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亲的开创者一一刘敬
文/朱双顶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就是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礼义廉耻。说匈奴自君王以下都吃畜肉,穿兽皮,披毡毯;有好东西让青壮年吃,老年人吃剩下的;尊重身强力壮的人,瞧不起老弱病残;父亲死了,儿子就娶后母为妻;兄长死了,弟弟就娶嫂子为妻。就是这样一个夷狄之族,自汉朝始,竟然有了将皇家之女嫁于匈奴单于,订立和亲之盟,以求边境的安宁。这种和亲之策出之何人之手呢?
汉初出了个名不见传的小人物,叫娄敬,齐国人,后来被汉高祖赐姓为刘,就叫刘敬了。他的个人背景情况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司马迁却将他以列传的形式载入《史记》,只因他出道跟随刘邦,参予谋划都是事关汉室天下的长治久安,定都长安、和亲匈奴、移民关中三件大事均出自他手,可以说是汉室江山稳固的扛鼎人物。

刘敬出道时,已是汉高祖五年了,刘氏江山已定,对于毫无军功可言的他,在以军功定官爵的时代,是难于上青天的。可刘敬就是个奇人,毫无人脉关系的他,一出道就让人惊掉下巴,一出手就让刘邦信服,凭着自己高瞻远瞩的智慧,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排众议,首说服刘邦定都长安,就得到郎中官职,赐姓刘,称奉春君。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汉高祖五年,刘敬被调派戍守陇西,当他路过洛阳时,刚好刘邦在此。当他看到自己的乡人虞将军时,就把车子一停,把拉车的套子一摘,穿着羊皮袄,高喊:“我希望面见皇上谈一些重要事情。”正是这一喊,让他出道成真,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刘邦招贤天下能人志士的制度还没有废除,虞将军就有责任引见。虞将军想让他换一件漂亮衣服,他却坚决不换,说是原来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去见。正是他那件破羊袄让刘邦深有感触,让他先去吃饭。饭后,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向刘邦献言定都长安的宏论。原来刘邦手下的群臣们都是东方人,都坚持将国都定在洛阳,提出了周朝都洛阳几百年而秦都关中到二世就灭之论,刘邦也想学周而定都于洛阳。刘敬以周与秦之比入手,指出两国定都不同之因,接着摆出定都关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定都关中,占据秦国旧有的地盘,是掐住了天下的脖子,并给天下各国的背后狠狠地来了一下。在张良的支持下,他的建议终让刘邦定都长安,历史表明对于汉王朝,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难怪后世有人评说刘敬是一个带有明显纵横色彩的儒生。

