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情》
作者:李志友
编辑制作:冰清
这个寥寥数语的通知,是杨军根据陈校长的指示,亲手草拟和播出的。从草拟通知的那一刻起,他那颗火热的心就七上八下,那个晚上,他翻来覆去彻夜未眠。心想,自己梦寐以求的时刻终于来了,我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从军的理想。翌日,天刚亮,杨军就叫了几个同学,忙活着布置会场。征兵动员大会准时召开,接兵部队的同志和乡政府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坐在主席台上,宏伟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过后,教导处的温主任,操着关东腔做了征兵动员。他从服兵役是每个青年人的神圣义务讲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全校光荣。他代表校领导,号召全校的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坐在主席台下的杨军,用羡慕的眼神,目不转睛的看着台上头顶八一军徽的威武的解放军,他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咬破中指,用鲜血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写到:继承父辈业绩,誓死参军报国。 解杨军一份血书从后面一直传递到主席台上,一向以严肃著称的陈校长看了看,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把这份沉甸甸的血书递给了乡长,乡长又传给了接兵的同志,两名解放军边看边满意地连连点头。温主任动员的报告结束后,陈校长站起来走到话筒前,他看了看台下,会场顿时显得十分宁静。陈校长展开手中的那份血书,说:“同学们,请你们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讲话稿。”台下齐声答到。“错。这是一名适龄青年的应征决心书。确切的说,是你们当中的一名适龄青年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一份血书。”陈校长的话音未落,场下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陈校长接着说:“这名青年是谁呢?他就是大家熟悉的杨军同志。
”此刻,台下略有点骚动,大伙儿交头接耳的用敬佩的目光四处寻找着杨军。陈校长掂掇了两下手中的血书,慷慨激昂地讲到:“同学们,这不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决心书,他是一个适龄青年掏给祖国和人民的一颗赤诚的红心。杨军同志在血书中写到‘继承父辈业绩,誓死参军报国。’这12个用血写成的大字,折射出一个红军的革命后代,立志接过父辈手中的钢枪,誓死报国,踊跃参军的坚定信念。杨军同志给我们适龄青年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杨军表决心。”杨军跑上主席台,激动地说:“各位领导和接兵部队的首长,请你们相信,我杨军说到做到。不久前,陈校长告诉我,17年前的一个冬天,我的父母亲随军作战,路过壁口村,我的母亲生下我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我托付给杨妈妈,拖着虚弱的身体去追赶攻打榆城的大部队去了,至今杳无音信。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姓解,从今天起,我的名字正式改为解杨军,解,就是解放军的那个‘解’字,也表明我要立志做一名解放军战士!”讲到这里,台上台下一片掌声。“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参军光荣,保家卫国!”……掌声、口号声,连成了一片。动员大会一结束,适龄青年的同学们就在学校临时成立的征兵办公室门前排起了长队,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军,一上午的工夫,150多名适龄青年全都报了名。学生们的踊跃报名,反倒给征兵办的同志们出了个难题,他们心里很清楚,这次征兵,学校只有一个名额,这么多人报名,下一步该怎么组织才好。经过研究,决定先初选,然后再组织上站体检。这一招还真不错,对家庭出身、身体状况、本人表现、政治条件等方面,一看就不符合应征条件的一筛选,正好剩下100人。陈校长当场拍板,就组织100人上站体检,这叫百里挑一,把最优秀的青年输送给部队。两次上站体检,严格的政审之后,征兵办又从50多名合格的应征青年中,优中选优,初步确定了解杨军等10名应征候选对象,供接兵部队的同志们挑选。接兵部队的马连长,看了看10名候选人的名单,一眼就选中了在征兵动员大会上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解杨军。这样一来,解杨军就成了学校百里挑一的唯一的一名光荣应征入伍的青年,他的名字和胸戴红花的大照片上了学校的光荣榜。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全校师生敲锣打鼓欢送解杨军光荣参军。骑在大红马上的解杨军,身装绿色的新军装,胸前佩戴着一朵大红花,显得更加洒脱。陈校长亲自为自己的爱徒牵马送行,他一再叮嘱解杨军,到了部队上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干,给你失散多年的父母亲和咱学校争光。解杨军点了点头说:“陈伯伯,请您放心,我绝不会给您和咱学校丢脸。”