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今音(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
按收稿排序 : 丹桂飘香 悟婷 阿红 陈佩君 东方鹤 戴约瑟 然空 萧潇

外 婆
文/丹桂飘香
一台纺车,一部织机
还有水灵灵的蓝
外婆的巧手
将平凡的日子
织染得完美无缺
外婆是腊染的高手
她把水灵灵的蓝
描画得花繁叶茂
挂在高高的竹杆上
迎风飘扬
外婆是配色的高手
她把多彩的棉线
编织在横平竖直的梦里
一匹匹七彩格布
在邻里的眉梢里灿烂
外婆是缝补的高手
一块块朴实的土布
经她的剪裁缝制
裹尽了我的冬暖夏凉
温暖着我的一生
如今我接过了外婆的针
沿着她细密的行迹
缝春花秋月
绣清韵幽香
……
我时常捧着我的布艺
向着外婆离去的方向:
外婆,您看
我把您留下的家风
缝得咋样
.2017.11.6
【今音点评】
丹桂飘香的诗歌《外婆》的特征是在于女性作者的柔。在赏析女性作品的时候,也有人会忽视女性的特征来对诗歌进行衡量,比如,写的不够力度,或者是不到位等。男女作者在描写以《外婆》这首诗歌时,所用的力,绝对不会相等。这是由性别特征来决定的, 如,第一段第三行“外婆的巧手,”你说,一个女性长者的“巧手,”究竟力有多大。“巧”在心灵,所以就有了心灵手巧这句话,而且这句话经久不衰,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从事物的正面去进行影响和引导,比如,朝着“花繁叶茂、”“高高的竹杆、”“迎风飘扬”方面去引导并影响。(详见诗歌第二段。) 诗歌注重了在总共只有六段当中用了三个段落的排比结构,突出了《外婆》的手“巧。”在诗歌的结构段落中,像这样的反复运用的目的,就是让诗歌的结构不游移在《外婆》之外。既然已经知道诗歌创作可以用排比和并列的关系,容易把诗歌的段落拉长,那么拉长到三十行之后甚至更长,这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这首诗歌为什么没有那样去做。值得思考。

