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小说
心遇
他遇见了她,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彩云之南。一个周身涌满山东好汉热血而又心地善良、貌比潘安的汉子。一个自幼生长在“过桥米线”美食的发源地,美若西施,聪慧善感。一个叫燕西成,一身绿色军装和背包,将他装扮的威武矫健。一个叫邢燕姿,一副南国女儿的身姿,却生就一副英雄情结的虎胆。
遇见是创造世界奇迹的发端,遇见也是人生灿烂辉煌的起点,特别是那动人心魄的不期而遇,那种温暖能燃起永生不息的希望,那短期的深深遇见,令一对有情人终生忆盼。
云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苍山叠翠,耳畔映月,三江并流,这哪一幅画不是惊世之作?傣家竹楼,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哪一种风情不让人流连忘返?
1974年,一个稚气未退而全身心又浸透山东好汉情愫的来自梁山好汉集居地郓城的18岁后生燕西成,响应祖国的召唤,应征入伍。一身绿色的军装、一个军绿色背包,再加上曾参加过南征北战的老革命父亲的殷殷嘱托,陪他踏上了从军之路。他被分配到云南蒙自一个集团军炮兵部队的军营里。他兴奋、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
当一个自幼吃惯了面食的山东后生来到千里之外的云南军营,首先要过的是新兵训练的科目,新兵训练,环环相扣。夜间,当你熟睡之际,一声紧急的集合哨,会突然打断这些年轻人的香甜美梦,迷迷糊糊地捆起自己的铺盖,用几分钟时间奔到集合坝子上1234的点名报数,而后奔向漆黑的树林,奔袭假设入侵敌,或救援攻艰不下的友邻部队。有时涉水趟过泥泞沼地,有时气喘吁吁地攀爬山岭陡坡,一阵折腾直至天色微明,或回到原先宿舍,或在新点就地宿营。有人跑掉了鞋子,有人穿反了军装。这就是新兵训练,这样一次次的折腾,一次次的训练,按部队的行话叫整训,也叫素质提升。三个月,将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或娇生惯养的后生,打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人”,至此才给你配发领章,帽徽,才完成一个社会青年到军人的蜕变。
这中间的苦和难,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军人才能一一道来,这苦和难中的乐,也会记忆终生。
西成自幼在鲁西南的农村长大,又加上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爷爷、奶奶、父母均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家中祖传的大刀,现存放在鲁西南革命纪念馆,那是爷爷曾使用过的反抗日寇的武器,这一切都给了他英雄的情结和不认输、吃苦耐劳的个性。他克服了水土不服的诸多艰难,从吃面到吃米,从稚嫩到成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西成各项成绩的优异,据此被分配到了炮连的指挥班中。按新兵的行话,能分配到炮里的指挥班,那是要有当军官的运才行啊,西成此刻就摊上了这走红的运,勿用明说,西成更是处处争先,事事用心尽力。从各种数据的死记硬背,到目测间距和云层及风力对发射的影响,及炮弹的装填和各种炮兵的口令,无一不精益求精,下连队后的第一次实弹射击,西成娴熟地完成各种指令,得了满分儿,连长,营长,直至团长亲切地拍打着西成的肩膀:“行,这个山东兵行!”
