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词传承与发展若干问题刍议
蓝成东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故本文不讨论古风,只谈谈诗友们最喜欢的格律诗如何传承弘扬和发展。
1)平水韵,新韵,通韵,如何传承与发展
现在网上有一股非常不好的思潮,某些人不事创作诗词,却把精力花在连篇累牍,耸人听闻的所谓诗论上,且以真理的化身自居,狂妄地要求中华诗词学会必须在七月一日前废止平水韵和中华通韵以自我救赎,否则就将遗臭万年云云。中华通韵颁行不久,虽喜欢的人不多,诟病的人不少,我以为至少比1977年匆匆推出的汉字第二批简化字所犯的错误轻多了,可让大众和历史来选择或淘汰。至于历时已千年之久的平水韵,居然以没人能准确读出中古音为籍口,嘲笑平水韵为哑韵而弃用。如此隔断历史,搞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幸好他们并无权柄,否则真成了历史罪人。今人如何与古人对话,大陆如何与台港澳及五六千万海外华人进行诗词交流,兹事体大。虽无具体调查数据,但从各大诗词网及诗社与诗词群看,习用平水韵者为大多数,否则也不会以平水韵为默认,使用新韵,通韵者需标明。且用普通话读韵部并无什么障碍,尤其南方汉人借助方言都能较好掌握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我身边一些诗友也注意到今古读音的差异,有意识专挑读音相同的韵脚字进行诗词创作。例如在四支部中选用垂,碑,规,危,吹,龟,眉,悲,葵,随,维,卑,亏等创作诗词。官方提倡古今韵并存是明智的。废止平水韵说是疯人疯语,生生隔断历史,何来传承弘扬和继往开来的发展。其实,就是普通话,莫说南方人,就是北方人,除了北京,辽宁等极少数地方,各地读音也是有差异的,也是极不统一的。平水韵废止论可以休矣。

2)拟古与泥古,与时俱进,谨慎引入新词,切忌自造词和生造词
传承弘扬格律诗词,怎样把握拟古和泥古的度,是个老生常谈,又不得不谈的问题,既然写格律诗词,就得用古韵即平水韵为宜,还应学习和运用古人喜用和习用的词语,古人都是用文言文写作,文言文通常一字一音多义,现代汉语是双音节和多音节。在写作时尽量把现代汉语词汇转化为单音节,一则是让语言更具有诗味,二则是让有限的字数能表达出更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共同——皆;黄昏——暮;过去——昔;如果——若;想要——欲;一同——俱;充满——盈;觉得——疑;熟悉——谙;睡觉——寐;不要——莫等。三字句如:什么事——何事、底事、甚事;不要说——莫道、休道;能不能——可否等。四字句如:等待天明——待晓;昨晚的雨——宿雨;年复一年——经年;高低不齐——参差等。五字句如:有什么原因——何故;寂静的住所——幽居;有什么罪过——何辜等。严格说,这也是对内容精练的一种修辞手法。避免过于直白和口语化,使人读不出诗的味道来。
本人曾写过一首七绝纪念袁隆平,吴孟超两院士,为突出两分钟痛失双国士的悲痛,首句只能用中仄中平平仄仄,两分钟这个现代汉语是既直白又无论如何使之符合格律,后改成百廿秒无双国士,首句解决,百廿秒无双国士,神州大地尽奔哀。圣人医食苍生济,万代千秋永缅怀。用十灰韵,想不到怀虽拼音同槐,却属九佳韵,十灰韵中只有材字可用,写就如下:百廿秒无双国士,神州大地尽奔哀。圣人医食苍生济,万世千秋祭栋材。我一齐挂在作品空间,问诗友那首较好些,诗友回答永缅怀比祭栋材好,缅怀时间更长些,祭栋材时间相对短些。我十分纠结,主要是仄起四句,总共俩韵字,还借一个邻韵,十灰有槐,拼音与怀一模一样,却不在同韵部!实非不得已,慎用。少用孤雁格。不料在做刊时,总编未与我通气就换掉了。理由是秒不是古代计时用字,弄得我哭笑不得。难道要用漏壶?现代人几人懂,再说怎样表示两分钟?还有柴扉,三更之类的都当属泥古不化之类。
作为当代人,怎样小心但坚定不移的引现代词语或相关术语入格律诗词是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因为如果大量使用白话系统的词汇,势必会与本属文言系统的诗词意境发生冲突,从而破坏语词和诗境的协调性”。同时继续大胆尝试,小步慢走,约定俗成,即使用现代词汇也要用严谨的书面语,忌用口语。
这其中约定俗成十分重要。所谓约定俗成即由人相约命定, 因长期习用, 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在古代往往是文化名人或诗词大家所创立,由于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在社会上已有的影响力,较易被大众和社会所接受。并非每个人都具有此影响力。而有些诗友就缺乏自知之明,刚粗通格律,入门而已,却急不可待的新造词,生造词,还振振有词:凡事皆有第一次,自古皆然。却不知您的文学素养决定了您的自造词入诗词无论去哪个诗社或诗词群投稿都会吃闭门羹。有个诗友自视甚高,为把两袖清风入诗词,凑格律,自造廉袖一词,且全然不顾评委和诗友的中肯意见,坚持认为,只要知道两袖清风就应理解认可廉袖。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当代社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的一些政策用语可作为约定的重要来源。笔者不才,也在诗词创作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党庆组诗1•沁园春•百年华诞颂】
文/梦湖苑
彩舫南湖,百年华诞,盛业华荣。
忆先驱宏略,英雄意气,自强伦比,勋业峥嵘。
上路开新,改弦除旧,崛起东方举世惊。
阳关道,倡全球贸易,造福民生。
丝绸之路多赢。新时代,互通相向迎。
赞天和上宙,嫦娥登月,蛟龙入海,北斗扬名。
人类前途,共同命运,亲惠诚容获美评。
中流柱,任世情变幻,砥砺前行。
这首词除了对党庆的祝贺,还包括最新科技成就,一路一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理念等都包括进去了。

