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正在上初三。那时整个冬季几乎夜夜停电,我们敬爱的吕老师,每天晚上端着蜡烛利用晚自习课给我们复习语文。因为那时大多数学生家里很穷,买蜡烛太伤钱。我们就自己用空墨水瓶做个煤油灯,两人合用一盏灯,这周用你的,下周用我的。就这样老师端着蜡烛在上面讲,我们桌上放着煤油灯认真听。
我们常常被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感染着,思绪在烛光里跳动着。我们每一次的进步让他激动不已,老师亲切而慈祥的脸在烛光里清晰可见。吕老师工作非常卖力,他给我们总结了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用他的话是:复习阶段是把书读薄,平时学习是把书读厚。还经常给我们讲如何写作,我也是得益于他的指点。

每天晚自习,我们都会在烛光里,记忆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谆谆教诲,丰富自己的知识。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那双眼睛里,写满了对我们厚重的希望。跳动的烛光把他的身影拉得修长修长。黑板上那一行行刚劲有力的粉笔字,好像被老师使了魔咒一般,跳进我们的大脑,融化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些晚上,我们每个人都学得很用心,以至于中考的时候全班成绩优异,给老师争了光,也圆了我们的高中梦。
知道我们考试成绩这么好,老师比我们还要高兴,高高的颧骨在他那张笑脸上,显得更高,嘴巴更大,有点吓人。当时就听别的老师说吕老师身体不大好,我们去上高中前还看望了他,希望老师能保重身体。老师笑着说:“没事,就是吃饭不好……”我似乎看到他和烛光里的模样有点不一样。
就在我们上高一的那年冬天,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我们的吕老师得了食道癌,在宝鸡治疗无果,已经转到千阳人民医院。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我们所有人始料不及。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和老师道别时,我看到老师有啥不对劲了。原来从那时,他已经病入膏肓了。由于家庭困难,老师一直拖着没及时治疗。当时吕老师工资不高,家里还有三个小孩上学,四十几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哪里还顾得上自己?

在一个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十几个同学相约来见老师最后一面。天阴沉沉的,乌云压得很低很低,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沉重。正值深冬季节,干冷干冷的,西北风呼啸着刮在人脸上,生疼生疼的。
当我们走进病房时,所有的人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只见老师瘦小的身躯蜷缩在被子里,吊瓶,氧气瓶,检测仪在老师的床边缠绕着,吕老师如刀削一般的脸痛苦地抽搐着。老师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个星期前就不吃饭了,宝鸡那边让准备后事。我们伏在老师的床边,问他还认识我们吗?老师摇头了,我们握住老师的手,带着哭腔说我们的名字。这时,我看见老师眼角滚下大颗大颗的泪珠,此刻病房里哽咽声,低低的哭泣声,亲人的安慰声,使病房的空气凝固了一样,令人窒息。这哪里是半年前我们看到的老师,烛光里的老师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魁梧。如今他痩骨嶙峋,大眼睛分外显眼,已经奄奄一息。此情此景让我们心痛不已。

有同学轻轻拉了下我的衣角,示意我们该离开了。我深深地又看了一眼老师,我多么希望时间停下来,老师不要离开我们。
回校的路上,我们谁都不说话,风更大了,天似乎更冷了。这么好的一个人,病魔怎么就会缠到他?命运怎么会这样捉弄人?烛光里的老师去哪儿了?我的眼泪再一次流了出来……
第二天,噩耗传来了,我们敬爱的老师永远闭上了他那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远的离开自己钟爱的三尺讲坛,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事业,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和永远的遗憾。
烛光里的恩师,天堂里没有痛苦,您一路走好。愿我的恩师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的耳边不知什么时候又响起了毛阿敏的歌,那分明是在唱我的恩师,因为他永远活在烛光里。


作者简介:王秀敏,70后,陕西宝鸡千阳人,现在启文小学工作。平时喜欢写一些生活琐事。作品散见于梅花亭和千阳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