而更令首长们说行的,还有西成虎视眈眈的双眼,和圆润的脸庞及挺拔的腰身。爱开玩笑又亲切,随和的团政委是紧邻山东的河北人,每逢见到西成,总要和他攀谈几句,而后向团长、参谋长介绍和夸赞着说:“还是我们北方的馒头养人啊!你看这兵多标致,他身上你就挑不出他的毛病。”团长和参谋长,也随和着政委点头称赞。西成离去后,一脸坏笑地凑近政委的耳边:“要不咱好好培养一下,给你当姑爷中不中?”祖籍是河南新乡的团长,加重地方语音和政委笑闹,这是一对老搭档了,一起渡江,又一起从江南打入云南,工作中无话不谈,平时又笑骂随性……
在首长们笑赞的呵护下,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西成还真应了战友们的预言,真具当军官的命啊!下连队的第二年就被破格提拔成了班长,并迅速的成为首长们共喜欢的标兵。团长、政委几次军人大会上点名表扬他:“一个来自山东,一个革命英雄家庭的兵,一年四次军事素质考核均得优秀,并获队列,步枪冲锋枪射击的标兵,同志们不容易呀,只有这种兵才能配得上我们英雄炮团的称号。”
有了众位首长的肯定和自己一丝不苟的努力,西成的运更红了。
转眼到了1976年,部队按上级要求选派优秀的基层军事干部,带班培训大中专学生,贯彻伟大领袖“全民皆兵”的最高指示,让新入校的大中专学生走进军营,成建制的参与军事训练,打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预备役部队。时间一个月,燕西成理所当然的被选中,他一下由班长,成了培训连的连长。
这些学生娃多数在16岁到18岁之间,稚嫩,纯真,又易感好动,对穿上迷彩服走进军营,充满好奇和激情。但几场队列训练,长跑越野训练,一下挫掉了这些学生娃80%的锐气和激情。有人长跑中掉队,有人请假装病,更有些有家庭背景的娇娃竟坐上父母的小车儿离开了军营。西成和学校派来的指导员苦口婆心,一一劝训和用军纪约束。才收拢了全连48名临时学生兵,完成了基础训练。在一个月军训即将结束时,有一场投弹结业训练,按照上级对组建预备役学生兵的要求,要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标准”,投掷手榴弹必须是实弹。这一下不仅让西成压力山大,连营团的部分领导均到场,以保万无一失。也难怪,就连西成他们三个月训练,实弹,射击和手榴弹实弹投掷时,师团营的主职首长全会到第一线,以防意外,一旦出一个事故,全师团的军训政绩均得泡汤,何况仅学了军事皮毛功夫的学生兵。
那是1976年3月6日,西成的家乡山东还时不时地吹起凛冽的寒风时节,云南已有漫山遍野的小花在春风里开放。
实弹投掷在蒙自南湖右侧的一块军用靶场上,湖滩的软沙,筑成了一些此起彼伏的掩体。
西成和指导员拟定了一个策略型的方案,投弹手从全连48个人中挑选18人,代表全连参加实弹投掷,其余均在现场观阵。
这18个人中有15人是胆大体壮的男生,3名女生则是强烈要求实弹投掷,并参加完军训全程,成绩优异。据风言风语的传说,其中有一位最漂亮的女生还是班花,并是一位部队首长的女儿。1976年的成年人,多不计较个人家庭背景,诸事讲究大公无私、官民平等,在部队更是公职天大,私谊微小,开后门儿走偏道的事少有发生。那时部队被称为革命的大熔炉,就是偶有点杂质的铁块儿,进入大熔炉中几年,也锻造得钢筋铁骨。
西成对这些学生兵的家庭背景,从不潜心问询,那是校派指导员的事儿,他作为军事教官,对每个人一视同仁,不分轻重。