【党庆组诗2•七律•伟大历程颂】
文/梦湖苑
百年华诞众民讴,弘道艰辛理想求。
远志弥坚开日月,初心不变富春秋。
复行丝路雄图醉,规创高科大业谋。
亲惠诚容欣世界,东方崛起独神州。
用七律表述难度更大些,但也包含一路一带,高科技博弈,外交理念等内容,也符合格律诗的要求。领导人讲话高度凝练,号召力,影响力无与伦比。可作为格律诗词与时俱进的重要新词语来源。
知道两袖清风就应理解认可廉袖。真是岂有此理!

3)写格律诗就要安于戴着镣铐跳舞
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认为,格律诗词是设有“门槛”的文学样式,其他的文学样式比如新诗、小说等等,都只有好坏之别,即使写得再差,你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在写新诗或者小说;而格律诗词则是除了好坏之别,另有真伪之分。诚如邓拓先生所言,你不会写《满江红》,那就去写“满江黑”,因为《满江红》是要讲格律的。这个区别真伪的“门槛”,就是格律与文言。这有点类似舞蹈中的芭蕾,那是必须要用脚尖跳的,不用脚尖则算不得芭蕾。闻一多先生把“门槛”比作镣铐,他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作诗的人才感觉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对于一流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但现实中,一些诗友浅尝辄止,才刚入门槛就急于“突破”,急于“创新”,并为自己的出律,美化为不屑于以格束意,以律害意。此言差矣,格律诗词历经千年发展,它在形式上已臻于完美、达于极致。胡教授甚至认为。由于时空的变化,格律诗词的创作,只能的是传承而不是创新。当今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意义也仅仅在于传承文化,哪怕是涓涓细流也要让它绵延不绝,这才是当今古典诗词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那种把七言改成八言,或者把四句改成六句的所谓“创新”,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对于出律也是不以为然的,汉语的词汇是如此的丰富,同样意思,平仄相对的字都有,没理由出律,出律只能说明你自己词汇贫乏,功力不够而已。总而言之,我们既然选择写格律诗词,就得安于戴着镣铐跳舞,对其完美的形式要全盘继承。胡教授以为。所谓泥古则是对格律诗词形式和内容的照单全收。并写了一首诗嘲讽“泥古派”:
窗前蜡炬影阑干,更漏声声晓梦残。
新鬼犹同旧鬼哭,今人诗作古人看。
愿以此诗与诗友共勉,传承弘扬格律诗词。

笔名梦湖苑、枫景苑,上世纪八十年代任上海市社科联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曾辅佐著名学者邓伟志先生办过《社会报》。现居加拿大。自2015年夏开始学习古典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吾爱诗词网上海诗社社长,新上海诗词微刊社荣誉社长,上海诗潮暨古韵新风微刊社社长,中国诗群主联合会主席,纸质上海滩诗叶常务副主编,古韵新风第一主编。迄今已在上述诗网及中国诗歌网、中国网络诗歌网等各大诗网发表旧体诗词一千三百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