欢送的队伍向着人民公社走去,马秀秀走在欢送队伍的前头,一直琢磨着寻找个合适的机会,把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送给解杨军。到了公社后,解杨军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向陈校长行了个军礼,背着绿色的背包,准备和其他应征入伍的新兵上车出发。马秀秀连忙挤出人群,紧追了几步,把一个包的严严实实的笔记本塞到解杨军的手里,只说了一句“到了部队后再打开看。”泪水便从胀红的脸庞上连珠滚下,她羞涩的扭头跑回了欢送的人群。笛---笛,一声长鸣,满载应征入伍新兵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缓缓的从公社大院内驶出。站在车厢里的解杨军不停地挥动双手,向欢送他的师生们告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马秀秀,一直目送着解杨军渐渐远去的身影。清一色的6辆军用大卡车编成的车队,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驰骋。从未坐过汽车的解杨军,坐在背包上一饱眼福,美景如画的黄土高原的风光,一幕幕的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谷子、高粱,在微风的吹拂下,翻滚着绿浪。随着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向后猎去,起伏的山岭朦朦胧胧,时隐时现……车队驶过了无数个塬上,绕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坳 ,翻越了一坐又一坐山头,垮过了一道又一道沟谷……经过两天的颠簸,车队平安的到达北西市郊外的部队营房。营房大门的上方挂着热烈欢迎新战友的横幅 。广播里传来热烈欢迎新战友!向新战友学习!向新战友致敬 !的声音。走在队伍中间的解杨军,按照马连长的安排,也挥臂带领新兵高喊,向老首长致敬!向老战友学习!感谢首长和老战友的关怀!站立在马路两侧的欢迎队伍,敲锣打鼓,有节奏的鼓着掌,喊着口号,一直把解杨军他们迎接到新兵的营地。欢迎的队伍陆续散去,新兵营按三三建制,把270多名新兵编成3个连,解杨军分到新兵一连,开始了他真正的军旅生涯。紧张的新兵训练之余,解杨军拆开了马秀秀分别时送给他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军哥:从你被应征入伍的那天起,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你倾吐,我提笔给你写信,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我写了撕,撕了又写,真不知道怎么给你写才好,用什么样的语言也难表达我对你的那份情,那份意。回想往事,我们从“花儿与少年”的悠美乐曲中相识,从那时候起,我就像花儿一样深深地爱上了你。几年的相处,你的英俊潇洒,你的为人处事,你的才华出众……一切的一切,无不使我对你爱恋有佳。我暗自庆幸,结识了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你就是我心中想要的那个白马王子。我曾多次向你暗送秋波,可你无动于衷。我想直截了当地表明我对你真心的爱,但又苦于羞涩,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军哥,现在我不能再优柔寡断了,我必须向你表明我的态度,如果你也对我有意,我就非你不嫁。如果你另有别意,我也绝不勉强。最近,我心里也特别烦,有几个媒人轮番地到我家上门说亲,我父母要我见见面,我硬是没答应,因为我割舍不下你,至少如今,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解杨军翻来复去地看了好几遍,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中。他恨自己在学校里怎么就对马秀秀的爱,没有任何察觉,是自己太单纯,还是太傻。不管怎么说,越想越觉得对不住纯真可爱的马秀秀。一种愧疚感驱使他必须尽早地给知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一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马秀秀回信。可是怎么写这封回信,解杨军进退两难,举棋不定。要说马秀秀这姑娘,那真是没挑,不论是长相,还是人品,你就是打着灯笼也不好找。况且人家还一直深爱着我,说不,从良心上都于心不忍。可要是确认马秀秀的爱,连日来在学习条例中,部队明文规定战士在服兵役期间不准谈恋爱,作为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怎么敢撼动军队的铁的纪律呢!思来想去,解杨军作出了一个长痛不如短痛的艰难决择。他怀着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给马秀秀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的结尾中解杨军这样写到:“秀秀,你永远是我的好同学、好妹妹。从内心讲,我真的很爱你,但部队有铁的纪律,我又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让你为我苦等四、五年,我又不落忍,又怕耽搁了你的前程,影响了你和父母亲的关系。你是一个好姑娘,谁娶了你,那是他一辈子的幸福。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一种无奈,也是真心为了你好,我只能怪我自己福份太浅,不能和你成为结发夫妻。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永远永远的做个知心的好朋友,把我们两颗相爱的心永远珍藏在心底!”信寄出去以后,解杨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新兵的训练中。