实弹投掷进行了十个人,一切顺利,每次投出的实弹爆炸,都引来学生兵的喝彩声。该邢燕姿实投了,也就是那位班花。传说是部队首长女儿的女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亚热带地域的蒙自山清水秀,植被茂盛,一年有超九个月可见鲜花盛开,蒙蒙细雨更是连绵不绝,在花香雨露的滋润下,这里的女子,个个鲜丽明媚。并且这里的女子成熟得早,十五六岁已是阿娜多姿,风情万种。由于优越的家庭背景,邢燕姿更是出落得动如娇凤凌空,静如凤栖梧桐。这样一个玉人般的娇娃,却生就一副自幼崇尚英雄的虎胆,凡有冒险刺激的事儿,她均想参与其中。即使有时因莽撞,撞得鼻青脸肿,但过后她仍事事跃跃欲试。这次实弹投掷,她怎甘做一名保险的看客?故而在她三番五次的申请下,最终她成为了18名实弹投掷手。
当中午的阳光开始有些许耀目的时刻,燕姿矫健地跃出掩体,奔跑几步,拉开手榴弹引弦,扬臂欲甩,突然前弓的右腿打滑,邢燕姿一下扑在掩体的前沿,手榴弹弹尾处,吱吱地冒着青烟,从燕姿的手中脱落在掩体内,而落弹离她的脑袋仅一米之遥,全场一声惊呼:“啊——”谁都明白,一场千规万避的意外即将发生。
突然,在掩体左侧指挥的西成一下飞奔到燕姿的身旁,抬起右脚,连弹带沙将冒烟的手榴弹飞踹出掩体,而后他又像飞鹰扑食一般地张开双臂,将燕姿扑在自己身下。“轰”的一声,手榴弹在掩体六米的的低空中爆炸……低飞的弹片嵌入西成的右腿,爆炸溅起的飞沙落满西成的全身,而燕姿则毫发无损。
在场的营长、团长、政委纷纷飞跑到西成和燕姿的身旁,团长和政委双双伸出巨臂,将西成抱入怀中,“英雄!燕西成,英雄!”这一声低喊,一下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军人和学生,一时间热泪横飞,英雄的呼声震天动地。停在训练场旁,以备万一的医疗队快速的用担架将西成抬上救护车,团长大手重重的拍了下政委的肩膀:“安慰下丫头。我随救护车去师医院,实弹投掷暂停”。
直到此时,政委才俯下身子,抱住吓呆了的燕姿,燕姿挣脱几个女同学的搀扶,一下扑在政委的怀中:“爸爸,我闯祸了……”肩膀一起一伏的哭泣,痛悔自己的无能无用。而直到此时,军训的同学们和在场的部队官兵,才知道这位玉人一般的女孩儿是政委的女儿。
二
1976年,注定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世所罕见的唐山地震,一下扼杀我20多万同胞。全民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民族的救星,三军统帅毛主席先后离世。巨大的悲痛,像锅盖一般的紧紧扣住了中华大地,压在全国居民的心头。
西成的腿伤早已痊愈,那是怎样的照料啊,师医院为西成开了单间病房,师里最好的军医是西成的主治医生,团长、政委三天两头跑来看望慰问,战友们更是分班儿分批地前来陪伴。最令西成感动的是政委的老伴,在师后勤部任副主任的刘青阿姨的陪伴下,带着女儿燕姿每天早晚到病房来陪伴着西成。每天都为西成熬煮鸡汤、鱼汤。母女俩出事的第二天来到病房里,刘阿姨紧紧握着西成的双手,泪如雨下,燕姿也感动的泪流满面。母女俩“谢谢、谢谢”的喃喃声一直持续了十多分钟未断,受感染的护士也都湿了眼眶。
2016年,西成后来回忆往事时说,那年几乎是在泪水浸泡中过来的。
后来西成伤愈归队,部队专为他颁发了荣立三等功的奖状,并召开了一次庆功会,并由班长提拔为团直机关的司务长,几乎掌管着团职100人的衣食住行的全部。这职务虽不高,但人脉要好,并是道德标兵,因为每天和钱物打交道,掌管众多军用物资。
提拔西成为司务长的还真不是政委报救女之恩的举动,而是做事一贯雷厉风行的团长,团长就是认准了西成的人品。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早早从学校归来的燕姿,身着得体的连衣裙,大方地等在了西成的宿舍门口,俏皮地对西成传达着政委爸爸的命令:“燕西成!”西成习惯性地立正答:“到!”引得燕姿咯咯连笑,抿着嘴儿下达了下面的命令:“燕西成,请随邢燕姿到团干部家属楼202室,有任务下达!”“是!”“不是,燕姿,你逗我的吧?”西成答“是”之后,看燕姿一脸诡笑,又探询。“走吧,别不是、是了。”燕姿大方地拉起西成的手,不容西成质疑,二人走向燕姿的家,也是政委的家中。这是西成当兵之后第一次私下进到首长的家中。