躲进一滴眼泪中闭关
作者/ 悟婷
在岁月的深谷
嫩芽飞絮 春秋轮回
茫茫人海中谁是我
我又是谁
过客匆匆
寻找贴近心灵的真谛
把身心献给云海苍生
脱去凡胎俗骨
读懂了木鱼的心声
眼中没有迷雾
如诵读了真言经书
在经文的传奇里
领悟今生来世
普渡世间众生疾苦
倾诉红尘无奈的苦空
当灵魂滑落低谷
我不逃避
满怀着无限的春意
在佛法里
轻轻地养心
今生来世
一句佛号 便是彼岸
尽享那永恒的皓月清风
在浮华的尘世
独隅心灵的桃源
让灵魂在这里栖息
感受到慈悲和光明
世间哪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2019—03—15
【今音点评】
悟婷的一首《躲进一滴眼泪中闭关》诗歌,它的智慧在于一个避字。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角度去认识,一个避字和一个止字,都是带有智慧性生活方法的一种。在这首诗歌当中之所以能看出一个避字的智慧运用,是在于诗歌题目中的“躲”字。诗歌三段二十九行的铺排来看,诗歌的眼睛是被作者安置在了第三段的第六行,“一句佛号 便是彼岸”。而对诗眼的确认,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像这样的事实,不必去解释或强求。诗歌的创作最终的归宿,如果都能够从生命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的话,可以从很多看似不相干的诗歌里面,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而智慧和学历是不同的。
想念海风
文/宽红(阿红)
无数次重复想像
你拥我入怀。细数我的长发
最好是落潮时
风暖,海平
落日在海面滑翔
泳装以外的大部分肌肤
都翻起麦浪。海风很调皮
翻阅人间万物。还时不时
在我的脸上,洒一层细沙
在我身后留下一行诗句
今晚,你会不会乘月光而来
铺平我的梦
【今音点评】
宽红(阿红)的诗《想念海风》所涌现出来的旋律,是以恬静、以舒缓、以想象的浪漫,结构了三段十二行。能够以营造和蔼的气氛来渲染“风暖”与“海平”。这是诗歌所倡导的主旨。渴望、追求都含在其中。 诗歌的本,需要琢磨和把握它的好处,就在于阅读这首诗,能够愉悦身心。这时候诗歌机趣,是以“平”字出现,它和其它诗歌相比,所具有的跌宕起伏,是指诗歌人物的心潮起伏。这种诗歌的气氛,给诗歌人物所带来的是一种不老的心态。于是,也把诗歌所隐藏的愿托了出来。它和许愿、心愿、祈愿等,有相似的地方。相似在憧憬美好,表现出来的是人物的由念头不老,而变成人心不老。诗歌拥有这样的心态质量,疾病的机率也就降低了。这时候,自然也就涉及到诗歌所处的环境的和。不和就是对抗,但是诗歌中没有对抗和冲突,特征在于诗歌能够一念定纯真。
故来人
文/陈佩君
杯子期待与天空相逢一场
只是 那个曾让我丢失的春天
也在期待,期待
能带到最初的地方
路过子夜的梧桐树
寻找那枚灯光
我发现你失落的微笑并不在杯底
似乎一种无法泄露的情愫
在我体内膨胀
沉淀的记忆
涟漪着寂静的星空
过往的旧人,顺着光阴
慢慢走来
走在我并没有经过的路上
杯中摇晃的泡影哟
被不停地摇晃
仿佛在等候下一个机遇
却是未漫过黄沙的潮汐
那些被宠坏的寂寞
在空虚地相拥
思绪纷飞
窗外,落魄的月光碎了一地
杯子停在那儿
期待着我滴落的泪
与昨天相逢……
【今音点评】
陈佩君的诗歌《故来人》这首诗歌,我从忽视诗歌创作判断力,容易拉开距离的角度,专评这首诗歌的合成效果。在诗歌创作中,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个事情做起来比较难,也不大会引起重视,就是这个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会和其他作者拉开距离,尤其在诗歌这样的小众领域里更是如此。这和有的人在视角上的差异有关。作者在《故来人》当中是如何注意和克服这种差别的?是在诗歌的“合成”中,通过段落之间的搭配、听觉和思考,还有自己的领悟,来完成这首作品的创作。先看搭配。比如从第一段的场景,“杯子期待与天空相逢一场”这个细节,逐渐转向第二段的心理活动,“我发现你失落的微笑并不在杯底”。

山脊上的生命
——写 给 她
文/东方鹤
如果春知道,怎会
让你独立寒霜,摇摇晃晃
怎会让你钻过石缝
扶着山脊,顶起秋凉
如果春知道
她会把你种在山坡
梳理出杏花的模样
再赋你一段物语
让你落在百花诗里
领了英雄气概
低唱浅吟
醉里疏狂
…………
如果云知道,怎会
让你迎风仄立,独自神伤
怎会让你违了四季
拥着绝壁,落寞惆怅
她会接你一片痴情
点化成少女的模样
再赋你一双明眸
让你追着小溪流的梦
领了勇士的豪迈
叮咚一路
奔向霞光
…………
春不知道
云不知道呵
你便洪荒了我的岁月
让大山印证了我的心光
2019.10
己亥深秋 临安访山归来
【今音点评】
东方鹤的诗歌《山脊上的生命》是以诗歌人物的唯美特征来作显示的。美在不屈、美在自豪、美在独立意识强、美在思想个性与众不同等,都构成了这首诗歌的内在魅力。而魅力始终和现实中的人的生命体现象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才结构了这首诗歌,而副标题的“写给她”,是以一种虚拟的手法来作人物内心的扩张,比如扩张自信的强度,扩张毅力耐磨的时间的长度,这一些,能够和生命现象结合在一起思考的方法,能够从诗歌里面引申出来的能力,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悟性所显。

