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籍著名篆刻书法家程博公先生马培荣
在江苏省淮安市,提起古老的清江闸旁的“若飞桥,”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清江大闸为明代漕运总督陈瑄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所建,大闸横跨里运河两岸,是南北要冲,交通枢纽,南下北行,此处交替,故有“南船北马,舍船登陆”之说。

淮安市里运河上的“清江大闸”和“若飞桥”
1945年,苏皖边区政府决定将此地改称“若飞桥”之名,意义重大。现在,这里已是运河文化长廊一颗璀璨的明珠,淮安旅游的一张名片。桥旁有一青石砌成的桥名碑,中嵌三块方形白玉碑石分别刻勒“若飞桥”中一字,字体古隶,苍劲有力,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彰显出雄浑气概。但是您知道吗?这三个字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若飞”二字由时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的张恺帆于1946年题写,而“桥”字却是清江浦书家“三王”之一的盱眙人程博公于1951年补写。两次书写前后相隔5年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精心补写,“若飞桥”碑重现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了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期间,毛泽东义正言辞地敦促蒋介石释放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军长叶挺,蒋介石最终同意。1946年3月,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中共南方局工委书记、中共赴重庆谈判代表王若飞,率中共代表团再赴重庆,就宪法、国民联合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并得到谈判的最后方案。4月8日,王若飞同秦邦宪(博古)、邓发和黄齐生等一起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此时,国民党同意派专机送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并同意叶挺及夫人等同乘专机返回延安。由于飞机中途偏离航向,当日下午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时称“四八空难”。为纪念“四八事件”中遇难的王若飞、叶挺、博古三位烈士,苏皖边区政府决定将“清江大闸”改称“若飞桥”,将“城南公园”改称“叶挺公园”(现清晏园),“清江图书馆”改称“博古图书馆”。由时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的张恺帆题写碑文,由著名碑刻世家的传人刘德辅以独特的技艺,亲手精心将“若飞桥”三个字分别刻勒在三块方形碑石上,然后嵌砌组成一个完整的石碑。5月,“若飞桥”石碑在清江大闸旁建成。
“若飞桥”碑建立不久,国民党即挑起内战,新四军北撤山东,苏皖边区政府也同时北撤。国民党军队进城后,拆毁了若飞桥石碑,并推下里运河。1948年12月2日清江二次解放后,1951年1月清江市政府组织打捞,结果只打捞出“若飞”二碑石,而“桥”字碑石却一直没有捞到。此时,原书者张恺帆先生已调回老家安徽任职,于是请当时在淮阴县(现为淮阴区)政府任职的程博公先生补写一“桥”字,再重新刻勒于石,砌石立碑,并在碑的右边刻有“苏皖边区政府建设厅建”,左边刻有“清江市人民政府重建”。

“若飞桥碑”的三个字出自两位书法家之手
