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晶清 安徽省作协会员 中国散文网会员 浦东作协会员 作品多次获奖。
龙子湖畔红梅香
文/胡晶清
“我的爱情故事”八月同题征文,打开了我封存四十余年的记忆闸门,初恋的阳光照进了心灵处女地。
初春的晨雾缠绕在龙子湖畔,朝阳在云雾中露出笑脸,冉冉升起,一队青年人,在洒满珍珠露的小路上一边跑步,一边深深呼吸着龙子湖畔钻入肺腑的红梅香味。
三月的梅花缤纷怒放, 娇小玲珑花瓣如红色烈焰般艳丽、夺人眼球,一片片红梅林就是人间仙境。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阵唰!唰! 唰!恰似铿锵玫瑰的脚步声,转眼旋风一般从身边飘然而去。
然而,一张俏丽的脸庞刹那间如照相机“咔扎”一声,永远定额在刘玉明记忆的相框里。她长着一副林妹妹般的瓜子脸,绯红的脸庞点缀着一对迷人的小酒窝,一双水汪汪眼睛紧盯前方的珍珠路不停转动着,彰显灵气与淘气相结合的一股稚气。在一双闪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镶嵌着一张红红的樱桃小嘴,一口一口的喘着“云雾香气”。

在珠城铁路职工学校食堂餐厅里,教职员工、男女学员统一着装铁路制服,男子头戴大沿帽、女子头戴无沿帽、在藏蓝色制服躯壳里蕴藏着老铁路血与火的专业知识,新职工求知的愿望和浪漫的青春气息,彰显出铁路特大型企业指挥的高度集中、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半军事化的职业特点。 这还真像“黄埔军校”军营式管理模式。
春去夏来,这些来自铁路东西南北中不同专业的学子们结业了。

回到人劳科报到,刘玉明被分配到一个二等客、货运兼办业务的南巢火车站,这个站拥有9股站内正线、到发线、调车线、货物线,13条铁路专用线,有调车机车、企业机车,客货运日常工作十分繁忙。
孙站长是一位老铁路、张书记是一位老八路,两人都是老党员。
孙站长在点名会上面对数十名男女职工宣布:“学员刘玉明同志经过职工学校培训,车站将安排多岗跟班学习,熟悉不同岗位的运行设施,希望各位带班师傅把自己长期保证安全、业务技能传给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铁路职工。”
张书记接着宣布,刘玉明同志不但要认真学习过硬业务技能,还要担任“党的宣传员”,定期出黑板报、向媒体投稿,把铁路“高、大、办”,为社会各行各业优质服务的好新闻报道出去,做到报纸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形象。站长、书记讲话之后,众人羡慕的眼光投向锁定目标。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母亲托人打电话,要刘玉明第二天回家吃午饭。
第二天上午下夜班,参加完车站政治、业务学习散会后,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
刚进门,车务段财务科赵阿姨连忙站起来,笑着说:“玉明,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财务科樊梅会计。”

我们含蓄一笑,同时惊呼:“龙子湖畔红梅林”。大家笑了起来,母亲端来了可口的饭菜,那个氛围热闹非凡。
晚上,我们去看了电影《庐山恋》。第一次与女孩子看电影,黑暗中,我的右手无意之中碰到了她的左手,她的左也抓住了我的右手,一股电流传遍了全身,心里就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呼吸急促,闭上了眼睛,尽情享受着幸福一刻,直到电影谢幕,灯光一亮才扯断了两人的黄粱美梦。
在回家路上,我们相约趁热打铁,尽快拜见樊梅家头面人物。
第二天,去省城某机关拜见”准岳父母“,原来樊叔是五十年代援藏干部,因条件艰苦,长期超负工作,积劳成疾,病休在家。我们还见到在省文工团工作的樊美大姐、上高中的樊帅小弟,我的心情甭提多滋润。可没想到这次省城之旅,竟成了我们恋爱的一场虚幻红尘梦。
从省城回到南巢,刘玉明被公差两次,分别参加了分局宣传部举办的新闻报道学习班、文联举办的文学写作采风班。这来来往往,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正因如此,刘玉明的人生伴侣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公差回来,工作之余多次相约,财务科同志说樊梅会计人不在。一次、两次刘玉明相信了,第三次下白班,晚上刘玉明直接到她办公室,只见室内灯火通明,刘玉明轻轻地敲门,得到“进来”的许可,推门一看,只见三女一男在打扑克,樊梅站起介绍到:“这位是小赵,省委办公厅小车司机。”听到这里,刘玉明脑壳“轰隆”一声。
终于有一次樊梅约刘玉明,红着脸介绍了这一个多月发生的事情。
一天夜里,父亲突然病危,母亲连忙打电话到单位值班室说明情况,要车送病人到医院,经专家医生会诊,系急性冠心病,幸亏送医及时,转危为安,否侧,生命危险。
樊梅的父亲出院的那一天,樊梅见到了小赵,虽然相貌平平,待人也热情礼貌。

