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志友
编辑制作:冰清

鸡娃子那个叫来——狗娃子那个咬——当红军的那个哥哥哟——回也回来了——……陕北红军“198大队”政委解君臣,操着浓厚的广东腔,唱着陕北民歌,不时引来战士们的一阵阵笑声。几年前,他和妻子梅竹怀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把年仅三岁的儿子解成功留给年迈的父母,一路北上参加了红军。 “198大队”是陕北红军中一支最能征善战的队伍。这次刚刚攻取了黑山寨,还没来得及休整,部队就接到上级命令:榆城告急,火速增援! 军令如山倒!大队一接到命令,就马不停蹄地西渡黄河,向北挺进。为了争取时间,大队抄道佳卢河畔的崎岖山路昼夜兼程,驰援榆城。 不料,天公不作美,战士们正在漆黑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的行进时,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本来难行的山路越来越滑,不时的有战士们摔倒,爬起来又紧紧跟上大队人马。解政委心细,前后照应,一会儿唱陕北民歌,一会儿学说快板,不停地给战士们鼓劲。部队来到壁口村时,天蒙蒙亮,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解君臣命令部队暂作休息。一路上他已经又喊又唱得口干舌燥了。没等喝了两口水,卫生员小李急急忙忙的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报告政委,十万火急!”。解君臣内心一惊:“啥事?快说!”看到小李扭扭捏捏不开口,解君臣急得大叫:“到底什么事?”小李把解君臣拉到一边,对着他耳朵说:“梅医生要生了,咋办?”“什么?要生了?这事搞的,你说她这个准点儿!”部队正在急行军,自己老婆却要生孩子!解君臣一时抓耳挠腮地不知如何是好。他在原地大步兜圈子,把头都挠破了。不过,解君臣不愧是带兵打仗的人,约莫一两分钟,他果断地对小李说:“请转告你们王队长,趁部队现在临时休息,马上联系当地的村干部帮忙,设法把梅竹留给老乡照顾,不要耽误大部队行程。”“是!”小李一转身很快就消逝在队伍里。壁口村是陕北最早受到革命影响的村庄,群众基础好,这些年没有少支援红军。村长陈全一大早出门,迎面就碰见卫生队的王队长和卫生员小李掺扶着梅竹走来。看到梅竹挺着个大肚子,心里便知道什么事了。他连忙把梅竹他们领进窑洞里,身上披着的羊皮袄也急慌得掉到了地上。听完王队长介绍情况后,陈全脑海里立刻想到村里妇女主任杨丽花。杨丽花是单身,又有工作经验,是照顾梅竹医生的最佳人选。想到这里,几个人连忙把梅竹医生又转移到杨丽花家。已经来不及商量,陈全说:“老杨,我也不多说了,想啥办法都要照顾好梅医生,这可是解政委的孩子啊!”杨丽花一头短发,上身穿着蓝底碎花偏襟袄,下着一条蓝布裤子,目光明亮,语速很快,一看就是个利落人。说起解政委,杨丽花并不陌生。那年部队在村里驻扎时,家里家外解政委没少帮忙。现在遇到这事,说什么也不能推脱。杨丽花说:“老陈,你就不要管了,赶紧到镇子上找接生的姜婆婆”。陈全应了一声,转身离开。进了院子里,王队长和小李提水的提水,劈柴的劈柴,忙活了一阵子,就告别追赶队伍去了。杨丽花在屋里又是铺炕,又是烧水,脚打后脑勺地把梅竹安顿好。炕上的梅竹一边说打扰了的客气话,一边痛苦地呻吟着。梅竹的呻吟声让杨丽花想起了一件事:赶紧找孩子的衣服。杨丽花给梅竹端了一碗热水,喂她喝了几口。放下碗,就翻箱倒柜地找了起来。当她看到箱底裹得整整齐齐的一个红布包袱时,她的双手微微地颤抖了起来,那里面裹着的是她一针一线亲手做的两身孩子的衣服。十几年前的一幕,霎时间涌上了她的心头。十几年前,杨丽花和本村的民兵队长黑柱喜结良缘,不久她就有了身孕。那时,黑柱带了几个青壮年去参加了红军,几年没有音讯。为了养活将出世的孩子,杨丽花里里外外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村里的地主刘恶霸与匪军暗地里勾结,在村里欺男霸女,祸害百姓。一天夜里,刘恶霸的儿子刘狗子,深夜闯入杨丽花家里,说杨丽花私通红军。刘狗子心怀歹毒,残忍地糟蹋了杨丽花。孩子被摧残流产,杨丽花大出血,第二天,要不是乡亲们帮忙,杨丽花就没命了。此后,杨丽花再也没有了生育能力。