他学政治,学军事,在条例、条令的学习和队列、射击、投弹训练中,他门门以优异的成绩过关,在新兵训练中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元旦前夕,解杨军佩戴着崭新的列兵军衔,被分配到警通连模范班服兵役。警卫连是一个军事技术过硬的连队,担负着对外表演的重要任务。老连长解成功是从野战部队选调来的,十分重视连队的军事训练,连里干部少,他就兼职警卫排长。除了完成站岗放哨的本职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训练。解杨军在夏练三伏,冬练数九中勤学苦练,很快就溶入了这个先进集体。第二年,老班长光荣退伍,解杨军被破格提升为下士班长。老连长解成功特别器重头脑灵活,队列动作扎实的解班长。队列训练时,让解杨军作示范,射击训练中,老连长下达课目后,就叫解班长组织实施。初秋的一天,连队在堡子山下的荒野地里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为了确保安全,头天下午,解杨军带着全班战士,在投掷现场构筑了一个坚固的掩体。掩体长5米,宽3米,高1.5米,前面是厚厚的一个半弧形的护坡,正前方是百米的开阔地,只要是把手榴弹投在掩体外就不会发生意外。早饭后,全连战士打着红旗扛着枪,唱着嘹亮的军歌,迎着初升的太阳,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向投掷现场。老连长现场动员后,在预备区组织,命令解杨军班长指挥实弹投掷,文书小崔负责发放手榴弹,登记成绩。投掷前,文书将一个头戴钢盔,上面写着S-2字样的假设敌人的靶子插在30米开外的正前方。一切准备就绪,随着解班长:“目标正前方,30米开外,预备投。”的口令,一颗又一颗的手榴弹在假设敌附近轰、轰地爆炸。文书小崔一边登记,一边高兴地朝预备区高喊,35米,30米,40米,50米……文书每报一次成绩,预备区的战士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良好,及格,优秀的喊叫声。实弹投掷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眼看着训练就要结束,来自四川的新兵石光跑步来到掩体内,报告解班长,石光前来投、投弹,请指示。解杨军班长见石光有些紧张,便叮嘱他沉住气,就按平时练习的要领投。
石光从文书手中接过手榴弹,解杨军帮他把拉线环套在右手的小指上,随即下达了投掷的命令。投掷的命令下达后, 解杨军看着石光做出了投掷的姿势,迅速将目光转向正前方,观察石光投出的手榴弹,突然发现石光跃出了掩体,解杨军扭头一看,手榴弹在身后不足一米远的地方咄咄的冒着白烟。 富有经验的解杨军意识到情况万分危急,抓起来再投已经来不及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大喊一声卧倒,顺势将文书小崔扑倒在地,死死的护在身下,接着轰的一声巨响,被炸到空中的弹片、黄土,像冰雹似地落在了解杨军的身上。爆炸声响过后,解杨军马上站起来,他大声喊到:“石光,你怎么样?”话音未落,便一个箭步跳出掩体。看到惊魂未定的石光,喘着粗气从地上爬起来,毫发未损,解杨军揪着的心这才落了地。在预备区的老连长,见势不好,拔腿向实弹投掷现场飞奔而来,他气喘吁吁的焦急的问:“解班长,你们有没有伤着?”“报告连长,我们安然无恙。”解杨军跳下掩体,边行礼边答到。老连长听罢,这才松了口气。他拍打着爱将身上的尘土,询问了一下事发的简要经过后,惊慌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兴奋地说:“好样的解班长,我要给你请功。”连长的话音刚落,蜂拥而上的战士们把解杨军抬起来,高高地抛向空中,有节奏的喊着“解班长好样的,好样的解班长。”激动的场面在旷野里持续了许久,许久。解杨军临危不惧,掩护战友的英雄事迹,很快在营房内传开,部队首长为他举行了庆功大会。丁政委亲自将三等功的勋章戴在了解杨军的胸前。宣传干事,年轻的女军官常媛媛,向解杨军献上了红花绿叶的光荣花。她在和解杨军互致军礼的瞬间,解班长略有点腼腆的容貌,深深的印在了她的心里,这一刻,常媛媛从内心对解杨军产生了无法形容的敬慕之情。政治部的龙主任宣读了向解杨军学习的决定,号召全体官兵学习解杨军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学习解杨军带兵爱兵的无产阶级感情,在大练兵,大比武的热潮中,密切官兵关系,筑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钢铁长城。


作者简介】李志友 :出生在陕北的一个红军家庭。1963年参军,曾任团级宣传干部。1985年,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六千余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采用。80多篇获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报告文学《破烂村的兴衰》获中央政法委员会和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综合治理好新闻二等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退休后,笔耕不止,2020年,获箐橙杯征文一等奖、2021年获梅园文社建党百年征文特等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