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平陆县的路边农家饭店的院子里看到一架葡萄树,微黄的叶子下边,几串翠绿且晶莹剔透的葡萄果映入了我的眼帘,我顿时想起了父亲菜园里的那棵葡萄树。
父亲常说,人勤地不懒。菜园经过父亲潜移默化的升级改造之后已蜕变成菜园与果园兼具的所在。若单就果园而言,因为葡萄树总数只有一棵,园子中最少的果树应该就是这棵葡萄树了! 这棵葡萄树,父亲也让我们见证了奇迹!
葡萄树的过命力是非常强大的。种其他的果树都是需要先培植树苗然后再栽树的,种植葡萄树却只需要一枝葡萄树枝即可。父亲告诉我,他是怎样把一米长的葡萄枝变成那棵葡萄树的:
那年冬季,他见到一棵野生的葡萄树,就取一段树枝带回来。父亲在菜园路边最贫瘠的渣滓地上挖了一个不到二尺深的坑,然后把树枝的一端弯了一个圈,把葡萄枝带圈的部放进坑的最底部,埋上土。葡萄枝的另一端只留下两三个芽盘的长度露在封土的外边,用脚踩实封土之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葡萄枝上那两三个芽盘处就生长出嫩嫩的绿芽。这几枝绿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悄悄地蔓延成长。
这期间,父亲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防止被过路的人踩坏而不让葡萄树的嫩秧越过小路,由人工方式引导葡萄秧向荒坡方向自由发展。一年下来,葡萄树的枝条开始变粗,并在半径三四米的范围开始攻城略地,逐渐开始引起路人的注意。
到 又一年春天来临时,因葡萄秧的侵略太强,并不断地在夜晚越过小路发展,无奈的父亲只好在小路的两边栽下四根木桩,再以这四根木桩为基础搭了一个架子引导并安置快速疯长的葡萄秧头上架,这样,葡萄架己现初形。秧子上架后,便在架子一上欣喜的开出了一簇簇的小花,这些小花在几十天后再蜕变成一串串碧绿的晶莹剔透的小葡萄。这棵葡萄树上这些葡萄,我是从小尝到大、从绿尝到红、从红尝到黑、从夏尝到秋,从酸尝到甜!

葡萄树架下的小路,一头连着着我们西庄村,一头连着园子最里头的一眼水泉。从我有记忆开始,村子里的人一年四季来此取水都要从葡萄架下经过。所有来这里的挑过水的人都见证了这架葡萄树的四季变化。每年秋季,那一串串或绿或红或黑五艳六色的葡萄挂在架上,成为园子里一处独特的风景。而在葡萄架下路过的人都会顺手摘下几粒葡萄,用手擦一下就放在口中,亲自体验并在不同阶段品尝过这棵树上葡萄的滋味,几乎经历过那个年龄段村里的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关于这架葡萄树的不同记忆。
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葡萄树根茎不断增粗,葡萄的的产量也不断增大,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每年葡萄成熟的季节,全村一百多口人每人可以分到一斤多葡萄,分葡萄的日子,每户派一口人,掂着篮子在葡萄架下排队分葡萄的景像仍历历在目。
包产到户后,这架葡萄树和果园、菜园以及园子里的那眼泉水全被毁掉复耕了!葡萄树也成了我们心底的一个记忆。人生旅途中,每当看到葡萄或葡萄树,对父亲菜园里这棵葡萄树的记忆就会从我的心底泛起。

作者简介:大山,本名李虎山,河南陕县柴洼人。诗文业余爱好者。
欢迎来稿:乡土故事,魅力家乡,人在他乡,乡愁乡恋,家长里短,情感驿站,父老乡亲,我们这一辈……要求有真情实感。
必须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随笔,杂文,情感美文均可。不限纸质是否发表过,做好错别字校对,文责自负。 字数体裁,题材不限,尤欢迎精短乡土散文。文后附一百字以内作者简介,清晰照片,联系方式。投稿信箱2950444524@qq.com。一周内未见刊登可另投他处。
稿酬来源于赞赏。作品发布之日起七天内赞赏的七成为作者稿酬,其余留存平台运营。后期及十元以下赞赏不计入结算。
文中图片和音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