俗话说,祸不单行,不久,她得知黑柱再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这双重的打击让杨丽花遭遇了人生中最为痛苦的几年。但是,杨丽花是一个要强的人,她把悲伤积压在心底,坚强地站了起来。当了妇女主任后,她革命的思想更加坚定,正因为有她和陈全这样的革命群众,壁口村才成了红军在这一带的牢固的根据地。梅竹转过身时,看到杨丽花眼角泪花闪动,就问:“杨姐,你怎么了?”杨丽花说:“大妹子,我是高兴啊!咱解政委有了革命的后代了!”梅竹点点头,但又觉得十分疑惑。杨主任用衣襟擦了擦眼泪,接着说:“大妹子,这是前些年我准备的小孩衣服,你黑柱哥牺牲了,我也不再生了。我就想着哪天能摆上用场。咱姐妹是有缘人,这回正好,也合了我的心意了”。梅竹紧紧拉住杨丽华的手,眼里溢满了感激的泪花。梅竹医生强忍着腹部的阵痛,听完了杨主任讲述的不幸遭遇。这时,老村长领着姜接生婆赶来了。窑洞里在紧张地忙碌着,杨主任拉着急促的风箱在烧热水,姜接生婆对接生器具进行消毒的碰撞声和梅医生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时不时地从屋里传出……老村长一直守候在院子里,踱来踱去,不是抽着旱烟袋,就是祈祷老天爷和神仙,保佑梅医生顺利把娃生下来。好人总会有好报。
老村长苦熬苦等了大约一柱香的功夫,随着梅医生“啊!”的一声尖叫,窑洞里传出了婴儿哇、哇、哇的哭叫声。“生啦、生啦,是个小子!”杨主任高兴地从门缝里探出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村长。红军战士梅竹顺利分娩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有的送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红糖,还有的送来了小米、红枣,老村长干脆把一个下蛋的老母鸡宰了,拿来让杨主任炖鸡汤给梅医生补补身子骨。在乡亲们的关心下,在杨主任的精心照料下,梅竹医生的身体一天天地在康复。十几天后,攻打榆城的捷报传到了壁口村。榆城已经被我军团团围住,敌人的末日已经来临。听到这个好消息,梅竹医生再也呆不住了。她看着怀里这个大眼睛,高鼻梁,从小就透着几分机灵、秀气的儿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可是想到前方的老解和战友们,时刻离不开医护人员时,她暗暗地下了狠心。她把杨主任叫过来,深情地说到:“杨大姐,这孩子是您亲眼看着从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他是我的儿子,可也是您和乡亲们的儿子,没有你们这些热心肠的好人,我们娘俩说不定早就没命了。眼下咱们的部队缺人手,我一天也不能呆下去了,必须立即归队。这孩子和您有缘,我就把他交给您了,有大姐您的照应,我一百个放心。”归心似箭的梅竹医生,把儿子递到杨主任的怀里,从炕上跳下来,收拾好行装就要走。任凭杨主任和随后赶来的老村长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梅竹医生是去意已定,非走不行。万般无奈,老村长只好让自己的儿子陈飞飞,给驴备好鞍子,护送梅竹医生到榆城。梅竹医生拉着老村长、杨主任和前来送行的乡亲们的手,一一惜别。刘瑛突然从人群中挤出来,“梅医生,你还没给孩子起名呢!”“对呀,怎把这事给忘了!”老村长拍了拍自己的脑门接茬说道。梅竹略加思索后说:“那好吧,我姓梅,大姐姓杨,咱就叫这个小东西杨梅吧!谐音就是扬眉,意思是等他长大后,为咱们穷苦百姓扬眉吐气。”在场的乡亲们听了梅医生的一番话后,无不拍手叫好。正当乡亲们拍手叫好时,杨主任已经把梅医生扶上了鞍,陈飞飞牵着毛驴走在前面,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簇拥在后边,一直送到村口。他们望着梅竹医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这才一一地散去。几天后,陈飞飞骑着毛驴,嘴里哼哼着”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红军势力壮……”,回到了壁口村。飞飞刚进家门,杨丽花主任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便蜂拥而至,打听榆城和梅医生的情况。