那晚,西成在政委夫妇喜欢又感激的目光下,在燕姿美目含情的注视下,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一桌十多个菜的大餐,政委还拿出珍存的茅台酒和西成、燕姿、刘阿姨共同干了三杯,以答谢西成对女儿的救命之恩。而后,西成在政委刘阿姨的夸赞下,在迷迷糊糊的酒意下,讲述了自己从小听说的爷爷用大刀抗击日寇的故事,讲述了父亲参军挺进大别山后又参加淮海战役的故事,又讲述了自己可爱又调皮小妹的故事,等等等等。西成说,自从当兵以来,这是说得最多话的一次,并是在自己首长面前,在西成一一的诉说中,燕姿的目光,一刻也未从西成的脸上移开,她听得如痴如醉,她第一次知道西成还有这么好的口才,和他家中有这样多的故事。
情窦初开的女孩儿最易被故事所打动。有人说,年少姑娘最大的杀手是故事,是亲情的故事,是爱情的故事,眼下是自己救命恩人的故事,动人心灵的故事,这位自誉为公主般高傲靓丽的女子。此刻,为西成深深的着迷了,为西成家族的故事着迷,为西成爷爷爸爸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着迷,更为西成做的事儿着迷,那是怎样潇洒的一记飞脚啊,踢飞了魔咒一般的失弹,那是怎样悍人的一扑啊,张开男人的双臂,像雄鹰翅膀一样的护住了自己……从女同学含泪讲述的那惊世一瞬和女同学发自肺腑的感叹:“这样的英雄就是在世的雷锋和罗盛教啊!”“就是我们眼前的达式常啊!”女同学的感叹和评价,字字如钉,钉入了这位女公主的心里。在西成句句字字生动地讲述着,燕姿眼中的西成,忽而真成了雷锋、罗盛教。那英姿潇洒的外貌成了她们一代女生日思夜想的当时众多女生膜拜的影星达式常。
男女的情爱,有时需要几月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合、修炼,而有时就在那么一瞬间,短到一刻钟一小时,特别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爱上一个人,那是刻心入骨,永世难忘,其举动又不管不顾,胆大妄为的令人吃惊。那令人心动的千古绝唱,西厢记崔莹莹为报答解围之恩,为入心的一位陌生后生,竟夜半与人翻墙而会,私定终生,“风吹竹影动,疑似玉人来……”
此后,周末的南湖边,军营的槐树丛,时常可见这对玉人一双依偎的身影。1977年的早春,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晚饭前,西成按约来到了军营对过南湖中的读书亭,迎候些许来迟的另一位玉人燕姿。约一刻钟时间,只见燕姿手提一个紫色的竹编外罩,内含不锈钢保温内胆的饭壶,轻快地走来。她将饭壶放在读书亭中的石桌上,俏皮地向西成发布命令:“燕西成,今天科目有二:一,讲课,二,用膳。”说完嘻嘻的自笑:“你个鬼精灵,又搞啥子么?”西成此时已能熟练地用川滇话和燕姿嬉闹,而燕姿此刻没有放下科目和西成相拥,而是深沉地讲述起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过桥米线的起源。
