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段的纪实散文《蹉跎圆梦房史》有感
读老段的这篇散文,头一次在QQ空间,这一次在微信群里。我当年在北大荒插队时,曾跟她学写通讯报道。我在上世纪的1975年秋天离开连队,但她好像还留在88连。她身子弱,干农活非常艰辛。就是这段艰辛,也成就了她后来返城之后克服困难的信心,非常有质量。是因为她的经历有点特殊。文章以描写细节和事件过程见长。我在倾听的时候,发现她之所以能够在圆房梦史当中能把梦圆成,主要是她的心性发生了变化。在非常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逐步适应了利用。
利用两字,在这里并不含有贬义。人与人之间被互相利用是一个常态,比如我们常常在利用别人,别人也常常利用我们。而在老段的文章中,我却发现,她在被别人利用的时候,常常处于一个弱势。比如,拥有文凭踏踏实实教书却突然被宣布下岗,因为没有背景;又如,好不容易成个家又遇到丈夫早年去世。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整个事件的表面形式,好像是一个背景和机遇问题,实际上如何认识却变得非常重要。微妙的是老段通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她的心性也开始了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心性会感召不同的力量。
在这个系列散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始终在按照自己的心路在走路,在权衡,在奋斗,在拼搏,所谓身上满身伤痕。如果她有背景的话,她不会被学校精简下来,也就没有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圆房梦。如果丈夫不是英年早逝的话,或许,也没有这篇文章的轨迹。这篇文章的轨迹就是作者的心路,但是心路也有所不同,前后差别。比如,文中提及和婆婆,姑子的关系就是一例。作者描写这一段不是为了披露自己的隐私,而是作为一种内涵的过渡和延伸,在向意义这方面聚焦,把它作为一种烘托来渲染气氛,和后面所叙说的内容形成反差。
那么,作者后面的内容是些什么内容,后面是作者的心路发生转变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圆房梦从某种意义上在这里开始了。作者的心路靠什么来打开的,靠一本一百年以前的《弟子规》。它是篇孝经,不主张骂人。而作者读了之后,心路由此改变,在她的人生高地上,出现了闪光,这个光就是圆房有了希望之光。
如果,作者背景硬,有靠山,所谓圆房恐怕就不成为圆房。如果作者的丈夫还活着,或许也没有这个圆房之题。在这里,《弟子规》却打开了作者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心上的路,是属于过去的路,是具有文凭和技能却被下岗的路。我读到这里,心里一阵寒战。公平,公道,公正,这个“三公”,作者当时该问谁要,该向谁诉!现实的严酷就在这里。但是,作者她向“弟子规”要力量。所以,后来文章在继续叙述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着过世的丈夫发誓,一定要好好赡养老人,由此而改善了与婆家关系等细节描写。
朝前走什么路,怎么走,这时候在作者心里,要比评上高级工程师还要兴奋,为什么,作者找到了回家的路,从而使自己更加充实,更加坚强,并且把圆房梦的速度也加快了。所以,读者要学会了解和理解作者写每一篇文章的背景,非常重要,这样的话,不至于误读,不至于给自己的心情找来不愉快。这也是由心性感召的,不是别人要给你的,就是别人想给你不愉快,你也得要学会拒绝,不能为了义气,使自己变得沉重,就像背个十字架那样。
我读了这个系列,认为读点有好几个,比如,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跑。只有靠自己。此话虽好说却不好做。而这个系列散文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把它变得话好说又好做,关键是要改变心性。比如,作者改变了心性,圆房梦终于实现了。文章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很强。
从这个意义上看,路不在脚下,而是在心里。把路走直了叫捷径,把路走弯了可以多看几处风景。有不少文艺工作者把它比作心路来进行歌舞。那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像具有作者这样的认识的人还有多少。特别在知青当中,更多的还是在被住房,疾病,家境,意外所困惑着,需要被关注,而被关心的知青有成千上万。他们都没有过硬的背景。世事无常,一切随缘。
写到最后,我还是要给这篇读后感配上几个主题词:利用,心路,圆房梦。
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赛二等奖,全国知青文学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