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水滴
山高路远苦心志锻造自我,地僻人穷劳筋骨砥砺人生。我是在卫辉山里长大的娃,对大山里发生的精彩故事很感兴趣。我这次是专程进山的,采访的目的地是龙卧村。这个村建设了一个食品厂。食品厂是由新乡市委组织部驻狮豹头乡龙卧村帮扶工作队招商引资200万元建设的。适逢中秋临近,食品厂今天正式试运行生产,我正好赶上。
车驻村两委办公区房后,遇到一位老熟人,她是一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老太太坐在家门口的一个小板凳上,正有滋有味地品尝着一块月饼。老太太的满脸笑容告诉我,她很自豪,月饼口味儿一定是美极了。

还有几位龙卧村的媳妇们在一起激动着:“这个周书记呀,随和得很,待群众可好。你别看人家是从新乡来哩,一点架子都没有,啥矛盾来到他那儿,都不是事儿了。”“我是服了这帮人儿了,做梦也没想到,能在村里办起一个食品厂,俺这山沟里的农民家门口也有自己的工厂,也能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月饼了。不敢想。”“不说了,车来了,拉来月饼包装盒了,走,卸车去。”
说话的这些人和我很熟,毕竟我在那里工作了多年。这三位小媳妇是在食品厂上班的。农家妇女现在都成了食品厂的专职员工,一个月初定拿个两三千块钱。丈夫外出挣钱,自己除在家照顾好老人外,还能在家门口挣份工资,都高兴地跳了好高。
据村上干部说,这个食品厂员工大都是本村和周围村子里中青年妇女。以前,她们在家除了种二亩三分地外,就是玩会儿牌,跳跳广场舞,说说东家长,议议李家短的过生活。如今可是摇身一变成工人,身份不一样了。她们感到很骄傲。
说起这个食品厂,还真得说说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周哲和他带领的工作队。
先听听狮豹头乡政府一位主要领导的评价:“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乡村振兴全面开局之际,如何把脱贫成果的盘子托稳,把村里的实体经济搞起来,这支工作队,尊重客观,主动作为,谋篇布局,扎扎实实。他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抓党建强班子树正气。这个他们已圆满完成,龙卧村党支部今年已是四星党支部(在卫辉最好的支部是五颗星。四颗星在卫辉山区是最多的星,也是唯一一个四星级党支部。)第二步是解难题办实事提士气。让群众看到工作队可不是来过家家,应付差事儿的,是踏踏实实来帮扶来办实事的。比如他们帮助村两委理清长远发展思路、维修村庄道路、群众饮水安全、疫情有力防控、抗洪抢险自救,矛盾化解促稳定、灾后重建不等靠等,每件事儿都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第三步是办实体求发展一鼓作气。工作队现在又和村两委干部,紧盯实体经济落地生根,落实“项目为王”的工作理念。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建设的景云食品有限公司,已投入试运行。工作队着实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群众说,俺现在真的像在做梦一样,俺村发展变化太大了。”
周哲这帮人脑子活,办法多,善于独创。他和村干部用四加二工作法商议,决定用“公司双+”模式,即:公司+村委+农户,三方运营这个可生产月饼、蛋糕、点心的食品公司。村委给公司提供厂房场地,公司投入运营资金、机器设备和管理经营人才,除每年向村集体支付固定租赁费以外,企业利润按照年收入比例分成,公司使用员工以本村的群众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利益联接机制,公司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了一家人,就这样景云食品公司在全村群众的支持下,克服洪灾疫情种种困难,赶在中秋佳节之前成功投产运营了。这是卫辉山区乡村振兴系列工程村级版的开山之作。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強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計。”
是呀,为了食品企业及早开工运营,周哲作为第一书记,真是费尽了心思。他和队员们多方游说,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介龙卧软硬环境,省内省外反复交换比较选择适宜产业项目,苦口婆心组织甲乙双方达成合作共识。
我走进新厂房,踏着整洁光亮的地面,看着清一色的新机械设备,听着机器运转的声律韵歌,站到工人(都是街坊邻居,乡里乡亲)身边,盯着从设备里自动生产线上一个个溜达出来的喷香的月饼,我感觉自己也和村上群众一样,像在做梦。
我出来厂房,坐在办公区,喝着茶,听着周哲书记讲述食品厂建设工程的故事儿,品味着俺山里人自己当班生产的带着热度的一块月饼,眼泪竟然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于是我陪着村里群众一起感动、一起感叹、一起点赞。
感动的是,这个工作队把村上群众当家人待。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队员们可以随口说出村里老干部、老党员的年龄,村干部的属相,群众家门口的朝向,哪里有条羊肠小路,哪里有酸枣和地黄根,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皮肤晒得和群众的颜色一样,在抗洪抢险中,你晒黑了,他们也晒黑了。你晒得皮肤脱皮了,他们也脱皮了。
感叹的是,这个工作队把村里的资源摸索的透透的,利用的足足的。山披绿,水甘甜,自然环境优越,加上群众有做红薯粉条粉皮和做罐头食品的技术基础,有国家乡村振兴发展实体经济大好政策机遇,有全省上下聚精会神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的鲜明导向,有充足的劳力资源等,集中力量引进资金人才,办个食品厂可谓正逢其时。
点赞的是,这个工作队和属地党委紧密配合,建强了一个扎根本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有了一支永远撤不走的工作队。
周哲说:“一个村子振兴的标志是它有自己的造血功能。食品公司即将正式投产。工作队在部里的大力支持下,又在积极帮助村上开始谋划推进新的项目——深山自然村林下经济休闲民宿建设工程。农业稳,实体兴,群众富,龙卧才算真正振兴,这是工作队帮扶的目标所在。”我前段第一次到龙卧村采访,连夜撰写了《打通山区生命通道的人》,写得是周哲和他的战友们抗洪救灾的故事。这次是第二次进村感受变迁。我期待第三次进村采访周哲和他的队员们,那样我可以继续和群众一起感动,一起感叹,一起点赞,一起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