虽然“若飞桥”三字出于两位书法家之手,但形态、功力、气势、神韵如出一辙,犹如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很难看出其中差别。就连原书者张凯帆先生也称赞不已。1984年,已经76岁高龄的原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张凯帆先生偕同夫人,从老家安徽芜湖来到淮阴,故地重游,感慨不已。当他们来到“若飞桥”旁,仔细查看了题碑字迹,当陪同人员告诉他,“桥”字碑因落河中遗失,此字为程博公补写时,咋咋称奇,说道:“程博公补写的‘桥’字与我原书几近相同,现在的三字仍似一笔所书、一人之手,不错!不错!”张凯帆先生夫妇还在石碑前留影纪念。
现在,“若飞桥”碑已成为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点睛之景,人们在此缅怀先烈的同时,都会欣赏其精美的书法艺术。即便是细心品鉴之人,也很难看出“桥”字和“若飞”二字的细微不同之处。
二、少年失怙,投奔外祖父
据360百科等资料载:
程博公(1911~1994年),原名程公博,字无恨、晚号夕睿,江苏盱眙人。书法家、篆刻家。擅长篆、隶、草、真,尤擅篆隶。师从吴昌硕、赵之谦、邓石如、王崇悌等名家,其书法以张迁碑、华山碑为宗,篆法上取《说文》之源,集秦汉印之韵;隶篆墨迹书跋体法纤巧天趣,法度精绝,线条利爽而不俗,妙境天成。篆刻从泰汉玺印、诏版、碑谒,化邓石如、赵伪叔、王福庵诸公的菁华,不落窠臼、推陈出新。下刀技法纯熟,刀法雄奇,苍劲恢宏,古法纵生。近现代书法史称程博公与仇拔、李完、于北山并称“淮上四老”。
程博公先生祖籍盱眙,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沈阳。程博公原名程公博,其母亲王氏故里盱眙,是盱眙书家王崇悌之女。民国八年(1919年),程博公因家中发生变故,遭遇不幸,便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江淮,投奔外祖父王崇悌。
外祖父王崇悌(1847~1927年)是著名书法家。王崇悌号次山,清末安徽临淮(今江苏盱眙)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祖居盱眙第一山下,幼年就读于敬一书院,受传统家风熏陶,书法很有长进。后外出求师,先后师从吴昌硕、赵之谦、邓石如等名家,擅长篆、隶、草、真,尤擅篆隶,他的书法名气也与日俱增。后迁居淮阴清江浦,时为清江浦“三王”(王崇悌、王俊、王鳌策)之首。

盱眙籍书法家王崇悌先生篆书作品
8岁的程博公千里投奔外祖父,并随外祖父从盱眙迁居清江浦,一边读书,一边跟随外祖父学习书法。程博公虽然年幼,但聪敏好学,专心致志,刻苦认真;王崇悌虽年逾古稀,但对外孙孙的要求却非常严格,总是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外祖父还经常带着他回盱眙县老家,带他登第一山,告诉这里就是老家,这里是他的根。还给他讲他母亲小时候的事情,所以在程博公幼小的心灵中,就刻下了“我是安徽盱眙人”、“家在盱眙第一山”的记忆。外祖父严谨治学、精湛书法也深深影响了年幼的程博公,为其今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十六年(1927年),程博公考入江苏省第六师范(现江苏省淮阴中学)就学。此年,程博公遇到了人生中第二次不幸,80岁外祖父王崇悌不幸逝世,程博公失去了家庭依靠,也失去了经济资助的来源,不久便辍学在家。为了生活,16岁的他只好过早地走上社会,为生活而奔波。他曾在清江浦行政局花永清手下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到淮阴县(即清江浦)县政府司法科担任书记员。

著名书法篆刻家程博公先生像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经朋友介绍,程博公又来到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担任代笔(秘书)。在此期间,专员王德溥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也使他接触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书法艺术渐趋成熟,篆刻技法亦大有长进。此年程博公已经24岁,他正准备结婚,却因穷困潦倒,连一床新被、一套新衣都没有,家中其他物品更是一无所有,程博公一筹莫展。专员王德溥看此情况非常同情。他想:“我自己手下的文秘人员都穷酸到如此地步,我脸上也不好看。不管怎样,我也要让他结婚时像个样子。”于是和夫人商量,首先拿出部分工资,又发动专署的工作人员给予资助,当然王德溥出的最多。这样,程博公的婚礼总算还有点小排场。结婚第二天早晨,程博公带着新娘前往拜见专员太太,以示感谢,王德溥专员的夫人照例又给份见面礼,对此,程博公夫妇感恩不尽。王德溥专员给的这些费用都是从工资中支出,从未动用分文公款。(何永年、吴玉山文《淮阴民国专员王德溥剿匪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王德溥专员又联系江南的朋友,介绍程博公到吴江县县政府担任秘书。
