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现实的批判与担忧
(接上期)顺着教育的话题,很自然的引出了孔子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道德修养状况和浮躁心态的批评和担忧——这也体现了孔子注重联系实际的教学风格。
【原文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这一段文字,透出了孔子对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前景甚感悲凉的心境。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忧心忡忡,非常感慨地说,象古代尧舜那样的圣人他在现实中是看不到了,能够见到努力学习圣人仁道精神,在修养上达到君子境界的人,他就感到很满足了。真正乐于助人的人,他没有见到,能见到一心向善的人,也就就很满足了!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悲观的感叹呢?这是因为他很痛心地看到了现实中由于礼乐崩坏而导致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虚而不实的不良风气。礼之不复,仁道难行,人性中本来固有的善端难以彰显,心灵被污浊、被扭曲,使芸芸众生变得势利和虚伪,是故,圣人不出,君子少见。因此,他说:
现在的人,大都存在这样的毛病:“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即: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都带着一副面具生活,装扮自己,忽悠别人。对自己不懂的事情却硬要装懂,本来没有什么学问,却硬要附庸风雅,把自己包装成很有学问的样子,欺世盗名,这就是“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就是明明空虚却还自满,不虚心学习,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约而为泰”就更令人反感了!“约”是俭约的意思,“泰”是奢侈之意。意思是,应该节俭的地方不但不节俭反而还很奢侈,打肿脸充胖子,摆出一副很阔的样子给别人看。孔子说,这样的人,做人做事,难有恒心难以处长!

现在反过来思考,我们还会发现,越是虚伪,越是自大的人,其内心其实很自卑——他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明白自己是半斤还是八两,生怕别人瞧不起,所以才装腔作势,狐假虎威,这样的人,做人做事都不踏实,能够久长吗?我们看古今中外,真正有实力、有建树,成就大事的人,其实都很平常,都很朴实,道理就在这里!
孔子正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担忧,才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拯救文化传统、弘扬仁道精神的使命。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