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浅说(三)
——古诗词基础知识系列谈之四
作者:一片红叶
第三部分:律诗之律(上)
一、律诗的节拍与平仄
律诗中的节拍,也叫节奏。一个节拍,既是一个小小的“语义单位”,也是一个小小的“声韵歇点”;在朗读时,体现为“稍稍一顿”。节拍和音节,是两个概念。音节是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基本单位。在汉语中,不论古今,除了儿化音,一般来说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节拍,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节。在格律诗中,“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者”,为大多数。
字和词,也是两个概念。字是音节的书写符号,词指能够表示一个完整语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可能是一个字(音节),也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音节)组成的。换言之,一个字(音节)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只是一个词素(语素)而已。如狮子、长江、旅游、森林等,就是由两个词素组成的一个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是一个词素同时也是一个词的情况也是不少的,如:蚂蚁、葡萄、玻璃、莫须有、破天荒等;至于译音词,好几个字(音节)是一个词素同时也是一个词的现象就更多了,如呼和浩特、金珠玛米、英特纳雄耐尔等等。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因此,律诗中的一个“节拍”,可能是一个单音节词,也可能是一个双音节词,还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即词组(短语)。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句诗,红军,是一个双音节词;不怕,是两个单音节词;远征,是一个双音节词;难,是一个单音节词。又如:“五岭逶迤腾细浪”这句诗,五岭,是一个双音节词;逶迤,是一个双音节单语素的单纯词;腾,是一个单音节词;细浪,是两个单音节词,即是一个偏正式的词组(短语)。
为了叙述和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先从五言律诗说起。
五言律诗节拍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2/2/1句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诗句)。一种是2/1/2句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诗句)。
也有人把2/1/2句式说成是2/3句式的,即不是三顿而是两顿。当然,这样来看待、来处理,也是未尝不可的。后三字究竟是读作一顿还是两顿?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一概而论。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 —孟浩然诗句)。这两句诗读作2/3节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显然更好一些。虽然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五字中间都有一个动词,但两者后三个字的语法结构是不一样的。存知己、若比邻,是动宾结构;而垂钓者、羡鱼情是偏正结构,全句的逻辑重音显然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后三个音节(字),是彰显“音韵和谐”的关键语段,对是否“动听悦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历来为诵家们所重视。
在格律诗中,节拍的组合与平仄的组合,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二者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比如:同是2/2/1的节拍,声韵上可以是平平/仄仄/平,也可以是平平/仄平/仄,还可以是仄平/平仄/平等;同是2/1/2的节拍,声韵上可以是平平/平/仄仄,也可以是平仄/仄/平平,还可以是仄平/平/仄平等。节拍是就语意节奏而言的,表示的是与语意密切关联的音节上的间歇停顿;而平仄是就声律节奏而言的,表示的是吟诵时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二者虽然“唇齿相依”,但却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划分“节奏”的。前者着眼的是“义”,后者强调的是“音”。

二、律诗平仄之规则
