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是莲花开满塘
刘红霞
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暮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夏,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霜秋,文人雅士的智慧,情怀,高洁的审美情趣,给荷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曾有幸游览漫赏过杭州西湖的荷花,扬州瘦西湖的荷花,山东大明湖的荷花。在有水域的风景区,大到浩渺湖荡,小到石上清溪,甚或一座假山,一道喷泉,甚而至于亭台楼阁摆放的瓷坛,所到之处,所见之景,几乎无一例外,皆有不可或缺之荷花。
在荷花深处,在清波之上,游鱼穿梭、嬉戏,成群结队冒着泡,摆着尾,翻着浪花,触着荷叶,吻着荷花,如此自然和谐,如痴如醉。最无忧的是湖上的天鹅,游曳在湖面,扑展着羽翼;也有三三两两懒散在岸石上;亦或蜷曲着脖颈,栖息在石阶上。无疑,在碧水蓝天之下,在云影风致之间,田田生动的荷叶,婀娜明媚的荷花,之于风景区平添了几许韵味,几多清新,几分典雅。
曾经拜访一位朋友的书房。朋友未有煞有介事地、没有骄傲自豪地介绍他的藏书,精装的,线装的,孤本的,绝版的。透过玻璃橱窗,那些书籍分明每一部都在闪耀着光芒。但在书橱的边角,友人的用心可见一斑。偌大的景德镇雕花瓷瓶里,斜插着几枝枯荷和莲蓬,墙壁上展示着咏荷的书法与荷花的国画,案几上存放着纸墨笔砚。置身其中,淡淡的墨香,如水波潋滟,仿佛在墨色的池塘里,幽幽的荷香拂面而来。
说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千姿百态,各有风度,各有心境与意蕴。张大千在三十五岁时所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
喜欢静静地坐在河堤上远望荷花,那一大片霞,那一大片绿,那一大片宁静安详,那一大片远离人间烟火的纯粹。正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写到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亦喜欢在近处,在蒲草丛中、在浮萍之间,看一枝荷花,亭亭玉立,闲花照水,碧叶盈珠。摇曳、从容、任性,可以是小家碧玉,可以是大家闺秀,亦可是娇艳的少妇。羞涩的美、娴雅的美、雍容华贵的美。随风娉婷、流云倒影、雨中呢喃、月下吟哦。

最不忍忘怀的是那花瓣凋零,飘落水面,淡红凝露。最可怜惜的是只有一片花瓣儿依然优雅枝头,鹅黄粉蕊,玲珑莲蓬,那份不卑不亢,不忧不喜,不悲天悯人,令之情不自禁想起周敦颐《爱莲说》里的诗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白居易《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有曰:“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忽然眼中之莲,梦中之莲,心中之莲,有了禅意。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荷塘。在种荷人的心中,他欣赏的荷花之美,不是骚人缠绵悱恻的情思,不是游人驻足荷风的惬意,不是隐者寄托出世的孤傲。他种的是收获,是希望,是生活,是一家人的笑容。
心心念念的荷花,终究没有错过。坐在车里,望于窗外,省道两侧的绿化带绿树繁花,紫薇和木槿开得正浓烈。可是,就在那农田中间,就在那村庄的荷塘里,我仍是看到了荷花。多么熟悉的姿态,如此熟悉的清香,那是我童年时最廉价获得的美。那个卷着裤腿,戴着荷叶斗笠,扎着羊角辫的丫头,从荷塘走来……
此情此景拟诗一首:
已是莲花开满塘,
问君何日到余杭。
千重山水千重路,
一纸红笺可否量?

作者简介:刘红霞,女,1968年出生。江苏盐城阜宁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刊》《中华辞赋》《星星•诗词》《作家报》《长白山诗词》《诗词报》《东坡赤壁诗词》《心潮诗词》《现代苏州》《华夏孝文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诗词散文作品多篇。心中有阳光,草木皆有灵。
🌸🌸🌸🌸🌸🌸🌸🌸🌸🌸🌸🌸🌸
大型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