三、痛恨汉奸,改名以明志
经王德溥专员介绍,程博公来到江南吴江县政府办公室担任秘书,他的生活境地方才略有好转。但是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挑起了卢沟桥“七七事变”,8月13日又爆发了上海“八一三”事变,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月,日寇进攻盱城,烧杀抢掠,疯狂屠城,程博公外祖父在盱眙胡家巷的王家老宅被付之一炬,成为废墟。程博公目睹了日寇血腥屠杀和强盗罪行,更加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汉奸走狗。于是,他便投笔从戎,来到韩德勤第二十四集团军担任经理秘书,开始了军旅生涯。
就在这时,国民党要人之一的陈公博却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时投靠汪精卫,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遭到国人唾骂。同事们在茶余饭后之时,有时也会拿程博公的名字开个小玩笑,说:“程秘书现在成了大名人了啊,陈公博、程公博,一字之差啊!”。虽是玩笑,但程博公却很是认真,说:“我程公博和大汉奸陈公博虽是同名但非同姓,我姓禾木程,他姓耳东陈,我与他既不同姓又不同宗,更不是一路人。他是大汉奸、卖国贼,而我是爱国者,是坚定的抗日分子,我与大汉奸陈公博可谓是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由于姓不同但读音同,有时候还是容易遭人误解,他一直心中不悦。
1945年9月6日,新四军解放了淮阴城,成立清江市。9月21日,新四军军部从盱眙黄花塘的千棵柳迁驻清江浦,中共苏皖边区政府也在淮阴清江浦成立。程博公前往边区政府拜见李一氓主席,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不好意思地小声说道:“鄙人名叫程公博。”李一氓一愣。程公博接着说:“主席别误会,说实在的,我的名字真有点说不出口,与大汉奸陈公博同名。不过,我是禾木程,与那个大汉奸同名不同姓。以前别人也老是误解,不知怎样改了才好?”李一氓哈哈一笑,点拨说:“这还不容易,将名字颠倒一下,他叫公博,你叫博公,不就得了。”于是,程公博随即将名字改为“程博公”。

程博公先生的两副隶书条幅
1946年,程博公在清江市弘道书院附近开设了“程博公治印社”,开业后生意非常兴隆,其篆刻艺术在清江市风靡一时,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请他治印。李一氓主席曾三次登门造访。有一次,李一氓亲自在印床上写了“渡过大革命苏维埃抗日战争整整地二十年”十八个字,拿来请程博公刻石。程博公下刀“技法纯熟”“刀法苍劲恢宏”,得到李一氓的连连赞叹:刻的好,刻的好!

程博公的两方篆刻作品
陈毅军长也曾通过李一氓请程博公为他刻了枚印章。陈毅说:“我陈毅的号仲弘,喜欢舞文弄墨诌几句小诗,书几段小文。那就请你为我刻枚‘陈仲弘诗文印’吧。”程博公认真仔细地在印床上写下了“陈仲弘所诗文之印”八个字,又一刀一划地刻勒,一枚印章脱然而出。陈毅军长取过细看,连声叫好,爱不释手。可见,程博公所刻印章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在当时,请其刻印、书写楹联者不计其数。
1946年9月19日,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我新四军主动撤出淮阴,淮阴被国民党军占领,改“清江市”为“淮阴县”。就在国民党占领淮阴的14月期间,程博公先在县政府就职,后被派任荷生镇镇长(管辖今淮中、荷花池、市妇幼保健院以北片段),他虽几次推辞但仍无法推脱,只好勉强就任,却因无基层经验而无法胜任,屡遭长官训斥。尽管程博公是勉强就任敌镇长之职,却为他今后人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四、命运多舛,技艺更精湛
