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嵌·逆嵌·环嵌
——嵌数体诗作分类简析
谭汝为
“嵌数”是一种特殊的诗体,从古至今,它受到诗人与读者的喜爱。其特点是把“一”至“十”,乃至“百”“千”“万”的数字巧妙地镶嵌入每句诗中,如清人郑板桥的打油诗《吟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终不见。”这首嵌数短诗,幽默诙谐,充满了奇思妙趣。诗歌的嵌数法可以分为顺嵌、逆嵌和环嵌三种。所谓顺嵌是将数字从小至大依次嵌入诗句中,如元代无名氏写的散曲《红绣鞋》:这首小曲以女子口吻写爱情的波折。全曲六句依次嵌入数字,语言俚俗,情意率真,文势晓畅,体现出典型的民歌风格。表时序的民歌常用顺嵌法来反映一年之中不同的农事与习俗,例如有一首河南民歌,写四季蔬菜生产:毛泽东同志曾借用一首咏泥胎神像的嵌数诗,给官僚主义者画像。诗云: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八十年代发表漫画《红楼菜肴》,其配诗也是一首奇妙的嵌数诗:语调诙谐,讽刺犀利,批评了学术研究上的不正之风。因其嵌数巧妙灵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逆嵌是将数字从大至小地依次嵌入诗中。如元杂剧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一折张飞的唱词:将从“十”到“半”的数字一次递减嵌入各句之中,一气呵成,引人入胜。明人罗贯中的章回小说《三遂平妖传》第一回,有一首倒嵌数的韵文:明人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六回,也有一首倒嵌数的七言诗:这两首诗都将从“十”至“一”的数字依次安排在诗句中,妙用铺陈手法,分别描摹出一幅夜阑人静、万籁俱寂的月夜图,异曲同工,皆为佳作。
先用顺嵌,再用逆嵌,使数字从小到大,然后从大到小,次第安排,就形成了环嵌法。如元人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第三折有《十二月》《尧民歌》二曲,就是环嵌的典范之作:他那七言诗六合里少人及,端的个五福全四气备占伦魁。这首托名为卓文君的诗,从“一”镶至“万”,又由“万”嵌到“一”,成为环嵌体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首诗先从“一”到“十”,依次雁列,然后又从“十”到“一”,逐序递减;最后以“零”作结。巧用环嵌法,具有流走变化之妙。诗以老妈妈口吻写,前半部分写思子之切,后半部分抒盼归之情。真挚炽烈之情拨动着读者心弦,道出了两岸儿女盼求统一的共同心声!嵌字体在诗坛上刚出现时,不过是文人标新立异、炫才逞智的一种文字游戏形式,但经过历代诗人不断地改造创新,使它逐渐发展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手法之一了。在诗作中,嵌数往往与排比、层递、谐音等手法相融相生,只要用得恰切巧妙,就可以获得很好的修辞效果。在诗人匠心独运地将数字“排兵布阵”后,这些单调呆板的数字及其排列顺序就成为构成情趣美与修辞美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有规则的次第嵌数,使诗意上递下接,易读易记,读来顺畅贯通,如行云流水。嵌数法不仅在诗歌创作中,而且在戏剧、曲艺、俗谣、儿歌、酒令、灯谜以及楹联的创作中,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因而,对其进行研究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