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友
编辑制作:冰清
天公作美,壁口村的农民迎来了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黄澄澄的小麦刚刚收割完毕,绿油油的谷子、高粱、黑豆等秋粮作物,竞相争艳,长势十分喜人,随着阵阵的微风拂过,形成了一片片的绿色海洋。河滩里的枣树也格外抢眼,无论是大树还是小树,每棵树都是果实累累,挂滿枝头。整个山村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成群结队的大雁从壁口村上空飞过,壁口村又忙碌起来了,山上山下,处处都是农民们秋收的身影。老天爷也好像听见了农民们翻身道情的歌声,特意的赐以关照,一改以往秋雨绵绵的天气,天空是那么的高,那么的蓝,又是那么的亮,阳光格外的明媚和煦。村里村外不时地传来打谷场上噼啪、噼啪的连枷声,扬鞭催马的运粮声和女娃、后生们抢着上树打枣的嬉笑声。这象征着丰收乐曲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直响到夜幕笼罩了山村,家家户户上灯的时分。辛苦了一年的壁口村的农民,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家家户户粮满仓,羊满圈,窑洞口的墙上挂满了成串成串的金黄色的玉米棒,紫红色的红辣椒,白白净净的大头蒜……看着这如花似锦的画卷,大人小孩无不露出喜悦的笑脸。腊月刚到,人们就忙活着筹备年货,要好好地过过这个来之不易的春节。逢一逢六是附近镇子上固定的集市,杨丽花领着小杨梅在集市上转来转去。一会儿扯布料,一会儿秤糖块,一会儿又挑对联。临回家的时候,小杨梅拽着杨妈妈来到一个卖花炮的小摊前,小杨梅比比划划的挑选了窜天猴、炮打灯、小红炮、小挂鞭……杨妈妈如数的买下。娘俩拎着沉甸甸的年货,有说有笑地融汇在回家的人群中。手巧出了名的杨妈妈,连着几个晚上挑灯夜战,在煤油灯光下,穿针引线,辛辛苦苦地给小杨梅缝制好了新布鞋,新棉裤,新棉袄。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棉袄的左右肩上缀了二摞象征小杨梅年令的铜钱,左边六个,右边七个,意思是说小杨梅过了这个年又长大了一岁。缀完铜钱后,又拣最好的大红枣,穿了两大串,系在左右肩上的铜钱上,挂在胸前背后。一切就绪,就等大年初一的那天,让小杨梅穿戴好,在全村娃娃们面前出人头地。除夕的晚上,老村长帮杨主任把糊得崭新的灯笼高高地挂在屋檐下的正中央,灯光把院子照得通明,在红红的对子和香烟缭绕的映衬下,显现出浓郁的农村的节日气氛。杨妈妈和杨梅娘俩高高兴兴地吃罢年夜饭,杨妈妈给小杨梅浑身上下擦洗了一遍,然后哄着小杨梅睡觉。杨妈妈说:“梅儿,赶紧睡吧,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得起来放炮,要不然你醒不来,咱的炮仗怎么放呀!”杨妈妈哄着,拍着,小杨梅渐渐地睡着了。她把煤油灯往亮拨了拨,便动手和面包饺子了。不知不觉,公鸡已经叫了三遍,村子里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放炮声,杨妈妈连忙给小杨梅穿新衣裳,点好了小灯笼,拿出了盛炮仗的小篮子。小杨梅穿着新衣裳,兴高采烈地拽着杨妈跑到院子里点燃爆竹。噼哩啪啦的鞭炮声,腾空而起的炮打灯,和村里的爆竹声遥相呼应,连成了一片。爆竹声响彻了壁口村的上空,火光映红了整个山村,人们欢天喜地的庆贺着毛主席和共产党给穷苦百姓带来的好光景。从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壁口村的男女老少无不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而唯独老村长陈全却在琢磨着在村里办一所小学的大事。老村长看着小杨梅和他的同龄娃娃,一天天的在长大,可不能再让这些娃娃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成为文盲,祖国的未来要靠这些娃娃,不给他们创造一个学习的园地,不把娃娃们培养成材,就等于荒废了他们。老村长和其他村干部们反复商量后,他跑到乡政府找到了魏乡长,把自己办学的想法,一骨脑的全都倒了出来。老村长直言不讳的说:“魏乡长,咱老哥俩投脾气,我也不拐弯抹角,今个我把心里话全都掏出来,你帮我出出主意。如今咱解放了,日子好过了,可咱不能滿足眼前的现状,高枕无忧啊!旧社会咱穷,没法子,想上学也上不成,所以咱读了几天私塾,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可现在不同了,我看着村里一个个活蹦乱跳,如花似玉的娃娃们,我联想到咱们的过去,想到娃娃们的未来,将来建设咱新中国、新农村,不就是要靠他们吗?