谁知,爱情的绣球也改变了抛物线。樊梅的父母认为,人还是要现实一些,百善孝为先,要想方设法把樊梅调回省城火车站,努力工作在哪里都一样,孝敬父母,照顾病重父亲成为当务之急,赵家出面找到有关领导,调动工作手续已到办理交接,拍屁股走人的最后关头。
原来她爱的人不是刘玉明,而是另外一个人权势与方便。
一晃几年过去了,小赵嫌单位工资低,自己跑到深圳开出租车,一年也仅回家两次。
如今,樊梅也退休了,在成都与合肥之间疲惫奔波,孝敬公婆与父母,我们也再无见面机会。
就这样,刘玉明初恋阳光永远留在岁月青春的记忆里。
2021年8月31日

【今音评论】
擦肩而过的深刻记忆在于良知
生活中有不少的恋人因外界因素的插一杠子而告终不在少数。遇到了此类事以后,以选择从容和理解而主动后退一步,也显海阔天空的胸怀与境界,在这篇散文中又一次体现出来,之前,也看到过类似的文章,而这篇并没有和那些类似有明显冲突,那就是所写的行业、职业的不同。
因此从类似当中能够看出不同,比如,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插一杠子的手法等。樊梅与刘玉明的交至失臂,完全是被权势所吸引住,然后倒向赵家,其缘故是为了要照顾有病的父亲,这时候,小赵通过关系帮助樊梅完成了这个心愿,樊梅选择小赵没有错,因为婚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并不是依靠浪漫的情感能够维持每天的生计。
这不现实。既然是不现实的,现在又用散文把它展现出来的意义是在于怀旧。然而,能够主动挖掘脑海里一点一滴真诚与善良的情感故事,把其中的戏份以还原、客观来进行描述的目的,是让当下人更加清楚婚姻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而不是一味依靠青梅竹马或者是打嘴炮的海誓山盟能够维持下去的。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中,只要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生生活成本。而文章中的成本是一个樊梅的需要照顾的那个有病的父亲。如果这篇散文抽掉了樊梅父亲有病需要照顾的细节,或许这篇散文的成功人士是刘玉明而不是小赵。
而散文没有描写刘小明和樊梅在分手时刘小明所表示出来的愤恨、不满、甚至过激的行为。这是作者对文笔在发展方向上的控制力度的清晰,知道什么能够写,什么不能够写。像这样的清晰思路是现在有些已经发表的文章中,或影视剧当中不多的。
现在的爱情分裂常态描写就是争吵、分割财产、甚至打斗。写习惯了,要改过来就难。如果把这些作为生活的常态来反映,只是说对了一半。至于这一半能否好写,首先也要考虑到社会效果,就是给老百姓所接受和熏陶的东西是什么,首先是良知。
这篇散文还有一个看点是事不过三。刘玉明两次去找樊梅,财务科都说她人不在,第三次,他直接去敲樊梅办公室的门,进去后,樊梅向他介绍了在省委办公厅开车的小赵。用这样的细节来委婉叙述樊梅恋爱态度的转变写法,在这里以自然和谐来予以平衡。那么,不和谐的写法又能怎么样呢。这就涉及到了散文的发展方向。有些作者把握不住这样的细节和分寸感,往往也造成了文章在堆砌文字中所遇到的挫败。
于是,散文的稳健显示出来。文章尤其向读者也展示了樊梅之所以没有接纳刘玉明的态度的细节描写。这种笔法的客观与写实,则属于智慧,因为,使得刘玉明知道现实中的婚姻有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会因为很多琐事生出枝枝节节的麻烦,从而,直接给恋爱会泼冷水。
另外一个细节也值得关注,就是小赵后来到深圳去开出租了。这一句叙述的信息量之大,也是读者容易忽视的地方。然而,显然,赵家在省厅的身价与地位已经下降的信号,也由此体现出来。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个权力场的角逐与较量。很明显,赵家失势,如果不是这样,小赵没有必要跑到深圳去开出租。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赛二等奖,全国知青文学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