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博物院宽敞明亮的大厅里, 2014年8月青奥会期间, 有一位身材瘦削,精神矍铄,戴着老花眼镜的老者,穿着唐装,站在台桌前,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他不慌不忙,手持掭满朱砂红墨的棕刷,在印版上从左到右,自上而下来来回回均匀地刷墨(走墨),此为先刷。旋即两手将宣纸平放在版片上,再用棕帚按擦,此为后印。印出来的是一张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的精美《西厢记·窥简图》作品,连边框线都丝丝入扣,色彩饱和均匀,崔莺莺、张生、红娘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极具美感,凸显出明代名家制版的精良。

巜西厢记·窥简图》
李江民,那次是他作为江苏唯一省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层层筛选被幸运地选中,在现场演示中国雕版技艺。他用自制一横一竖两把粗简的棕刷,旋刻制作出精美的艺术收藏品,当交到众宾客手中,令邀请来的出席青奥会的五国元首夫人们对中华传统精湛技艺啧啧称奇,在国际友人面前展现古老华夏文明的风采。用扬州话说:“李大师真有两把刷子!” 
摄影:周泽华
传承技艺☆倾注心血
李江民,祖籍江都邵伯,1954年出生在扬州城。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父亲从小教习他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使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尽管小学三年级肄业,但是养成了好学钻研的习惯,刻印在骨子里,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1969年,他随着父母在农村生活下放,整整10年田间地头做农活,吃了不少苦,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正是这段异常艰苦的日子,磨砺了他,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特质。
1979年3月,李江民被分配到广陵古籍刻印社,师从周润芝学习技艺,那时师傅只带了他一两名徒弟,这位勤快的徒弟,三年学徒期间,敬重师傅如孝子,他烧饭烧菜、端茶倒水,甚至倒尿壶,尽管师傅连工具都不许碰一下,但他凭着聪敏,眼看心摩,精进很快,严厉的师傅最终将技艺都传授给了他。
众所周知,雕版印刷术源远流长,雕版工艺“肇始于隋、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扬州的雕版术,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也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写、刻、印、装”四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不得含糊,都是要一气呵成,需要专业人员分工协作,共同打造,被誉为一块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李江民的绝活便是“饾版”印刷。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高仿原作的彩色印刷品。这种技艺最具功力,李江民反反复复揣摩原作的韵味,有时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为饾版印刷当代宋保旺大师摹画的《四美图》,起初印品始终与原作存在差异,李江民不畏难,经过100多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准确地表现了原图的风貌,表现出汉晋时期班姬、赵飞燕、王昭君、绿珠四大美人体态优美,造型丰盈的特色。人物背景雕栏玉砌、牡丹盛开,假山林立,所有线条在李江民手下都得到充分显示。他也曾经为了恢复刷印一批尘封多年的清代木刻年画费尽心思,利用红、黄、蓝三原色调配数次,复活了那些光鲜的画面,让它们重见天日,一展芳华。
李江民在广陵古籍刻印社一干就是30多年。他的利索能干、不知疲倦,让他获得了“机器人”的雅号,别人日印1000张,他日印7000张,他经手印刷的作品不计其数,成为业务骨干,其中不乏精品力作,有《本草经疏》、《暖红室西厢记》、《桃花扇》、《草窗韵语》、《里堂道听录》、《寿》图、《北平笺谱》、《李翰林集》、《论语》、《孙子兵法》等,其中多部作品屡获殊荣。
坚定信念☆执着追求
李江民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谨严细致的工作作风。他不断摸索,善于总结,并乐于分享。对于不同规格、木质、字体、图案的印刷,他根据版片的质地、新旧区别对待,轻帚重擦,既避免了版片受损,也能保证印刷品质达到字迹、图像清晰,墨色圆满、层次感强。记得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他独立完成了超大《毛泽东诗词》版片的刷印,在把长3米8,宽70厘米的版片固定好,在纸张上他预先“焖纸”,直至手感棉软;在版片处理上,他也要当天进行加湿处理,以便在“打墨”时版片“吃墨”适度,刷印时“吐墨”自然。这些细节处理虽然是小事,但李大师丝毫不怠慢,他刷印的作品韵味隽永,色彩典雅。
摄影:周泽华