1948年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淮阴;12月9日淮安城解放,遭受国民党反动派血腥统治一年多的淮阴、淮安两城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随之成立“两淮市”(淮阴市、淮城市)市政府。1949年3月11日,撤销两淮市,以淮阴市设淮阴县,淮城市设淮安县。两淮古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据淮阴著名文史专家何永年先生撰文说,陈博公自知曾在国民党政府从职,后来便离开淮阴,寄住镇江。1951年秋,有人举报“国民党荷生镇镇长陈博公在逃,现居镇江”。于是,清江市公安局派副局长李士达亲自带人,到镇江将程博公押回清江。先关押在实小附近的模范监狱,不久后判刑,押往青海劳改。就这样,程博公来到了大西北的青海劳改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程博公劳改刑满后本应按期释放,却因种种原因,在清江市无法联系到能接收他的家人,以致一误再误,直至1981年才终于联系上程博公的姨侄胡孝林,他同意接收,负责照料并解决他的衣食住行。这样,程博公才在青海度过整整30年后回到清江市。
为了解决程博公的生活问题,并发挥他书法篆刻方面的特长,时任清江市文联副秘书长的陈清通过时任商业局局长岳梦屏,向市财政局申请5000元拨款,在西大街官元坊巷头一座小楼的二楼办起了“清江书画社”,由程博公负责管理,专营文房四宝及印石、刻刀等。这时,程博公又重操旧业,拿起刻刀,握起毛笔,治印写字。不久,书画社迁到草市口对面的门面房。两年后,又迁到东大街纪家楼附近面朝南的屋子。后来,程博公辞职做起了“关门作”,在家中从事篆刻、书法,收些润笔费以维持生计。再两年后,程博公找到了儿子的所在,于是离开姨侄胡孝林家,搬到儿子家,和儿子一起居住在清江拖拉机厂宿舍。
自1981年程博公从青海回到淮阴后,他已看淡一切、放下一切,只专心在篆刻、书法上施展才华,留下了无数印章和墨迹。他的印章字体各异,书法以张迁碑、华山碑为主。他结交了许多社会名人,如中医秦正生、冯少斋,书画界、装裱界的张洪斋、汤池、周名球、岳梦屏、李完、李觉今、李树勋、田鼎勋等人。
在后来的生活中,程博公经济逐渐拮据。贫寒之际,甚至无固定的落身之处,他曾先后在当时的图书馆附近、亦庐照相馆楼下、艺光照相馆门里等地方摆摊设柜,出售印章字画,聊以度日。老报人、江苏省作协会员孙盛元先生曾在《淮安日报》上发表一篇《几方金石的记忆》的文章(2005年1月16日),他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又想起了程博公。程老是一位篆刻大家,这在淮安是被公认的。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即便到了晚年也过得十分的艰辛。他在原淮拖厂宿舍时,我看过他。四壁空空,几乎一无所有。他有的恐怕也就是刀与笔以及运用刀与笔的技艺了。程老只是在有人陪他喝两杯时才显得兴奋。那时,如果有人请他写一幅小篆或隶书的时候,他会铺纸就写,一气呵成。程博公在文联开的书画社工作过,我们也算曾同事一场了吧。程老过世多年了……程老题刻边款时,喜欢把‘博’字的偏旁刻到右边去,他说,古人也这么写。”

程博公不同年代题款“博公”
把“博”字“十”和“尃”两个偏旁调位,把“十”刻到右边、“尃”刻到左边,字形诡异却很有创意。程博公先生现存有篆刻作品很多,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古法纵生,刀法雄奇,诗跋体法,纤巧天趣,法度精绝,线条利爽而不俗。他的隶书墨迹现留存亦不少,在许多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家家中都能见到。年以来他曾办过书法篆刻学习班数期,培养了许多学生,其学生的篆刻书法作品在全国各种大赛中具有一定影响。
五、未忘盱眙,乡情凝刻刀