刘敬之于匈奴,可以说是经历了生死两重天,这就得从匈奴说起了。匈奴的先祖是夏禹的后裔,名叫淳维。唐虞以前,匈奴居住在北方,随放牧而迁徙,哪里水草茂盛就迁移到哪里,天性射猎飞离走兽,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他们形势紧急时就习武打仗,相互侵伐,胜利时就进攻,失败时就退却,不以逃跑为羞耻。从夏禹时的淳维,历经千年发展,到秦时的头曼,匈奴是时而强大时而弱小,时而分散时而聚拢。到了汉初的冒顿单于时,匈奴已强大到了顶点,他杀父自立,灭掉东湖,乘楚汉之争而征服北方所有的夷狄,拥有能拉弓射箭的战士达三十多万,向南形成了与汉朝分庭抗礼之势。他们作战善于诱敌深入与突然猛攻,见到有利可图就一拥而上,一旦失败就奔走逃窜。规定作战中,凡是斩敌一人者赐给一杯酒,掠获财物归其所有,谁俘虏敌人就归谁为奴隶,谁能将战死者的尸体带回谁就拥有死者的全部家产。所以在战斗中,人人都想为自己夺得更多的东西而奋力,这样战斗力就很强。
汉王朝与匈奴的平城之战,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敬也因经生死考验而一举成名。当时汉朝刚统一中国,刘邦是胸有大志,想乘胜利之势而一举荡平北方,消灭匈奴,志在必得。高祖六年春天,匈奴重兵包围马邑,迫使韩王信投降后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太原郡,打到晋阳城下。刘邦率军亲征,冒着天寒地冻和大风雪轻进。匈奴采取惯用的诱敌深入之策,伪装败逃,有意将一些老弱病残者让汉军看,而将精兵埋伏在暗处,先后骗过了刘邦一连派出的十多批使者。这些使者回去后,都说匈奴只有老弱病残之兵,完全可打。刘邦不放心,这时就派出了刘敬为使者,前往察看。刘敬仍是见到了先前十多批使者见到的同样情况,但却凭着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得出了与他们完全相反的结论,极力劝阻刘邦停止进军。他说:“两国交战,本应互相夸耀自己的实力以威胁对方。可是我在那里所见到的只是一些瘦骨嶙峋的老弱病残,这说明他们是在故意地让我们看他们的短处,而把他们的精兵埋伏了起来,准备到时候收拾我们,我认为这一仗不能打。”可是,这时的刘邦,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二十万大军已扑向了匈奴。刘邦听了刘敬之说,勃然大怒,骂他是齐国的狗才,是凭耍嘴皮子而做官,将他下狱关到广武,打算凯旋时再处置他。结果,真如刘敬所料,刘邦深陷匈奴伏击,被牢牢地围困在白登山上达七天之久,遭到了灭顶之灾。后来还是在陈平用计走匈奴王后阏氏之路,才得以狼狈地逃归。也正如此,刘邦才真正的认识了刘敬的才能,一到广武,就将刘敬放出,向他致歉,并封给了刘敬二千户,赐爵关内侯,号为建信侯。也就是从此,刘邦才真正对刘敬言听计从,这才有了后来的影响历史的和亲之策出笼。

吃了败战的刘邦,无计可施,倍感头痛,就问刘敬有什么好主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敬才抛出了他的对匈奴实行和亲之策,而得到了刘邦的采用。刘敬说:“天下刚定,士兵们疲惫,想用武力征服匈奴是行不通的。对于强大的冒顿,他是杀父自立,而将父亲的所有妻子都占为己有,所干的一切都是凭着武力,对这种人是无法讲什么仁义道德,只能从他的后世子孙上打主意,想办法让他的后代儿孙,成为汉朝的臣民。”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远见之策。他建议说:“如果您真的愿意这样,就让您的亲女儿去嫁给冒顿为妻,同时多多地送给他们东西。他们一见到汉朝天子能把亲生女儿嫁给他,而且还给那么多东西,他们一定会高兴地让您的女儿做他们的皇后,您女儿生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做他们的太子,一定会接班做单于。这样,冒顿活着,他就是您的女婿;死了,单于就是您的外孙。谁听说过外孙敢和外祖父平起平坐呢?这样一来,我们就等于不用打仗就慢慢地把匈奴收为臣下了。”一席话说得刘邦茅塞顿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由此拉开序幕,虽然由于吕后的反对而未能将亲生女儿下嫁,但刘邦最终还是将后宫所生之女,冒充长公主嫁给了单于做了阏氏,并派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了和亲的条约,与单于结为兄弟之国。这样汉朝的边境才开始趋稳。

刘邦去世后,吕后当政,想要兴兵讨伐匈奴,被人劝阻说:“以高祖的贤明英武,尚被围在平城。”只好作罢,保持与匈奴和亲。到了文景时代,虽有讨伐之念,经历波折,但最终还是无奈作罢,继续实行和亲,出现了整个孝景时代,边塞上只有小股胡人抢掠,没有发生大规模入侵。汉武帝时代,穷兵黩武,连年不息,虽采取了大规模征伐匈奴之策,结果是劳民伤财,弄得累讨无功,还是没有解决掉匈奴侵犯边境的问题,最后只好又回到和亲的老路上。昭君出塞的和亲故事,就发生在汉武帝之后的汉元帝时代。
刘敬的和亲之策,以牺牲皇室公主为代价,从民族大义上来讲,促进了民族矛盾的和解,化解了民族争战,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稳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宁,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致于被唐王朝发扬光大,才有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唐蕃友好故事的发生,使两百年间唐天子“册命”赞普即位,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从这一点上说,刘敬是属于历史上和亲政策开创式人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名垂青史的。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