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中淬炼的拳拳匠心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姜兴安事迹
文/关春燕
有一种人,不论世间繁华烟柳,只管低头做好手中的事,只求在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添砖加瓦,奉献自我,他们是最可敬的劳动者。而姜兴安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一直默默地奉献在油田的岗位上,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体现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就象他的手机铃声“只要平凡”,在他的心里,平原和高山一样不朽,而他的人生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平凡。
姜兴安,出生于1973年3月。1994年那一年,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投入到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之中,石油精神、铁人精神、为祖国加油,都让他心潮澎湃,无比珍惜着每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对知识的孜孜渴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他毅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刻苦攻读下成人大专的全部课程,荣获大专文化的学历。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依然是特别的执着与坚定,学技术、练本事、搞革新、解难题,都是他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二十多年,他就这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研究与琢磨上,在时光中淬炼出拳拳的匠心,荣升为维修电工高级技师。
天道酬勤。伴随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他也完成了技术革新成果3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300余万元。多次荣获厂“优秀员工”、“知识型员工标兵”等荣誉。目前是第六采油厂第一油矿技师协会负责人,在黑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学会中担任助教,并荣获黑龙江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
学以致用求发展
姜兴安,从小家境平凡,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选择尽快就业,毕业初期就成为了第六采油厂作业大队的一名作业工。作业工人的日常工作是站井口、玩管钳、扛油管,这对于身材瘦小的姜兴安可谓是巨大的挑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工作中,他时常琢磨,如何能创新更多的方式和方法,减少石油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创新无疑是最好的理念,但是要依托于文化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得以实现。姜兴安强烈地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学习,再学习,为自己插上文化的翅膀,才可能遨游于工匠的广阔天空。
于是,行动力极强的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计算机、机电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边学习,边实践,边热心帮助周围的人。每当用自己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帮助身边人解决掉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都让他倍感安慰,学习的动力也更加充沛。
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姜兴安就能够做到节衣缩食、减少生活的开支,用几年时间里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计算机等设备。当显示器亮起来的那一瞬间,他开心的就像个孩子,因为他知道自己离梦想近了一步。
就是这样的坚定,姜兴安一边工作一边忙于学习,终于在27岁的那一年,就成功获得了电气自动化的结业证书,向梦想又靠近了一步,而这一步开始改写他的人生格局。
拿到电气证的姜兴安,凭借着一身能力与热情,多次的帮助厂里维修计算机设备,这样的付出使他名声雀起。惜才的厂领导觉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应该有更多的施展空间,恰逢作业队分流,姜兴安就得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被分配至第一油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领导的赏识,内心的渴望,姜兴安以他从业数载虚心求学的勤奋、游刃有余的技能,以及并未在时光的流逝中被消磨掉的激情与热情,开始了向梦想的阔步前行。
第一油矿的会议室日常应用非常频繁,缺少电路检修与保养的人员,矿里就把任务托付于维修电工的姜兴安。无论手上有多少繁忙的工作,他都没有任何的推辞。就这样能者多劳,不过几年的时间,矿里电机厂的担子也落在了他的肩上。
看他忙的饭也顾不得吃,同事好心劝他:“兄弟悠着点,咱也不是铁打的,家不要了?真是以矿为家了?”他听了,只是淡然而过,并没有去计较个人的名利与得失。就是这样,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写满了他默默付出的足迹。
作为电器设备技术维护员工,姜兴安在维修中竭力控制耗材,节约维修成本,秉着“花小钱办大事的思想”,近期就配合厂家为第一油矿安装配电箱40台,维修变频23台,安装电机105台,维修电机71台,打草机32台,等等。工作中他从未懈怠,只要有任务,无论何时何地,随叫随到。风雨兼程二十余载,处理的电路故障不计其数,维修的报废电器数不胜数。
拳拳匠心谋创新
由于新112队工作量大,需要一个常驻电工,负责电机和配电箱的维修保养,矿里便将姜兴安调到任务更重要的岗位。每天,他都忙碌于解决各种送报电机和配电箱的问题。在工作之余,还要兼管矿会议室的调试音箱、电路等紧急任务,兼管矿培训操作室的监管工作。其它额外的工作量,更是无可厚非的需要加班加点完成。
沉重的工作,姜兴安没有时间正常的休息,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在工作之余,对工作器具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改进,并取得可喜成绩。姜兴安发明的电动风扇拉力器,荣获厂革新成果一等奖,并在第一油矿1707台电机中推广使用,800余元的成本换来38万余元的经济效益,得到领导与公司专家的一致好评。
第一油矿领导看到矿操作室太简陋,便提议改造。厂领导调研后,认可矿领导打造学习型矿区的方案,并就一矿长久以来对人才的培养与重用予以了肯定。那么,由谁来完成操作室的监督改造呢?当然,还是姜兴安!四个多月的初期改造并不长,姜兴安却寸步不离,不是因为对施工方的不信任,而是他的在意,因为操作设备都太贵重了。他说:“既然把这活儿交给我,咱得对企业负责!”
