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协会员,2021年8月《永不消失电波》诗歌被中宣部推送。
乞巧
佩君
1
画一道云河
来渡你
勾一笔黛眉
眉目成书
煮半壶碧海蓝天
怎会空惹流年
2
你不来我自然成仙
树上的鸟儿
如今又身在何处
原来
你是我路过的倾城时光
借此返回人间
恰好锦素年华时
试问阡陌红尘
又在等待哪季花开
【今音点评】
《乞巧》“巧”在感应的气场构筑与影响。如果用物理仪器测量,能测出空气流量中的波动成分。也有人把它称作为分贝。这首诗是以艺术的手法来传递一种正能量,是对人的精神面貌有益的一次互相作用。这和人逢知己千杯少的道理一样,最终是讲了一个人以群分的道理。这首诗歌传递正能量的方式是以“渡”来体现的。其中有流速、有样式、有目标,这三者都是以向上的姿态,“蓝天”;向远的胸怀“碧海”等,主要参考第一段,这一段也是重头戏。至于“乞”字自然就作谦卑与放下姿态的处事方式,是胸怀宽广和诚恳待人的表示。

关敏仪,香港作家,从事环保工作,香港资讯网副主编。
祝福,我的祖国!
关敏仪(香港)
紫荆绽放 海港芬芳
海浪拥吻 五星金芒
我伫立在维多利亚港湾
迎着飘扬的五星红旗
心如香江奔涌的波浪
在东方之珠一瞥一捺
写下从血脉里汩汩流淌的诗行
荆棘中跋涉,惊涛中起航
血与火洗礼,生与死考验
五千年漫漫征途
七十一年的风雨兼程
擎起亿万子民苦难的双肩
撑起中华魂的脊梁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自强不息的大地母亲
历经万千挫折
依然以雄狮般的气魄屹立东方
大潮奔涌,大国泱泱
号角声声,红旗飘扬
引领中华儿女
劈波斩浪,石破天惊
熔铸沧桑巨变的不朽丰碑
当大地痉挛
你星夜兼程翻山越岭与死神赛跑
当洪魔肆虐
你舍生忘死架桥登舟迅疾驰援千里江堤
当疫情告急
你率领最美逆行者点燃生命的信心和希望
是你,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是你,书写一页又一页神奇篇章
是你,奏响一幕又一幕生命乐章
中国速度 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 中国担当
汇聚成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祖国啊,我伟大的祖国
我挽起你高山大海的臂膀
我心跳的节奏与你同频共振
我和祖国共成长
此刻我举起醇香的美酒祝福你
我要用铮铮的铁骨捍卫你
我要用嘹亮的歌声传颂你
因为有你,山河无恙
自信的源头,赋予我们力量无穷
【今音评论】
这首诗歌五段四十三行,它的诗核就在于“因为有你,山河无恙”(详见第五段第十一行)。所确立的是一个明辨是非的标准。这个标准在诗歌里面立得非常清晰,毫不含糊。这是诗歌旗帜鲜明的特征。诗歌为了突出“因为有你”,用四段来进行铺垫的方式,突出的是哲学的辩证。它所面对的是一些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而言。于是,诗歌有一个知福、惜福的观点表现出来了。这需要去用心去品其中的味道。像这样的味道,在诗歌里面就是通过第一段至第四段的铺垫来完成。这时候,容易使读者对这首诗歌会反复看,比如看诗歌人物的思辨过程和思辨的力量,那么,像这样的力量方式,为什么有的人不具备。在诗歌当中,也可以作为一个侧面提出来的问题,可以继续探讨。比如,探讨“因为有你”;也可以探讨“山河无恙”的具体表现等。这一切,都“因为有你”,所以,我们感到幸福!