讲究平仄,是律诗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格律诗与非格律诗的“分水岭”。尽管古风体和现代自由体,也是需要讲究平仄变化的,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全凭作者自己“拿捏”。律诗则不同,不仅仅是字数有限制,押韵有规矩,何处仄来何处平,哪个能变不能变,都是有十分明确的“准则”的。
汉语的每一个字,念读时都有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语音(声韵)和声调。如普通话中的“声、绳、省、胜”四个字,其声韵(声母和韵母的拼合)都完全相同,但读音的高低升降却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声调之分。它们的调值依次是:55、35、214、51,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俗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声调本身虽然没有任何“语义”,但一旦和某个“发音”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下,却有“表义”的功能。人们通过说话、诵读、吟唱进行交流,之所以畅通无阻,就是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下,每一个“发音”不同和“调值”不同的“音节”,都承载着一个相对明确的“语义”。
平,即平声。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大致相当于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平声字。说“大致” ,是因为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平声字。其中有500多个字在《平水韵总表》中都属于入声字。阴平、阳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元代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一书中。这说明至少在元代中期,中原地区平声有“两读”的现象,就已经相当明显、相当普遍了。
仄,即仄声。平声以外的声调(上、去、入),古韵新韵都属于仄声,只是新韵再无入声而已。平声的特点是“长而扬”,仄声的特点是“短而促”。《平水韵总表》收录的1763个入声字中,有1200个左右演变为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而且“古入今去”者为绝大多数。这些字,并不需要我们特别的去留意——因为它们古今都属于“仄声字”。赏读古诗词或采用平水韵创写格律诗和长短句,最需要关注的是500多个平声字里的“古入声字”。
五言律诗的平仄,可以看作是在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音节(或末尾或中间)形成的,基本句式为四种: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型,是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型,也是七言律诗的基础句型。四句话构成“两联”:甲乙为一联,丙丁为一联。它们的组合(字与字)与排列(句与句),可以说是五言律诗的“原始模块”。这个“原始模块”涵盖着下列几个特点,或者说是“体式”:
1、在同一诗句中,相邻的两个节拍,以“平仄交替”为主,以“平仄相同”为辅(只有丙句和丁句的一、二节拍);不能有连续“四仄声”和“四平声”,最多只能是连续“三仄”和“三平”。是为“错”。
2、一联中的对句和出句的同位音节(字),平仄通常是相反的,特别是第二个字(七律是二、四字),平仄必须是相反的,谓之“对”。
3、(丙)句和(乙)句,即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七律是二、四字)必须是相同的,谓之“黏”;
4、(甲)句和(丁)句都是三仄字二平字。不同的是:(甲)句的“二平字”位在三四,(丁)句的“二平字”位在四五;(乙)句和(丙)句都是三平字二仄字。不同的是:(乙)句的“二仄字”位在三四,(丙)句的“二仄字”位在四五。
5、(甲)句是仄起仄收,(乙)句是平起平收,(丙)是平起仄收,(丁)句是仄起平收,起收没有一句是完全相同的。起,指开头;收,指收尾。凡平收者,必须押韵。
五言律诗为什么要特意设置这样一种“体式”呢?简言之,就是为了吟诵时“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依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或者说根据甲、乙、丙、丁句的“率先出场”顺序,五律有四种类型。它们是:
1、仄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平起仄收式、4、仄起平收式。这四种类型的具体组合形式,表现为:
1、 仄起仄收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结构顺序为:首联——甲乙句,颔联-——丙丁句,颈联——甲乙句,尾联——丙丁句。例诗: 唐--李白《赠孟浩然》、李白《送友人入蜀》、唐--杜甫《春望》(因篇幅所限,例诗内容不再抄录,下同)。此种形式,不过是“原始模块”的重复。