相传在明朝时期,蒙自城内一位贫困的成家书生为考取功名,每天来到南湖湖心岛上刻苦读书,因家中鸡鸣狗叫和繁杂的事物无法静心,为了节省时间,书生往往一天只吃一顿饭,这下可疼坏了他那娴淑又勤劳的娘子,她百思千想,终于想到了一种能将食物保温的办法,将米线煮熟,调好料后,上面浇一层薄薄的鸡油,装饭的瓦罐儿外再包上厚厚的棉布,当书生娘子将米线跨过南湖长沙的廊桥送到书生读书这里时,依然保持着可口的温度,吃过一次后,将上层的浮油荡开,盖住下边的米线,包上棉布,下顿再吃时依然可口不凉。后来这位书生如愿考取了秀才举人,最后得中状元。这对穷夫妻的恩爱故事也随这一美食传到昆明、贵州、四川乃至全国。
这就是云南蒙自的美食过桥米线的起源和故事。
西成来到云南从军,曾从云南战友的口中知道个大概,但今天从眼前这位俏佳人玉口中娓娓道来,依然令西成情奔泪涌,他一下紧紧的拥住亲爱的人儿,久久不愿松开。燕姿推开他,打开饭壶,又随手从肩上书包中拿出一只淡绿的玉粉制成的玉碗,给西成满满地盛上一碗,命令式地让西成吃下:“这是我亲手一点一点按比例调制的汤料。”那个微麻,半辣鲜爽的味道,用西成的话说,那是他此生吃上的一顿最美的米线——蒙自过桥米线。
此后的周末和黄昏,西成和燕姿成了南湖边上一对相依的情侣,西成已从连队被选调到团机关任司务长近一年之久了,而更令这对小男女喜悦的是燕姿从中专考取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院。
1976年2月17号,展开了对越反击战。西成和燕姿的爸爸在这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整建制的拉到了中越前线。2月17号凌晨,用猛烈的炮雨浇向忘恩负义的越军……
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燕姿几乎成了一个泪人儿,每天眼泪汪汪地探寻着越战西线的消息。好在母亲留守在军营里,但每天为转运发往前线的物资而忙得团团转。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越军丢盔卸甲,构筑的阵地被我军强大的炮火一一摧毁。
三月中旬后,我军奉命一一撤回国内,令燕姿兴奋的是,爸爸、西成无一损伤,胸带大红花,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万民夹道的欢呼中回到了原驻地,此后不久,燕姿的爸爸被升为炮兵师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而西成也成了连队的副连长。79、80年的春天、夏天,蒙自的花开得特别的鲜,而西成和燕姿的爱情也像花儿一样,红似火,如蜜甜……
然而人生命运往往变幻莫测,当你欢天喜地的有所得,刚刚获得人生的成就感时,一场突发的变故,往往一下子丢在你的眼前,让你卒不及防,让你仰天苦叹。
三
1980年秋,一封加急电报,从山东的郓城发往了云南蒙自:“父病重,速告假回。”刚刚完成军训任务还来不及洗换的西成,连奔带跑地来到营长面前,请假批假半天完成。闻讯从学校告假赶来的燕姿眼泪汪汪的帮西成整理着简单的行李。燕姿的爸爸去军区开会,燕姿的妈妈和燕姿及一帮战友,将西成送上了北去的列车。
列车在西南山岭间飞驰着,但西成总感觉速度太慢,特别是那每一个站点,怎么停得那么长?上次回来探亲没有那么长时间啊!每逢一个站点,西成都不断地多次看手表。这块上海牌手表是燕姿给西成买的。从燕姿给他扣上表带儿,这块表就很少离开他的手腕儿,相爱的人一言一语,一物一衣都如同本人陪护在自己身边一般,难怪人们给男女之间的初恋,下定语叫刻骨铭心。
当列车在西成多次问询下,是正常运行的漫长行程,终于停在了自己家乡地区所在地的车站上时,西成第一个走出了列车,他心急如焚,一天一夜仅吃下了燕姿给他准备的两块面包。西成的心中,父亲是家中的天,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支柱,自西成记事起,自己生命的每一步都是父亲规划好的:上学、在家练武——西成的家乡一直盛行着男孩子要学点武功的习惯。何况爷爷、父亲都是从过军的人,都因一身武功卫身杀敌,建功立业成家。