子瞳,北京作家,金融界人士,曾出版《子瞳诗集》
来到的都是恩泽
文/子瞳
孔雀飞过的东南
徘徊中藏满了秘密
会弹琴的灵指
歌喉也一定不会错
心灵最好的养料
其实是往事和经年
宛如神赐给你的神谕
得真谛还是要开悟
...
【今音评论】
这首诗讲究的是一个缘字。缘也有善恶之分。尤其是在无常的状态下,也会一起奔之。这时候就看出了诗歌人物所选择的面对态度。这是一首态度诗。诗歌以恩泽定位,显示出的是宽厚待人的风度。

东方鹤,上海作家,军旅诗人,上世纪恢复高考被上海师范大学首批录取。
我是衲子,你是禅家
东方鹤
习惯了寸笔骋怀
习惯了思接天涯
习惯了
遥看你家明月
问询我家梅花
总念着琴瑟有匣
总念着我也有家
总念着
背不动的行囊里
有没有你的牵挂
…………
傍晚的夕阳红了
牵起满天的云霞
黄昏的星星亮了
传过来
卿卿我我的情话
卿卿我我的情话里
竟是清风清露的问答
清风清露问答时
又幻出那一世
我是衲子,你是禅家
2020.6.8
【今音评论】
《我是衲子,你是禅家》其中的出家人和禅定者区分。从泛义上看是指佛家。在诗歌中的“衲子”为出家人,嘴里一直“总念着”佛语。而禅家也有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应该在第四和第五段,用第三段的省略号以示区别。诗歌当中的一个个指和一个泛指之分,只是对佛教的领悟程度之分。其实也是一个五十步和一百步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总念着”和“卿卿我我”之间,有无联系的问题,也是这首诗歌一直所保持的那个“幻”觉和一个“背不动的行囊”。就现实而言,对“幻”的持有者和所“背”“行囊”之人,究竟是“衲子”多一些呢,还是“禅家”多一些。这就是诗歌所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是诗歌留下的空白。

然空,上海作家,黄浦区图书馆诗社召集人。
哑 城
文/然 空
雨 落在街上的瞬间 一朵朵的花
梧桐的叶 粘在水泥地上
风呼啸着 带走墙里墙外的凌霄
转角的旋转木马 无聊地打圈
孩子们出奇的安静
他们张开嘴 想喊点什么
有人恶作剧 在城市的水源中
投了哑药
【今音点评】
这首《哑城》以借景、借势、乘势而为,其中有一个流向是“雨”。从上而下的势猛,能够足以让“孩子们出奇的安静”。这也是诗歌的借势,只不过是借人势,而在人势当中,数孩子们的势头最弱。这是诗歌的象征。象征孩子,象征木马等。这是诗歌中的两组人物。但是在诗歌的第三段则出现了第三组人物,便是“有人”。这是诗歌提出的问题症结所在。于是诗歌人物的原则和灵活,甚至立场都表示了出来,比如,第三段就显示了人物的原则,眼里容不得沙子,清晰,尖锐指出“有人恶作剧”。这是诗歌人物的责任感意识。其中包括人物看问题的深度是在“哑药”。折射了一个诗人灵魂强大与否,主要表现在这首诗的诗道意志上。如果按照完美融合的观点来看,诗歌的气场,由于“雨”而稍微显得弱一些。这时候就要看这首诗歌的人物,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关注事态的发展中,而关注需要神气去进行充填,显然和题目相比,人物的气场还是受到了一些制约。从某点讲,这个题目《哑城》也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题目。

沐心,重庆市作家,博士生导师。国际某书画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席。
认识你自己
文/沐心
对于一切未曾到达的事物
想像是无止境的
感性的认识只属于片面
而到达的事物却是整体
一“端”是骄傲
一“端”是自卑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
认识自我没有止境
而成长的唯一方式
就是不要高估自己
这包括你所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
还有,一生的思考
【今音点评】
《认识你自己》按照对预知未来的设计,其重心放在了人物内心。诗歌以刻画的速度,使得诗歌的旋律在缓缓中,朝沉思的一端倾斜的做法是第三段的两个“一”的句式并列设计。这是能够认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窍点。窍在两个“一”中,深含着始意。非常简练而又睿智的显现,属于站的更高一个境界上的追求,也就是自律、自省、自为。