陈飞飞激动地对大伙儿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特大喜讯,咱们的红军已经把榆城给打下来了,固守在城里的顽敌,有的被红军战士打死,有的被活捉,当了俘虏。梅竹阿姨到了榆城都没顾得上休息,就直奔卫生队设在城东的战地救护室,投入了抢救伤员的紧张战斗。”“好,太好啦!”大伙儿听得十分过瘾,情不自禁地高声喊道。高兴归高兴,可是梅竹医生急急忙忙的走后,这照料刚刚出生没几天的杨梅的重任可就全落在了杨丽花的身上了。眼下摆在她面前最棘手的就是缺乏喂养杨梅的奶水。杨丽花思来想去,忽然想起了,前些天听说隔壁邻居王诚实的妻子刘瑛,孩子已经断奶了,可刘瑛的奶水还挺冲。想到这,她急忙抱着孩子去找刘瑛大妹子商量,求她给孩子当个奶妈,用奶水喂喂这个可怜的红军后代。”杨丽花急急火火地叫开王家的屋门,婉转的说明了来意。善解人意的刘瑛说:“看你说的那去了,什么求不求的,你不来找我,我也会去找你的。
红军的后代就是咱的娃,说着从杨丽花手里接过孩子喂了起来。打那天起,白天,杨梅一天也离不开刘瑛奶妈的乳奶。 天气好,杨妈妈就抱着他到刘瑛奶妈家喂奶。要是赶上天气不好,刘瑛奶妈就过来喂他。夜里杨梅要是饿了,杨妈妈就用羊奶喂喂他。……壁口村是陕北有名的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山村,七沟八梁,除了山就是坡,每逢遇到天旱,地里的庄稼全被枯死,村里的男人们只好扛起神炉轿,光着膀子跪在老爷庙前求神祈雨。天旱了不行,雨水多了也不成,只要连降几天大雨,庄稼一准被洪水冲走。壁口村世世代代的穷苦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盼望着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杨丽花和乡亲们一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吃糠咽菜,省吃俭用,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小杨梅。时光流逝,眼瞅着杨梅一天天地长大。一晃6年过去了,杨梅越长越漂亮,越发惹人喜欢。两只圆溜溜的眼睛,就像嵌在胖乎乎的脸蛋上的一对滴溜乱转的玉石儿。两道浓黑的眉毛,犹如人工画上去似的。俏皮的小鼻子,棱角分明的小嘴,把一张洁白的小脸点缀得如花似锦,谁见谁爱。杨丽花更是疼爱有加,胜似自己的亲生儿子。正像乡亲们说的那样,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道怎么疼好了。穷日子总算熬到了头。1949年的春天,陕北的春光是那样的明媚。春风拂过,吹散了穷山恶水的凄惨景象,春风给壁口村带来了生机,花草树木争先吐绿,苍翠的颜色,给山野披上了新装,山丹丹花儿在背坬坬上绽放。过怕了穷日子的老百姓,扬眉吐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当家作了主人。陕北解放了,壁口村的百姓们获得了新生,从此不再受奴役苦。如今,他们成了真正的农民,家家户户用从地主恶霸手里分来的牛马和田地,辛勤地为自个家耕田种地。
作者简介】李志友 :出生在陕北的一个红军家庭。1963年参军,曾任团级宣传干部。1985年,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六千余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采用。80多篇获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报告文学《破烂村的兴衰》获中央政法委员会和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综合治理好新闻二等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退休后,笔耕不止,2020年,获箐橙杯征文一等奖、2021年获梅园文社建党百年征文特等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编制人员,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