西成自八岁起跟随父亲习鲁西南盛行的洪拳,至18岁当兵时,也有相当的功底。所以,当燕姿滑倒的危急时刻,他那凌空飞身和一记准确无误的飞踹均是洪拳闪转腾挪中的武技之一。从军以来的多种收获,很大成分来自父亲自小对他的教诲和一招一式的亲授。父亲是在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战鲁西南时参军入伍,后一路随刘邓首长挺进大别山,将战线引向敌占区,并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后又随队参加了中原战场著名的淮海战役。后在渡江战役之前,在一次对敌人的追歼战中,右腿负伤致残。自小秉承着鲁西南忠义仁厚道德教益的父亲,主动找领导提出复员回家乡务农的申请。部队每天行军打仗,不能因自己给部队增加负担。离队时,部队首长紧紧握着父亲的手,一再叮嘱:“已给地方开具了的信件,回去后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说出来,地方会照顾的,你是革命的功臣。”
父亲揣好部队开具的信件和路条及三枚军功章,一瘸一拐地从长江边用半个月的时间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家后,他收藏好军功章,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后几十年里从没给政府提过任何要求,腿伤也渐渐好转,直至西成成年当兵时,父亲才拿出了珍藏的军功章给接兵部队的领导看,接兵的领导手捧那三枚军功章眼含热泪,向父亲连行三个军礼,向前辈致敬。并将西成父亲的故事,专题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从而使西成从军一路顺风顺水。直至西成跃身飞踹,也成了父亲一样的军功获得者,也成了和平时期的英雄,燕姿一帮女朋友眼中的“达式常”。
此刻,万一父亲要有三长两短,家里怎么办呢?父母一生只育他兄妹二人,眼下小妹还不到十岁,母亲已年过半百,也是患有多种疾病。
西成不敢想下去了,西成在列车上想象了各种可能……
他急急地走出车站,寻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郓城,他等不及班车了。
赶到县医院后,他一下跪在父亲的病床前:“爸爸,孩儿不孝,让你受苦了!”母亲、小妹一左一右拉起了西成,三个人激动的相拥而泣,小妹已懂事了。
父亲是突发的脑溢血,栽倒在地,人事不省。因小妹的机灵,父亲发病后,第一时间飞跑入村支书的家里,村支书衣服都没穿齐,连跑带奔发动村里企业的拖拉机,又喊来了两个村委员,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英雄送到了县医院。由于抢救得及时,终算保住了性命,但直至西成到来,仍不能说话,半个身体无任何感觉。
西成来到后,劝走了几天来一路陪在医院的支书和其他亲戚,他和母亲、小妹守在病房中,为父亲喂水喂饭。
西成回家后的第三天,县人武部的领导和县民政局长一行七人来到了病房,看望慰问父亲及西成一家。部长说是远在云南的邢政委从成都军区打来电话,告知西成父亲解放战争时的故事和西成在部队的事迹,令人武部长激动得彻夜难眠,一大早就和民政局长赶到了医院,部长也是战争年代过来的军人,人高马大,嗓门惊人:“想不到我们眼皮底下还有这样一对父子英雄,我的失职啊!”部长又连连弯腰向躺在床上的父亲打在敬礼。并当即吩咐跟随的人武部干事:“小王,你从今天开始就留在医院照顾老英雄。”