谢富云,安徽作家,擅长诗歌创作,在文坛颇有影响。
心香
谢富云
在茫茫红尘之中
寻一处安定悠闲的心境
在花样年华里摆一叶轻舟
渡一份清雅
没有浓郁的芬芳
没有甜蜜的依伴
那株花儿开在一隅
静默浅笑
多少个云卷云舒
与花开花落已悄然走远
当流年素色
静守安然
终有一瓣心香
渡人间云雨
终有一束温暖的目光
渡世间微凉
星光,月牙,晚风
停泊下心的美好
待一次花开满园
拟一份梦回馈岁月
【今音点评】
谢富云的《心香》的多义,在当下追求诠释的深度是在于“香”玄意识。“香”扩充了三段二十行。主要的重心则是在每一段的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分别是“笑”、“凉”、“月”。选这三字来作概括的目的,也是为了围绕题目中的那个“香”去求证人物的果显的质量是否上乘。然而,诗歌向读者证明了这样一个令人欢喜的结果(详细参考第三段第三、四行)。

笔名,显微镜,上海市作协会员,曾出版过诗集多本。擅长诗歌创作。
积满尘埃的年华
显微镜(上海)
在眼神暗淡前
我还想与积淀的过往
说上几句
风华语录的日记
已积满尘埃
可不要再吹去翻开了
那样会失去了文字的亲情
黑夜会很痛
爱在坠落的深渊里挣扎
会伤了混沌的呀
感谢今音先生
送我北大荒的醇香
一醉方休有酸也不湿眼角
风追雨落漫过年华
亲山不知山色
涉水方知水的苦涩
青春执着的五味人生
撑起了算什么
晃悠的岁月筑成沧伤
无怨问无悔舍我会有其谁
披着暮光
靠在天堂的门旁
品一口明月流下的清色
血液里还有夕阳
也是生命的一种浪漫吧
青山逐水依然艳
时光里的少年泣独春
染上白发的记忆
要去睡了
在那里才能释放了自己
写于2020.3.30
读今音的小说《冲出北大荒》,有感而发。
【今音点评】
《积满尘埃的年华》三段三十行,诗歌以感叹是来自于所描绘的那种萧瑟的场景,其人物机趣在于认识到人的一生,也是由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所组成,并由此循环往复。尤其在第三段写到了人物对未来的期待,是以中性的态度来予以释放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冷静所为。比如,第一段人物的神情、第二段人物的感知、第三段人物的归宿,所折射的是人物的经历与态度的互织,比如,经历像过山车,而态度却冷静的出奇。显示出人物对未来的思考所拥有理智和清醒的一面。

根源,笔名,广东作家。擅长诗歌创作,有作品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老 友
根源
谁是谁的老友?
岁月留下答案,
问心知道。
老友犹如村口那棵久经风霜的大树,
多少年来我和它默默相守,
深情对话。
它从来都是轻声细语,
沙沙作响,
摇落阵阵清风。
如果我还不满意,
它会请上三五小鸟,
欢欣起舞,
婉转歌唱。
我提起我曾经无情地骂过它。
或者曾经挥刀伤害过它。
它摇枝摆叶
不要提了不要提了,
过去了的就让它永远过去!
一辈子很长,
一生很短;
见一次多一次,
见一次少一次。
老友常常这样提醒我。
2020年4月28日,茂名
【今音点评】
老友这首诗提出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是人心随着形势的发展是否会变,而实际上,变心的不少,所以这首诗歌的题目,以肯定方式摆出来的本身,其实也是带有困惑的,有求证之意。但第一段第一行是个设问句,这也是诗歌的矛盾所在,比如,是相信好呢,还是不相信为好。于是这个“谁”就具有了其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前面所到的需要求证部分,于是在第一段往下陆续展开在第二、三、四段。这个老友现象很复杂,随机性相当大,大在经济条件和身份的转换过程中,都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命走向。诗歌提出了一个如何择友的问题。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赛二等奖,全国知青文学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