姜兴安任劳任怨,勤于思考,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作中发现传统阴极线存在由于点接触造成阴极线老化损坏严重,接触不良,造成的阴极线局部过热、外皮老化、铜丝烧断的现象。于是考虑对其进行改进。在工作之余,积极钻研焊接工艺操作,虚心向老师请教,探求焊接工具的创新,实现焊接工具的优化。
新型阴极接地线解决了大管件焊接、各种罐体焊接、高精度焊件无损伤表面,为稳定持续焊接提供了有利保障。他还研制了具有节电率可达到20%~60%的多功能控制柜。此项革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服务了单位也成就了自己,姜兴安常说自己是一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员工,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型”员工。致力于技术革新项目研发与应用的他,成为创新方法应用的带头人,针对制约生产一线的“卡脖子”问题,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创效工作。
在《企业文化》杂志发表《电动机的隐患与注意事项》,在《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发表了《油田变频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荣获《电压互感器保险管防击穿装置》和《电焊机强磁吸软体接地线》两项国家专利。
《电动自行车常见故障及处理》荣获厂合理化建议一等奖,创作《提高南中东地区注水合格率》获得黑龙江省及国家一等奖,《电机温度监控装置的研制》《电磁预热解堵装置》等多项作品荣获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二等奖和全国化工能源一等奖,成绩卓越。
与此同时随着检修的深化,以及电力仪表、配电柜及控制柜的不断更新,姜兴安深感知识已不能满足设备维修工作的需要,他便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和科技创新活动,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快捷、安全、高效的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故障。于是,他投身于创新方法的学习。
除了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创新方法学习以外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参加黑龙江省“油田杯”企业创新方法大赛,且荣获三等奖,因此被评选为“知识型员工标兵称号”。
他以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黑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学会2019夏季学术年会、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黑龙江赛区的比赛、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大庆三次采油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庆油田首届创新方法大赛等各种有关于创新的活动,并于2020年被评为油田公司优秀组织者的殊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他收获的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完成重大技术革新成果32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300余万元。曾被评为革新能手、知识型标兵、优秀员工、工会积极分子,并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毅力先后获得了“国际一级创新工程师”、“国家二级创新工程师”、“黑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协会会员”、“大庆油田报特约记者”等身份和殊荣。
言传身教铸匠魂
在多年的工作中,姜兴安认识到配电设备运维工作只靠个别技术好、手艺强的人是不行的,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高技能,才能满足当下油田发展的需求。在一线员工人数递减的形势下,他把提高配电设备运维人员水平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他一方面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制作课件;另一方面,在工作和传帮带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老师傅的带头垂范和悉心指导,影响和带动青工一同进步。他积极探索电气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法,将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对接,让每一位学员在学习配电设备运维基本操作的同时,也锻炼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他传授设备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方法并对效果进行跟踪,注重培养员工探究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员工练技能、强本领。
作为第一油矿技师协会负责人,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方式,充分挖掘技能人才、团队技能资源,倡导用技术技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定期组织青工团队传授创新思维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激发创新热情,促进青年员工加快成长,凝聚了队伍士气,有效发挥了全员特长,带出来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优良、团结拼搏的优秀创新团队。
从事基层工作二十余年来,他辛勤付出取得良好成绩,培养20多名徒弟,2019年荣获“金牌师徒”,2020年荣获“黑龙江省好师傅好徒弟”称号。
成绩面前,姜兴安依然那样的淡然,一如既往的奉献着。他用最朴实的话语讲到:“世界上最难超越的人是自我”。很多人没跨过去,他们彷徨了。有的人做到了,他们便从平庸走向了成功。
没有悟性的人舍不得,没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每个人都是生而平凡,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一生只为一事专注执着,就是工匠的细致认真,就可以成就匠人的高超技艺,精益求精。不管前方的风浪再大,姜兴安将依旧会坚守自己的岗位,披荆斩棘,匠心筑梦!
【作者简介】关春燕,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文学部副部长,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大庆分会主席。公众平台“春燕在梁间呢喃”。微信:1660006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