此后,县领导和人武部长又来了一次看望慰问,并安排民政为西成父亲解决了部分费用。
西成一家自然是千恩万谢,但西成始终未向家人透露,他和燕姿的关系。母亲也仅知道是西成部队的首长爱兵,才如此这般安排。西成从父亲身上秉承的东西太多了,什么事儿不到水到渠成之份上,不向外延及,哪怕自己的亲人。按西成的话说,什么事儿都有变数。
而聪明的小妹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哥哥回来的几天里,每逢晚上,都有护士来喊“燕西成,云南电话”、“燕西成,接电话”,机警又灵巧的小妹,在哥哥去接电话之际,悄悄地拉住护士:“大姐姐,是哥哥的战友电话吗?怎么每天都打来?”“不像,是个女的。”
自小聪明善感的小妹,已猜出了哥哥的部分秘密,她悄悄扒住哥哥的肩膀,悄悄地问:“哥,你要娶嫂子吗?是女兵吗?”“别瞎猜,是部队小卖部的同事,是我当司务长的搭档。”
理由充分,西成又说得干脆,小妹也打消了短暂的猜测……
转眼西成的半个月假期就要到了,父亲也能半句半句地说话了,但西成从院主治医生那里得到结果,父亲的半身不遂已经形成了,出了院恢复也得一年到两年时间。
西成在列车上假设的可能要成立了,家中没一个男子汉支撑是不行了。小妹如此小,母亲又多病。村支书昨天又来到医院,表示村里每天派一个人来照顾父亲,也不能影响西成在部队的革命工作。
聪明又早成人的小妹,拉着西成的手:“哥哥,爸爸出院后,我就不上学了,我在家和妈妈一起,推着爸爸养病。”
人武部长在得知西成父亲病情结果后,自己拿工资给埋藏功名的老英雄,买来一辆轮椅,小妹兴奋地每天做上坐下,推来推去,恨不得现在就让父亲坐上,她推着爸爸回家。
听着小妹稚嫩的语言,望着扎两条羊角辫儿、天真可爱的小妹那秀丽的小脸儿,西成一下子泪湿双眸,自幼全家像捧月一样地呵护着这个燕子一样轻盈的小精灵。 而西成一想到要让她此时就不上学,这么小来替自己支撑家庭,他就如刀割一般的疼痛,从心到身的痛楚。
那是西成离归队还有最后一天的夜里,父亲在拔完吊瓶,支撑起头颅,一字一顿半语半口型的向西成下达了父命:“回部队,打报告复员转业!”
父命难违啊,何况这也是西成几天来思索得出的结果。母亲也无奈地点点头,赞成西成爸爸的决定,唯独小妹,紧紧抓着爸爸的双手:“爸爸不能让哥哥转业,我退学我能行,爸爸!”
父亲紧抓着小妹的手,“孩子,你太小,你,你不懂”。
西成返回了部队,如期返回了部队,向部队领导如实介绍了家中的情况,新任团长和政委双双叹息了半天,没在西成申请报告上签字。
最难的还是西成,回部队后的当天晚上,就在燕姿家中度过了一个长长的不眠之夜,燕姿的爸爸告假回到家中,一家人流泪叹息,又设想了各种可能,包括将西成父母和小妹接到蒙自来。或让燕姿转学到山东去,这些提议在西成的坚决反对中无法办成。西成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绝对不行,即使我认可,父亲那里也不成,也行不通。如果追急了,父亲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西成太了解父亲,这也是鲁西南多数人的性格,宁死不屈,哪怕是好心顾救,那会大大降低山东好汉的名声。
政委和刘阿姨最后终于认可了西成的决定,申请复员回山东。
燕姿那一晚是如何度过的,泪水像泉水一样止不住地奔涌……政委夫妇最后也双双抓着西成的双手,泣不成声。这就是命啊,这就是一个既忠勇又满腔孝心的鲁西南汉子的命!
西成要复员转业的消息,瞬间在军营里传开,个个叹息,人人为西成惋惜不平,这是一个能当将军的兵啊,各种条件都水到渠成。军事素质,人品相貌,老革命的家庭背景,刚刚肩起将星的准岳父,貌如西子般美艳又贤淑多才的女友……西成,西成——该成啊!