从诗的原乡出发
文 / 戴约瑟
如聚集寺庙的莲花之池
灵魂,沐浴春水言说真相
般若精舍,一个闹市中的仙岛
今天俨然是诗的原乡
千年轮回、百年朝觐
欲望如重重浮云
信念如遥遥雪顶
代代苦行僧的跪拜路上
诗如梦如幻,在魔的炫舞里,
诗依然神性,在佛的光环下
这是又一代诗的信徒吗
把此刻,当成涅槃的出发点
拂去都市诱惑的雾霾
执着海天纯净的金光
2019.5.12 于上海滩诗社、浦江诗会春水诗会
【今音点评】
戴约瑟诗歌的高度与潜心潜力,可以《从诗的原乡出发 》这首诗来欣赏。在有着一番感慨是出于对历史的思考与比较之后,其中以清晰、独立审视、坚守自己等作为洞察和谋发展的底气,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诗坛所坚守必须付出的艰辛,犹如“代代苦行僧的跪拜路上,”决非像谈笑风生和悠游自在那样,轻易就想摘取桂冠已经变得不大可能。
另一方面是关于“诗依然神性,”这是创作和欣赏的深度所在,因为深,而势必会影响和局限一部分读者与作者,形成了对其作深入思考的障碍,而障碍的认定,有时候也会因某种原因而变成了浅者对深者的问责,甚至讽刺和打击。
疯 话
然空/文
对着空山 对自己
大喊 万岁 万岁 万岁
黑暗中 有人摹仿我的声音
也在狂呼 看不清 他们的脸
山顶处 有一座石像 像极了我
故宫的那张龙椅 闲置得太久太久
落满灰尘的黄缎面上 历史的臀印
无数双饥饿的眼睛
【今音点评】
《疯话》三段八行,从数字中也有一个机趣在内。就诗歌的内文有高潮被设放在第一段的第二行“山顶处 有一座石像 像极了我”。其凸起的氛围是不想在谈问题上转弯抹角,它是一种创作的个性所致。这首诗歌能够按照设题和解题的程序,也是在诗歌的第二段,以它的独立性来有意识突出诗歌的立场和灵魂塑造的出处。于是关于诗歌自由与灵魂的所谓真正含义和价值,也只有在这时候才能显示出它的实质意义。意义是指对生命的有益说法,比如,维持和寻求艺术创造中的灵魂诉求。有关诉求的说法,它相对自由而言。那么,这时候的诗歌第二段,也就具有了它的含蓄之美。所谓对美的定义,在这首诗歌中也应该落实到一个实处,而这个实处的界定,就是诗歌理论在归纳之后,所作用于诗歌人物的导向。比如在这首诗歌的导向是指,对诗歌第三段第三行“无数双饥饿的眼睛”的思考。

谎 言
作者/萧潇
去天堂的巴士挤满了乘客
车站上还排着很多很多
地狱里发现了大金矿
这个谎言是我信口撒的
顷刻间
所有去天堂的人
争先恐后地涌向地狱
司机诡异地对我笑了笑:
先生,你现在可以去天堂了
我迟疑了一会儿:
还是去地狱吧
或许那里真的发现了金矿
【今音点评】
萧潇的诗歌《谎言》的诗“核”是五个字:谣传和真相。诗歌切中时弊的针对性强。这首诗的思想性超过了所要表达的形象。诗歌选取了一个经过加工之后的艺术生活侧面,仅用一段十二行的形式,把其中的道理,用叙述过程和依靠动作连续性来完成的。这时候的情与理之间的标准,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这是一,是指社会现象的复杂与多变。诗歌试图从产生问题的源头去寻找一个理由,理由就是为什么“谎言”会在“顷刻间”颠覆众多人的头脑。第二,诗歌通过叙述现象的过程中,着重把有些人的脑功能退化提了出来。说明诗歌已经在思考人群中的这些现象或者说是思潮。所谓的“潮”也是指“ 争先恐后。”如果再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像这样的“争先恐后”就是因为诗歌主角,“我信口撒的。”至于“撒”的动机和理由,恐怕就是为了验证当下,人们在头脑中所拥有的定力有多少?还能不能从精神层面上,健康地支配自己的日常生活。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赛二等奖、知青文学长篇小说奖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