所以我思来想去,再困难也不能亏了娃娃们,我们壁口村想办一所小学,你看行不行?”魏乡长一边仔细地听着陈全村长的远大设想,一边不停地点头。老陈的一席话使魏乡长深有感触,他说:“好,好。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咱老哥俩算想到一块去了。别看你外表像个大老粗,没想到你还是个栽花育人的材料。老陈,你回去准备校舍,做开学前的前期工作,教师的问题,我负责给你们派。”陈全村长高兴地站起来,紧紧握住魏乡长的双手说:“谢谢老乡长,咱就这么说定了,我代表壁口村的娃娃们给你鞠躬了!”话音刚落,老哥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春节过后,陈全村长就安排了两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专门负责筹备建校的活。他们把从地主刘恶霸手里没收的三孔窑洞,重新进行了修缮,墙壁粉刷一新,窗户全用崭新的白纸糊了一遍。教室里的黑板和桌椅板凳都是让村里手艺最好的李木匠给赶制的。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建,一所明亮、干净的小学校园终于落成了。要上学了,小杨梅别提有多高兴,他边收拾杨妈妈亲手给他缝制的小书包,边说:“妈妈,他们都说我的名字梅呀,梅呀的,像个女娃名,给我改个名行吗?”正说着,老村长走了进来。他乐呵呵地说:“我都听见了,想改个啥名呀!”“陈伯伯,您来得正好,您给我起个大名吧。”杨梅恳求的说。老村长思索了一会儿说:“那就小名叫杨梅,大名叫杨军。你们说好吗?”还没等妈妈发表意见,小杨梅便拍着两只小手连声说:“好,好,我叫杨军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参军。”小杨梅的举动惹得大伙儿哈哈大笑。万事俱备。9月1日的那天,天气格外的晴朗,头一天的一场蒙蒙细雨,好像给大地套上了一个无形的网罩,微风吹来,也看不到一丝的风沙尘土,蓝色的天空飘洒着朵朵白云,地上的小草显得又绿又嫩,仿佛老天爷知道壁口村小学要开学了,而特意给安排的一样。早饭过后,魏乡长就领着一位姓郭的山村女教师来到了壁口村的小学校里。二十岁出头的郭老师,中等个儿,人长得眉清目秀,白白净净,显得格外精炼。早已等候在校门口的陈全老村长和二十几个小学生,在锣鼓声中,热烈欢迎魏乡长和郭老师的到来。在老村长的邀请下,魏乡长放开嗓子庄重的宣布:“壁口村小学正式成立了!从今天起,老村长陈全就是你们的校长。”声音回荡在对面的山坬上。三声土炮响过,乡亲们敲锣打鼓,扭起了秧歌,欢庆这个难忘的日子。热闹的气氛持续了好久,好久。下午,和蔼可亲的郭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窑洞的教室里谈笑风生,郭老师把崭新的课本分发给每个学生,又一一的帮学生们订好了作业本。打那以后,郭老师就风里来雨里去,苦口婆心地教孩子们学语文,学算数,耐心地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杨军是个有心计的孩子,练习写生字缺乏纸张,他就让妈妈用木板给他钉了个小盘,里面放上沙子,用根木棍在沙子上面写字,写完了轻轻的一摇晃,接着再写。杨军靠这手,练就了一手硬笔好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3年过去了。郭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发现杨军是个品学兼优,勤学苦练的好孩子,门门功课名列前茅,他成了郭老师重点培养的小苗苗。杨军已经10岁了,他不但学习好,而且也很懂事。一个夏天的中午,杨妈妈做好午饭,等杨军回来后,娘俩坐在炕上边吃边拉家常。杨妈妈说:“梅儿,昨天我在沟里碰上你们郭老师了,老师夸奖了你半天,说你这也好,那也好,咱可不能辜负了人家的心意啊,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的学习。”“知道了,妈妈。”杨军边吃边答应着。吃完饭,杨妈妈亲切地拍了拍杨军的头说:“梅儿,我到沟滩上给枣树上点肥去,你把碗筷收拾一下,赶紧上学去。”杨妈妈挑着粪桶走后,杨军洗完碗筷,又扫了扫地,然后叫上刘瑛奶妈家的晓燕姐姐,一起上学去了。杨丽花汗流浃背地给枣树施肥培土,看着棵棵枣树上挂满了半青半红的大枣,眼瞅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她越干越来劲。活儿就要干完了,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头顶上的云层黑的像锅底一样。