有一个纳西族的老兵在为西成惋惜的同时,掐着手指按纳西族占卜的方法,神秘地说,许是因西成和燕姿的名字,你想啊,一个燕西成,一个邢燕姿,古圣贤早有诗为证“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千种说法,万种说词,西成复员了——为了老革命的父亲,为了支撑起一个家,为了让聪明可爱的小妹能继续求学。
西成离队的那天,100多个战友和首长流着泪,一一和西成告别,紧紧相拥式的告别,战友情深,深入骨髓,又记忆终生。
政委和刘阿姨往西成手提包中塞入一个牛皮信封,厚厚的一沓人民币,一切在西成和战友告别时进行,西成如知,是不会要的。而独独燕姿未能到车站为西成送行,她已晕得起不来床,双眼已肿胀得核桃一般,已整整三天粒米未进。刘阿姨不放心,专门打电话叫来她几个最要好的女同学,一刻不离地守护在燕姿的身边。几个姑娘劝慰着燕姿,但劝着劝着自己又痛哭失声。这几个都是亲眼目睹了西成飞身救燕姿一幕的女孩儿,西成是他们心中抹不去的英雄,是他们心中的“达式常”啊,是他们心中那英勇又俊美的“雷锋”式的偶像。
1980年,大公无私,正义英雄的情结还牢牢地系在许多年轻人的心中。其中一个情急又泼辣的女同学大胆的说出:“燕姿,咱先好起来,好起来后,我陪你一块儿转学到山东……”
难分难舍、难舍难分的感情,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此后许久许久,燕姿常常无精打采,常常出神发呆,学业成绩也一降再降。燕姿妈妈想了许多主意,包括介绍一名军校高材生给燕姿,燕姿见都不见。凡西成陪她走过的地方,她常常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在那里独行。南湖的树,南湖的鸟儿,甚至南湖的每一朵浪花,都熟悉了燕姿的倩影。燕姿无论如何忘不了西成啊,她和她们一班同学心目中的“达式常’、雷锋……
西成更忘不了燕姿。父亲早已出院,在西成的照料下,病情日益好转,两年后已能自己步行。一根西成为他精心打造的槐木拐棍,伴着他从村东走到村西。
西成已被安排到一个事业税务部门上班,后来提拔成税务所的一个副所长,但婚姻大事,始终悬而未决。从他复员到他提升为副所长,不下于十个姑娘慕名而来,最后在他冷冷的态度下,又怏怏而去。他忘不了燕姿,他要找一个和燕姿相像的姑娘。
直到1987年,在父亲槐木拐杖的威逼下,才草草地和一个同乡——也在税务部门工作的姑娘结了婚。姑娘叫玉平,何玉平,可西成常常在睡梦中,将同床的妻子叫成燕姿……
多年后,已从职业学院毕业,在市通讯部门上班的小妹,得知了哥哥在云南刻骨铭心的恋情,聪明又善良的小妹,千方百计联系上了燕姿,很快和燕姿结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那是2021年的春天里,燕姿在西成小妹的精心安排下,从云南来到了菏泽,同来的,还有一直把西成叫做”达式常“的三个女同学。
当西成和燕姿时隔40多年后再次聚首,二人一下子热泪双流,久久说不出话来,任由泪水成串落下。
在三位西成粉丝的簇拥下,在西成家人特别是小妹的热情招待下,燕姿在牡丹的花香里度过了她特别幸福的时光,西成也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云南年轻的时候。
燕姿和她的三个女同学,称西成为达成哥,取达式常一个字,西成一个字儿,可见女孩子对偶像的爱慕印象之深,深入骨髓。西成小妹则称燕姿为妙姿姐,小妹说,这个未嫁过来的嫂子,特别像眼下的当红歌星任妙音。两家人共同约定,来年春天齐聚云南蒙城,去共品那里的“过桥米线”,去拜祭已过世了的老首长——邢政委的坟墓。
燕姿为了西成,终身未嫁,后来在父亲过世后,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母女相伴,过着退休后的闲适生活。她说这辈子也不可能爱上别人了。早在40年前,她从心里就嫁给了西成,那南湖旁刻骨的心遇,令一对有情人忆盼终生,每晚遥望隔河的双星。






天阔
2021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