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
文/川石(李建国)
我母亲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能够参加工作。晚年每个月接到孩子们递给她的养老钱,时常会流露出惋惜与感叹,为自己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而觉得低人三分。其实她在我们心中不仅勤劳善良,而且是那样地坚毅而高大!
新中国成立时,她刚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华。据讲街道上成立了各种合作社,动员她放下家务去参加工作。但是,两个姐姐和我都还年幼,她不忍心将孩子放在家里遭罪,婉言谢绝了上门干部的动员,心怀遗憾地继续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之后弟妹们又先后出生,抚养七个子女的沉重负担,让她彻底断了外出工作的念想,把全部精力和关爱都无私留给了家庭。
从我懂事起,夜晚经常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埋头在缝纫机上忙碌,"咔嗒、咔嗒"的机声陪伴着我进入梦乡。除了全家人的穿着物品,她还接点邻里的活计,或者做点小物件,拿到街头摆摊售卖挣些零花钱。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吃喝穿戴,读书上学,花销也不断加大,父亲的微薄工资已难以维持全家日常开销。母亲便千方百计寻找各种机会,努力多赚点钱补贴家用。
那一年,我上小学五年级,我们居住的小镇黄河边新建了工地,并搭起一片帐篷。原来要在这里修建一座黄河大桥,这成了街谈巷议的大事。当时兰州在黄河上架桥是一件宏伟的工程,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施工,工地上驻扎了数百名工人。
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忽然见满院子好几道绳子上晾满衣物、被单。傍晚刚吃完饭,母亲便抱起洗好的衣物,让我扛上拆洗好的被子,向桥梁工地走去。原来母亲发現了商机,这天一大早,挨个帐篷询问收来大堆脏衣物,开始给工人们洗衣服拆被子挣钱。她十分细心,不仅将衣被洗得干干净净,而且发现有开线、破洞的地方,都全部认真给缝补好,熨烫平整。夕阳西下,背井离乡的工人们接过干净的衣被,个个喜笑颜开,齐声夸奖母亲心灵手巧、活干的好,三角、五角的零钱我收了一口袋。回家的路上,火红的晩霞映红了半边天,略显疲惫的母亲走在前面,她瘦削的背影此刻显得那么亲切、那么高大,深深地刻在了我少年的心底。
从此,每天晚上放学后,我都会跟着母亲给工人们送去洗好的衣被,取回要洗的东西。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直到桥梁建成通车,工人们挥手告别。
由于每天要洗的衣物很多,基本上用凉水,全靠一双手,到年底我发现母亲双手的指甲盖全翅成弓型,而且持续到晚年也没有完全康复,真叫人心痛不已。
母亲早已远离尘世。但是,夕阳下,她走在前边的消瘦背影,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每每望着火红的晚霞,她慈祥微笑的脸庞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在这个世界上,母爱如同一首无声的歌,终生萦绕心头,让我感恩、让我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