程博公先生现存有篆刻作品很多,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古法纵生,刀法雄奇,诗跋体法纤巧天趣,法度精绝,线条利爽而不俗。他的隶书墨迹现留存亦不少,在许多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家的家中都能见到。1981年以来,他曾举办过数期书法篆刻学习班,培养了许多学生,其学生的篆刻书法作品,不少在全国各种大赛中获奖,具有一定影响。
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淮阴书画院名誉院长周大成就说:“余自垂髫韵爱弄翰,幸得淮上名家程博公先生开蒙,立雪“程”门,朝夕于斯,获益良多。”他说:“先祖父因与淮上篆刻名家程博公先生是好友,特地送我去拜师学艺。有幸得程老亲灸,初窥堂奥,夯实基础。”在程博公先生书房,周大成看到一本影印的《说文解字》,便爱不释手,—一辨读;后来又看到近现代大家吴昌硕手书的《石鼓文》,更成了他的日课,便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篆刻之中。一把钝刀,几方顽石,开始了艰难的凿石人生,也成就了他的梦想和专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画研究院理事、廊坊书法院院长助理方圆,其初师“淮上四老”之一的程博公先生,13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书法篆刻作品。张文在其《笔墨方圆》文中说:“1981年,方圆听说离家不远,有一位因为落实政策回来的书法高人——程博公先生,便自己找上门去要求拜师学习书法。程博公先生是正真的书法大家,被称为“淮上四老”之一,从此与书法结上了不解之缘。”
在程博公众多篆刻精品中,以其“盱眙十景”组印更是脍炙人口。程先生一直以其是盱眙人而骄傲,对家乡盱眙一往情深,即便他远在大西北,也没有淡化对家乡的惦记;即便他人到老年,也还对故乡惺惺相惜。他曾刻有一方“盱眙第一山下人”的钤印。特别是他所刻的“盱眙十景”组印,更是为人称道。据说,程先生每次回到盱眙,都要到第一山眺远,到淮河边观赏,到都梁峰登览。他熟背米芾的《都梁十景诗》,说的清每处景点的风光特色。他想,我已年逾古稀,总该为家乡留点什么吧?可自己一介穷酸书生,身无分文,惟有的就是能写上几个字、刻上几方印。于是他悉心构思、反复揣摩,一一设计停当,又一刀一划刻勒,用心、用意、用情,终于刻成“盱眙十景”组印计10方,堪称“巨作”。

程博公先生“盱眙十景”组印
在程先生的“盱眙十景”组印中,巧妙地把“图形”与“字形”相结合,如“玻璃泉浸月”中的“月”就采用月亮的形状,又是小篆的字形;“五塔寺归云”的“云”字则用卷曲云彩的形状,显得动感;“会景亭陈迹”中的“亭”字,则是一尖顶凉亭的形状,亭亭玉立;“杏花园春昼”则将“园”字描绘成圆门的状态。尤其是“龟山寺晚钟”更是生动,“钟”字描绘成座钟的形状,“山”则演化成山的形状,“龟”字则刻画成一只正在爬行的乌龟,踞于山峰之上,引颈向晚,遥听钟响,显得栩栩如生、动感十足。一组“盱眙十景”篆刻,把盱眙美景、远古传说、文化寓意刻画得淋漓至尽,十分难得。如今我们再次欣赏程先生的篆刻大作,更加钦佩先生的意境深邃、功力超群与造化特质,更为他留与家乡的这份精美绝伦的无价之宝而感到欣慰。
1994年10月30日晚10时20分,程博公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当时许多好友,特别书法界名人如戚庆隆、姜华等,都为之最后送行。然而,作为盱眙老乡在那时并不知道先生的故籍,深为当时未能前往吊唁而痛悔莫及。故而今天撰写此文,算是对这位令人敬重的盱眙老乡一点补偿吧!
【参考资料】:
1、孙盛元,《几方金石的记忆》,《淮安日报》2005.1.16
2、何永年,《命运多舛的篆刻家、书法家程博公》,百度文库2012.2.23
3、何永年,《从清江大闸到若飞桥》,《江苏地方志》2012年第5期
4、何永年、吴玉山,《淮阴民国专员王德溥剿匪记》,《淮周刊》2014.4.13
5、Huaiychw,《淮阴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程博公》,淮水安澜2011.2.8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编辑制作:杜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