2、平起平收式
(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结构顺序为:首联——乙丁句,颔联——甲乙句,颈联——丙丁句,尾联——甲乙句。例诗:唐--王维《使至塞上》、唐--李商隐《晚晴》、李商隐《风雨》。此种形式,只能是乙种句型开篇,不可能是其它句型。
3、平起仄收式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结构顺序为:首联——丙丁句,颔联——甲乙句,颈联——丙丁句,尾联——甲乙句。例诗: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王维《山居秋暝》、 毛泽东《喜闻捷报》。此种形式,只能是丙种句型开篇,不可能是其它句型。
4、仄起平收式
(丁)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结构顺序为:首联——丁乙句,颔联——丙丁句,颈联——甲乙句,尾联——丙丁句。例诗: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维《终南山》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种形式,只能是丁种句型开篇,不可能是其它句型。
从上面的四种组合形式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1、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的差别,不过是首句“以丁代甲”,即第一句由甲种句型改为丁种句型而已,后面七句的排列顺序则完全相同。全诗只有第一句的后三字平仄组合与原来有所不同——一个是“仄平平”(丁),一个是“平平仄”(甲);其它全都一样。
2、平起平收式和平起仄收式的差别,不过是首句“以乙代丙”,即第一句由丙种句型改为乙种句型而已,后面七句的排序顺序则完全相同。全诗只有第一句的后三字平仄组合与原来有所不同——一个是“仄仄平”(乙),一个是“平仄仄”(丙);其它全都一样。
3、甲、丙两种句型只能做出句,不能做对句;乙、丁两种句型既可以做对句,也可以做出句——但只能是首句;甲句的对句只能是乙句,丙句的对句只能是丁句,乙、丁句可以互为出句和对句——但只能是首联;承接乙种句的只能是丙种句,承接丁种句的只能是甲种句。
以上四种句型的组合、排序,就是最标准、最规范的五言律诗的四种组合形式(正格)。撰写一首具体的五言律诗时,采用哪一种形式,任由作者选择。
而实际情况是:在前人和今人创作的五言律诗中,完全符合上述“标准版本”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五言律诗较之标准版本,都是有些“出格”的。
“出格”有几种情况,但概括起来说,不外乎是两种:一是有些“变动”,是自由的,即平处也可以仄,仄处也可以平;二是有些“变动”,虽然也是“允许”的,但却是有“附加条件”的。只要能够满足“附加条件”,仍然算是“正规”的五言律诗,谓之“变格”。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一三五字或平或仄都是可以的,二四六字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概括”是很片面的,和实际上的“律诗规则”是相去甚远的。依照格律要求,并非所有的一、三、五字都可以“不论”,也并非所有的二、四、六字都是“不可变动”的。赏读古诗词也好,学写格律诗也好,掌握“变格律诗”的基本原则与规则,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变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与具体规则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一)基本要求
1、在这20个音节(字)中,有11个音节(字)的平仄是不能变动的。它们是:每一种句型的第二字和尾字,以及乙种句型的第四字、丁种句型的三、四字。
2、在这20个音节(字)中,只有2字是没有任何条件地可平可仄的。它们是:(甲)句和(丁)句的第一个字。也就是说,甲种句型实际上是“中仄平平仄”,只是以“仄”为佳而已;丁种句型实际上是“中仄仄平平”,只是以“仄”为佳而已。“中”,表示无条件的可平可仄。
3、平仄有条件地可变动的音节(字)有7个。它们是:(甲)句的三、四字,(乙)句的一、三字,(丙)句的一、三、四字。把握好这7字的“变更规则”,是我们赏读和学写律诗应当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重点讲述的内容。
所谓有“有条件”,一是指某个位置上的音节(字),平仄可以变动,但必须“有救”——即加以补救;二是指某个位置上的音节(字),虽然平仄可以变动,但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即它的变动是“半自由”的。创写律诗,平仄一旦出现了“违规”的情况,便被称为“犯拗”,简称“拗”。“虽拗有救”,仍然是规范的律诗。
(二)基本原则
1、固者必固,拗者必救;2、仄变补仄,平变补平。下面各种句型的“变格”规则(具体要求),都是基于这两条基本原则而规定的。补救的办法,一是本句补救,二是对句补救。
