这个点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国家》和从古到今妇孺皆知的名家名句作为突破口,在经典的诵读中上升到家国情怀这种文化的传承。
朗读传神文字,品鉴文学作品,传承家国文化,是我基于诗歌教学设置的一条内在精神链。
回过头来,看那45分钟,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过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对于杜甫的整个人生经历缺乏一定了解,而我,亦不敢花大量时间去解读杜甫,所以,我所期待的厚重感并不明显,学生对杜甫的理解也仅仅是一个平面,对家国文化的理解也停留在爱国的层级,无法超越。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对于这种大型的公开课,而且还是比赛类的课,或多或少,都会留下惆怅与失落,面对陌生的学生,这45分钟就是一场孤立的瞬间生成,既没有前一节作铺垫,也没有下一节来补充。
感谢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热情智慧的同学们,4位男生的勇于担当,26名女生的活泼可爱,课堂上他们对于我各种无防备的追问都能或多或少说出个一二三来,这就是专注吧。最难忘的,是后来他们离开时,在出口看到我,特意上前微笑着打招呼,明亮的眸子里溢满欢喜。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
参赛回来,很多人祝福并赞叹,甚至有同行请教妙招,“绝知此事要躬行”,哪有谁可以靠妙招随随便便成功呢?经历愈多,我便愈发觉得自己浅薄。现在有句名言:“教师就是课程”,言下之意,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开发者、构建者、评价者,教师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元素。这个前提当然是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是一介书生,是一本可供学生阅读的活生生的大书。而我,做得还远远不够,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而这,正是我要努力潜心研究的。
如果把语文教师比作树,那么我还是其中细弱的一棵,没有“速成班”,没有“大跃进”,每一次挑战与机遇,都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清晰而坚实的年轮痕迹。

田玲,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成员,宝鸡市拔尖人才,宝鸡市名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第四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合作导师、宝鸡文理学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省市级国培计划授课专家、省市级名师大篷车和城乡名师共同体讲师团成员;多次参加陕西省中考命题工作,在全国各地应邀上观摩课并做学术报告近百场,被《中国教师》评为十大“新锐教师”之一;荣获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主持并参与十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报》《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参与编写教学类书籍10余部,多篇教学课例被各类名师教学案例收录;出版专著《灵动语文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