瞬间,铜钱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杨丽花要回家已经来不及了,她只好丢下手中的农具,跑在唯一能够遮风挡雨的虎口岩下避雨。雨越下越大,倾盆大雨使整个天空变的白茫茫的一片,眼前的山坡、树木荡然无存,什么都看不见了。不一会儿,山洪冲着黄土和石块从山坡上飞流直下,原本清彻见底的小溪流水,转眼成了泥水河。洪水不断地在上涨,杨丽花躲在虎口岩下的最高处,洪水切断了逃生的后路,眼睁睁地看着洪水向她步步逼近。杨丽花死死地抓着岩石,浑身颤抖着,心想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怜的梅儿怎么办呀!”说着成串的泪珠从前额滚下。洪水还在一个劲地上涨,淹过了她的胸部,接着一个大浪打来,没有一点水性的杨丽花被无情的洪水吞没。雨一直下到夜幕降临之际,被困在学校里的杨军,这才背着书包,手里拎着鞋,和晓燕姐姐手拉着手,光着脚丫子,踏着泥泞的山村小路回到家里。杨军一进院子就喊着“妈妈,妈妈,我回来了。”他推开屋门,家里没人,他放下书包,学着妈妈动手煮高粱饭。一通忙活后,饭做好了,可是妈妈还没回来。杨军把煤油灯点着,跑出院门口,坐在墙畔上眼巴巴地等着妈妈回来。可是左等右等还不见人影。懂事的杨军有点着急了,他含着眼泪跑到刘瑛奶妈家,还没开口,眼泪就吧嗒,吧嗒的掉下来。正在吃晚饭的刘瑛奶妈连忙搁下饭碗,拉着杨军的手说:“孩子别着急,有什么事慢慢给奶妈说。”“我妈还没有回来。”杨军哭着答到。 “你妈妈下午干什么活去了?”王伯伯有点吃惊地问到。“到沟滩上给枣树上肥……”还没等杨军把话说完,王伯伯自言自语地说了句:“不好。”跳下炕,操起铁锨叫上老村长和陈飞飞,拿着手电筒直奔村前的沟滩。沟里的洪水仍然很大,水流很急,水面上不时的传来哗啦,哗啦的浪花声。老村长他们顺着河沟走到杨丽花的枣树林对岸,用手电筒一照,发现柳条筐挂在一棵枣树上,他们朝着虎口岩吆喝了几声,没有丝毫反映。老村长他们打着手电,继续往前走了二里多地,边走边喊,嗓子都喊破了,除了对面山上的回响声外,仍然没有杨丽花的踪影。看着涛涛洪水流入汹涌澎湃的佳卢河一泻千里,老村长他们顿时觉得一片渺茫,杨丽花恐怕是凶多吉少。那天晚上,杨军看着自己做好的饭一口也不吃,任凭刘瑛奶妈和晓燕姐姐怎么劝说,他就是哭个不停,直到后半夜在困倦的睡梦中,还仍然哭喊着要找妈妈。一天、二天、三天……杨丽花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孤苦伶仃的杨军整天哭的像个泪人似的,吃不吃,喝不喝,村里的乡亲们谁见了都为可怜的杨军难过。刘瑛看着自己用乳汁从小奶大的杨军,心里甭提有多伤心,她含着眼泪把杨军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孩子,你妈走了,可还有奶妈我哪,你就是刘妈的亲儿子。”刘瑛抚摸着杨军的头说。刘瑛奶妈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杨军感动不已,他叫了声“刘妈!”便一头扎进刘瑛奶妈的怀里,又呜呜地哭个不停。为了让杨军尽快地摆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安下心来好好学习,老村长和郭老师一有空就来开导杨军。杨军慢慢地静下心来,他想起了和妈妈一块生活的许许多多难忘的往事,特别是妈妈最后对他说的一席话,更让他记忆犹新。想到这些,杨军暗下决心,我要振作起来,不能辜负了妈妈临别前的教诲。我要把妈妈的“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的话,永远铭刻在心中,让死去的妈妈放心。杨军强打精神,背起书包,和晓燕姐姐又重返校园。作者简介】李志友 :出生在陕北的一个红军家庭。1963年参军,曾任团级宣传干部。1985年,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六千余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采用。80多篇获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报告文学《破烂村的兴衰》获中央政法委员会和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综合治理好新闻二等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退休后,笔耕不止,2020年,获箐橙杯征文一等奖、2021年获梅园文社建党百年征文特等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创者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