为什么20个字“待遇”会不同?概而言之,是因为它们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平仄不允许变更者,是因为这些位置上的平仄,处于确保“声韵和谐”的关键节点上。一旦变化,就等于原有的“体式”被“伤筋动骨”,声韵上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而且是无法补救的。
可平可仄的两个音节(字),在先贤们看来,是平是仄都不影响声韵之和谐,因为它们不在声韵和谐的"关键节点"上。
允许变更但却有附加条件者,是因为这些位置上的音节(字),平仄一旦发生变化,原有的声韵上的和谐也被打破了,但可以通过“补救”来达到新的和谐。
(三)具体规则
(1)A、甲种句型“中仄平平仄”,可以写作:平仄仄平仄。诗例一:挥手自兹去(平仄仄平仄),萧萧班马鸣(平平平仄平)(唐—李白《送友人》)。更可以写作:仄仄仄平仄。诗例二:日午树阴正(仄仄仄平仄),独吟池上亭(仄平平仄平)(唐--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以上两例均为:(甲)句三字“拗”,乙句三字“救”。
B、甲种句型“中仄平平仄”,还可以写作:仄仄平仄仄。诗例一: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青山空复情(平平平仄平)(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诗例二:只有天在上(仄仄平仄仄),更无山与齐(仄平平仄平)(宋—寇准《咏华山》)。 以上两例均为:甲句四字“拗”,乙句三字“救”。
以上的例子说明:甲种句型三、四字位置上的两个平声字,都是可以变为仄声的。但是,变动以后必须有“补救”。补救的办法是:对句(乙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的仄声字必须改为一个平声字。即:由“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平仄平。上述两种“犯拗”及其“补救办法”,都属于“对句补救”。即:“甲句(出句)拗、乙句(对句)救”。
C、甲种句型不能是“三仄尾”。何为“三仄 尾”?就是句子的后三字全都是仄声字。也就是说,(甲)句三、四位置上的两个平声字,只能变其一,不能同时都变更为仄声字。否则,必然是三仄尾。一旦是三仄尾,全句就必然是连续“四仄声”甚至“五仄声”了,也就不是律诗的句型了。
(2)A、乙种句型的“平平仄仄平”,可以写作:平平平仄平。诗例一:挥手自兹去(平仄仄平仄),萧萧班马鸣 (平平平仄平)(出处见前)。诗例二:牛渚西江夜(平仄平平仄),青天无片云(平平平仄平)。(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B、乙种句型的“平平仄仄平”,也可以写作:仄平平仄平。诗例一:日午树阴正(仄仄仄平仄),独吟池上亭(仄平平仄平)(出处见前)。诗例二:只有天在上(仄仄平仄仄),更无山与齐(仄平平仄平)(出处见前)。
但“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平仄仄平。否则,就是“犯孤平”。何为“犯孤平”?就是凡是“平起”的诗句(乙、丙句),其前三个字中,必须至少有两个字是“联平”的——即两个平声字“紧挨着”。否则,就是“犯孤平”。“犯孤平”是北宋以来写律诗之大忌。因此,创写格律诗绝对不能“犯孤平”。
(3)在丙种句型 “平平平仄仄”中,一、三字都可以“由平变仄”,第四字也可以“由仄变平”,但都是有条件的。下面逐一说明:
A、丙种句型的“平平平仄仄”,可以写作:仄平平仄仄。诗例一: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例二:怪禽啼旷野(仄平平仄仄),落日恐行人(仄仄仄平平)(唐--贾岛《暮过山村》)。诗例三:万人齐指处(仄平平仄仄),一雁落寒空(仄仄仄平平)(唐--张祜《观魏博何相公猎》)。以上三个例子,都是第一个音节(字)由平变仄。它的条件是:第三个音节(字)的“平声”不能再变动,否则,就成了“仄平仄仄仄”,同样“犯孤平”。
B、丙种句型“平平平仄仄”,也可以写作:平平仄仄仄。也就是说,丙种句型是可以“三仄尾”的。诗例一:庭前有白露(平平仄仄仄),暗满菊花团(仄仄仄平平)。(唐--杜甫《初月》)诗例二: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初日照高林(平仄仄平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例三:潮平两岸阔(平平仄仄仄),风正一帆悬(平仄仄平平)。(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为什么丙种句型可以“三仄尾”?道理很简单:在不犯“孤平”的情况下,本句的前两个音节(字)必然是两个平声字,不会出现“四仄声”。
C、丙种句型的“平平平仄仄”,还可以写作:平平仄平仄。诗例一:“无为在歧路(平平仄平仄),儿女共沾巾(平仄仄平平)。(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例二:春风对青冢(平平仄平仄),白日落梁州(仄仄仄平平)。(唐--张乔《书边事》)诗例三:秋风度河上(平平仄平仄),大野入苍穹(仄仄仄平平)。(毛泽东《喜闻捷报》)
“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型,被称作:“四字拗、三字救”。即“本句补救”。它的条件是:第一个音节(字)的“平声”不能再变动,否则,依然会是“仄平仄平仄”,同样“犯孤平”。也就是说,丙种句型一、三音节(字)的两个平声字,只能变其一,不能同时都变更。否则,必然“犯孤平”。
