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合成纤维厂早期大门)
响当当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
胥全迎
老清江人都记得:七十年代,“兵团”一词在这里响当当……
196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复南京军区,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和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之后,全国各省大部分建立了生产建设兵团。
2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为加强沿海地区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将江苏沿海25个农场(林、牛、棉场)划归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
3月17日,春寒料峭。清江市淮海西路原十二军军部这个大院(现十五分部)的门口挂上了一个崭新的、用大红绸缎披挂两边的牌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标志兵团正式成立。
兵团辖4个师41个团。隶属于南京军区,正军级建制,在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和江苏省军区领导下进行工作。营以上配备现役军人干部,兵团知青先后有10多万人,主要来自省内各市。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有很多工厂,这里仅说一下在清江的工厂。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江苏省清江合成纤维厂),始建于1971年4月。经过30年发展形成锦纶、涤纶、丙纶等多品种多系列的综合型化纤企业,也曾经是我市的重点骨干企业。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二纺织厂(江苏淮阴棉纺织厂),淮海西路293号。成立于1970年7月,2100人。主要有AB纱、精梳纱、涤棉纱等产品。后改为淮安市江淮纺织有限公司。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农机厂(江苏金象减速机有限公司)。淮海西路242号。始建于1969年,具有年产各类减速机3万余台的能力。现在已经改制并迁移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还有一个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制药厂……清江制葯厂,位于老清河区。提示一下:那个老清浦区解放路上的制葯厂叫淮阴制葯厂,是清江市属国企。
1975年,全国各省的生产建设兵团一起被撤销。江苏生产建设兵团除现役军人外,人财物转交江苏省农垦局。化纤厂、兵纺二厂和减速机厂等等企业单位,都隶属于省农垦局了。现淮海西路228号大院门口,就曾挂过“江苏省农垦局”的牌子,江苏省农垦局机关就在此办公。后来,省农垦局机关迁往南京了。淮海西路的西园饭店,即是省农垦局的企业,八、九十年代在淮阴名噪一时。
兵团机关和企业在清江市的落脚,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给我们这个小城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冲击。兵团首长(司令员和政委当时都是少将衔的老红军)的定力、兵团机关干部的能力与影响力、外地知青(尤其是苏南城市知青)的青春活力,其思维理念、生活习惯、着装仪表等,都给我们这个原来比较封闭落后的小城,带来了重要影响和冲击。可以说,这是清江市第一次“对外开放”,拓展了视野,促进了清江市民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这部分知青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许多领域,原兵团的知青一直是我市的中坚与骨干力量。我只举文化体育方面的一个例子:如七十年代初的清江市女子篮球队,其主力就是化纤厂的知青。一个头较高、较瘦但拼劲十足的中锋,一打球风格男子化、身体强健并球技娴熟的后卫,为市女子篮球队之灵魂,带领球队打得风生水起,清江市观众无不为之叫好,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兵团的发轫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对巩固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取得了重要成就。1975年撤销。1981年中共中央又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是唯一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是军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与各省市并列。我们淮安市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七师还建立了互帮共建的关系。
现在,尤其是在“东突”和“疆独”势力猖獗的今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意义更为重大。
原创发表于2017.2.22《里运河》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