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31)
读刘伯坚、吉鸿昌烈士诗歌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刘伯坚(1895-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四川平昌人。成都高等师范毕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6月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底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8年去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军事,同年出席中共六大。1930年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宁都起义,任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在信丰遭国民党军队包围,突围时负伤被俘;21日在大庾英勇就义,年40岁。
狱中作有:
《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zuò)。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此诗三节层层递进:
第一节,我们仿佛看到饱受酷刑摧残的诗人,正挪动伤腿蹒跚走来,形象如此清晰鲜明。
第二节,这“铿锵”的镣声是如此凄厉,震颤我们的心灵,一股强烈的悲愤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第三节,长镣虽然锁住了他的双脚,但他眼中充满了自信、正气
和骄傲。
每一节后两句,由远及近作了三个层次的描绘。远处是“市人争瞩目”,而“我心无愧怍”;近处,市人惊讶一个囚徒带镣而行竟然如此无愧,“我”却在这种惊讶中愈显“安详”。这种无愧与安详,皆源于诗人对“工农齐解放”之大义,结尾慷慨之语,使全诗的情感
抒发达到了高潮。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1928年入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0年所部被蒋介石调驻河南,因反对进攻红军,被蒋强令出国。一二八事变后回国。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收复多伦等地。1934年入党,在天津继续抗日活动。曾作:
《诗一首》
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逮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年39岁。临刑时,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建党百年品读两位烈士诗作,记感如下:
浩然正气歌,感地动天河。
身裂心如铁,才华富五车。
(2021年4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