在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的道路上,李江民追求的信念坚定而执着。他还参与了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再造工程,这些影印版的古籍将被全国各大图书馆馆藏,以便让更多的爱书人分享到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
2010年,李江民荣获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奖”;在2012年,荣获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雕版印刷技艺项目奖”、“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奖”。2012年始,李江民担任“扬州运河雕版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先后带了不少徒弟,传习技艺。他说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发挥当代当下人的潜力,做好传播和传承两项工作,做出传世精品,着力在佛教经典、古典文献、红色经典、版刻年画等方面投入资金人力,让人们欣赏到“世遗”雕版印刷的独特魅力。
摄影:周泽华
2011年至2013年期间,香港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大型艺术作品展”上,李江民凭借《金刚经》和《绿杨笺谱》、《四美图》、《鲁迅小说插图集》连续三年,夺得第13届、第14届、第15届世界级奖金并获得杰出华人艺术终身成就奖。2014年2月,他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摄影:周泽华
幸运和成功不会随意垂青任何人,天才毕竟少数,就像李江民所说:“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努力,坚持去做,没有做不好、做不成的。”他突破了低学历的瓶颈,从业以来一直专心、专注、专业投身雕版印刷事业,所以成了业内专家。他经常为精准地复原作品的颜色和饱和度绞尽脑汁,即使睡觉做梦都在找原因和方法,在灵光一闪的时候,深夜起床一次次实验颜色。
李江民掌握的“版”印刷绝活,让他蜚声海内外。他的生命与雕版的事业接驳在一起,成就了他人生的终极梦想。
因为李江民的刷下功夫,令人惊叹,深受追捧,连明星王菲、周杰伦等人慕名找到他,请他亲手印制私人藏品。对他来说,“明星邀请”并不值得炫耀,让他自豪的是或许这样雕版印刷技艺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播。
李江民还被聘请到南京和扬州各高等院校传授相应的课程讲座,传道、授业、解惑,他思维明晰、声音洪亮、语言表述能力也非常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项传递薪火的工作他非常乐意去做。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新华日报》等多个报纸媒体登载宣传。他也数次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地做现场演示,都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弘扬扬州的雕版技艺做出了贡献。
纷至沓来的荣誉,并未让李江民过分激动。他的个性直率而豪爽,结交了不少文化圈内的朋友,唱戏说书的、写字画画的、主持播音的,有学者、有编辑、有专家,他说这些朋友各有专攻,有文化素养和内涵,都会带给他启发,激发他的创作热情。北京、深圳、上海、山东等地都有李老师朋友,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对于吃穿不讲究,打麻将和打牌也不感兴趣。周围的朋友们都评价他做事诚信、条理清晰、信守诺言、非常利落。
而他最得意的事,一是儿子李华俊如今也成了雕版的能手,一套流程都能得心应手操作,并经常和他一道在扬州和南京大学课堂教习雕版和印刷的相关知识。二是相濡以沫的老伴唐菊子,真的是人淡如菊,一辈子勤俭持家,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有一套做布鞋的绝活,鞋底纳针脚密密麻麻,鞋子做得波波俏俏,穿上这“绝版”的鞋子,他感到踏实。
李江民还经常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技与艺的交流与切磋。最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他将随代表团去巴黎,在艺术圣殿卢浮宫展示他的印刷技艺。在如今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民族传统技艺保护的今天,作为从事中国印刷文化体系中留下实物最多的一种文化载体,李江民除了天性使然的那份骨子里的热爱,更多的是他感觉到自己肩负传承、发展、弘扬技艺的职责,他认为前途会一片光明,路也会走越宽阔。
我采访李大师 摄影:周泽华
“繁华落尽见真淳”,人生是不需要华美,但需要那份热忱去生活,去创造。内心枯竭,人生便是重复的刷印;内心充盈,每一天都在更新升级。身形显得单薄的李江民,犹如一张弯弓,两把棕刷就是他的箭,让人感觉他蕴蓄着一种力量,一种击穿时空的张力,这力量就承载在绵绵薄薄的宣纸上,纸寿千年,墨香久远。人微身不轻,刷小乾坤大!
摄影:周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