在格律诗中,“平平仄平仄”(包括七律的后五字)这种句型,比比皆是,比“正格”出现的频率更高,可谓是“正格”之外的“常用格”。在四种句型中,丙种句型的“变格”最多,“自由度”最大。只要不犯“孤平”,一、三、四位置上的音节(字),都是可平可仄的。
(4)丁种句型的“自由度”是最小的。在“中仄仄平平”中,只有第一个音节(字)是可平可仄的,其余四个音节(字)的平仄都是不可变动的。原因有二:一是确保四、五字都是平声字,从而避免和乙种句型后三字的用韵形式(仄仄平或平仄平)雷同;二是避免出现“三平尾”。何为三平尾?就是句子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也叫‘’三平调”。“三平尾”和“犯孤平”一样,也为北宋以来律诗之大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如下口诀来概括五言律诗“变格”的全部规则:
甲丁首字可随便,其余全都有条件。乙丙不可犯孤平,丁句三四不可变。甲句切忌三仄尾,丙后三仄是常见。甲句犯拗乙句救,出句三四对句三。
熟悉了五律,七律的掌握,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七言律诗,不过是在五言律诗的每句话前头加上一个二字节拍而已。原则上是:这个二字节拍的平仄要与五言律诗首个节拍的平仄相反。实际上,只要是七律的第二个字与其第四个字(相当于五律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反就可以了;七律的所有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因此,五言律诗是‘’仄起式‘’的,七言律诗必然是‘’平起式‘’;五言律诗是‘平起式‘的,七言律诗必然’是‘仄起式’。至于“收式”,七律与五律没有任何区别。七言律诗四种基本句型及其组合形式是: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型的组合排列,便是七言律诗的标准句型与“样板模块”。黑体字表示没有任何条件的“可平可仄”。七言律诗的所有组合形式,都不过是对这个“样板模块”的重复或重组。依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或者说根据甲、乙、丙、丁句的“率先出场”顺序,七律的四种组合形式是:
1、平起仄收式、2、仄起平收式、3、仄起仄收式、4、平起平收式。
1、平起仄收式(甲句开篇。不过是由七言律诗的“样板模块”重复而成)
首联——甲乙句,颔联-——丙丁句,颈联——甲乙句,尾联——丙丁句。例诗:
(1)唐--杜甫《客至》、(2)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洲》、(3)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因篇幅所限,例诗具体内容从略。下同))
2、仄起平收式(乙句开篇)
首联——乙丁句,颔联——甲乙句,颈联——丙丁句,尾联——甲乙句。 例诗:
(1)唐--韩愈《答张十一功曹》、(2)宋--苏轼《和孔君亮郎中》、(3)毛泽东《到韶山》
3、仄起仄收式(不过是首句“以丙代乙”,后七句与“乙句开篇”完全相同)
首联——丙丁句,颔联——甲乙句,颈联——丙丁句,尾联——甲乙句。例诗:
(1)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2)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4、平起平收式 (不过是首句“以丁代甲”,后七句与“甲句开篇”完全相同)
首联——丁乙句,颔联——丙丁句,颈联——甲乙句,尾联——丙丁句。例诗:
(1)唐--杜甫《燕子来舟中作》、(2)唐--刘禹锡《碧城三首--其一》、(3)毛泽东《长征》
和五律一样,在前人和今人创作的七言律诗中,完全符合“样板模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律诗较之标准版本,都是有些“出格”的。但“出格”有“救”,仍然算是“规范”的七言律诗。一首七言诗,是否是合格的“律诗”,除了要看第二字的平仄符不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尤其要看后面五字的平仄是否符合五律的格律要求。五律的“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对七律都是适用的;五律“犯拗”后所有的“补救”办法,对七律也都是适用的。不同的只是:五律中的一、三、四字,在七律中就成了三、五、六字而已。
写于:2020年7月
修改:2021年9月

【作者简介】一片红叶,本名冉庆忱,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73年12月入伍,1978年4月转业到柴达木油田。从教13年,从事文秘工作、行政管理、党群工作16年。退休以后,从敦煌迁居温江。喜欢文学创作,闲暇时,自吟自乐。已撰写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百余篇。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世外桃源美文美声》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