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外号”的语文老师
文/张梅
在我的求学生涯里有许多普通而又优秀的老师,他们在记忆的长河里沉淀,如河床的鹅卵石,经时间的漂冼,泛着如玉般的光泽……
而其中有三个语文老师是被我取了“外号”的,这当然只我一个人在暗里叫着。
小学语文老师“蝈蝈汪”
“蝈蝈汪”,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不过老师姓汪,是我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汪老师当时还是个年轻小伙,二十三岁左右,白白静静,人挺清秀。作文课就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可是我们一群熊孩子当时可勉强对付造句,对作文是一窍不通,懵懂如门外汉。汪老师就讲,作文,就是将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描绘出来,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共鸣。有一个调皮的男同学就问他“共鸣”是什么,他又手脚并用地讲解比划了一阵。
然而他的话如“鸭背上浇水”,我们依然冥顽不化。记得当时他讲课时,我正在课桌抽屉里忙于练习刚学会的编织活,那阵子我们女生间流行学毛线编织,二根小竹杆针把毛线交互缠绕,有“上针”、“下针”的针法。汪老师走过来说“在钻眼中子?!”“钻眼中子”是我们家乡话,数落人的。后来家访时他把这事告诉了我妈。我觉得他挺聒噪,被母亲骂后我就心里叫他“蝈蝈汪”。
汪老师看到我们在作文上仍很迟钝,他就叫我们每天写一篇日记。一次他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的老师》,自然,我们如挤牙膏般,费尽力气也让他不满意。后来他索性自己写了一篇作文,读给我们听,并叫我们照原文重抄写一遍。记得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到现在还没忘,就是作者半夜腹痛起床去厕所,经过老师窗前,看到窗口透着灯光,循着灯光看到老师伏案批改作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篇汪老师自己写的作文,我们都认为写得好,也深受感动,在一字一句的抄写后,竟然也慢慢会写了,作文课时就没那么恐怖了。
事后回忆,脑中总有鸟儿哺雏画面一晃而过。

中学语文老师“沈乙己”
“沈乙己”,自然也不是老师的真名,老师姓沈,高高大大,颧骨突出,眼窝深陷,因眼睛大,并不觉目光深遂。他的最具标帜的特征是,一年四季戴个绿色军帽,时间长了帽檐上会有油状的黑渍,衣服虽旧,却是干净得很。每当这时我就会猜他有几个军帽,是不是军人出身,但一直是不敢问的。
他平时说话做事总是慢条斯里,声音也不大,唤学生的名字时去姓,名字后加个“得”,这样叫起来和蔼而亲切,印象中只有我舅舅才这样叫我们。也从未看到沈老师对任何人发过脾气。
他声音虽小,讲课却自有一股吸引力,调皮的同学也不会交头接耳。印象最深的是他讲《孔乙己》。当他念到:有几回,邻舍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那些孩子好像不是在要孔乙己的茴香豆,而是讨要沈老师的宝贝,他像孔乙己那般伸开五指罩住讲台上一个茶杯,神情透着慌张,嘴里絮叨着:“多乎哉?不多也。”我们窃笑着,我看到他大而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就突发奇想,如沈老师穿上长衫扮演孔乙己,一定是不二人选。
他说,作文是对生活的还原和什华。还原就要传神。于是作文时我努力去还原传神生活,作文每每被他当范文在课堂上读着,可他当面从没表扬过我一句。
后来,我知道他是我外婆村的那个“沈家”人,住所与我外婆的房屋隔得不远。我曾偷偷地去他门前张望过,他有许多个小孩,一个大家庭基本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着。有一次暑假我去外婆家玩,远远看到他荷锄从田间归来,放下锄器就开始清扫院子,和普通村民没有二样。

中学语文老师“冯教训”
冯老师教过初、高中语文课。冯老师个子不高,黑里透红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当时虽不是公职教师,但教学水平是一流的。所以一直被学校任用,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转正了。教我们时冯老师也就三四十岁左右,走路很快,但总低着头。一次据说走着想着事情迎面撞到一棵树上。那时我总想,冯老师走路为什么总习惯低着头。
他上课时却是另一番景况,在讲台上慢慢踱着步,昂扬着头,声若洪钟。冯老师爱好写作,但投出去的稿件大多如泥牛入海,他偶尔会对我们学生透露一些信息,那时我隐约可以感受到文字写作者的苦闷和孤独。
作文课时他常说,作文不要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要将对生活的想像与思考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让读者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当时作文课主要是命题作文,我因家里的黄狗走失了,有些伤心,写了一篇《大黄凯路》的作文给他看。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记得影片《奴里》里有一条忠实的灵犬,名叫“凯路”,正好和家里的大黄很像,意犹未尽后,就呼大黄为“凯路”。后来“凯路”不知怎么失踪了,我伤心了很久,写了一篇作文给老师看。当时的作文课主要是命题作文,我不指望冯老师去看,不想冯老师很快看完了,他肯定了地“嗯”了一声,说有点小资情调。随后又感叹了一句:“在写作上,我们起步都晚了!”我不知道他的这句话是针对谁说的,当时有些失落,作为老师为什么不多鼓励一下学生,及至自己真正走上文字写作这条路,才知其中酸涩。
有一节课上,冯老师明显心情不好。那天上课,坐在我后排的一个女同学偷扯我的衣服找借学习用品,我应了她一下,这些被冯老师发现,他生气地当众点了名,并说,女生,长得好看不行,还要有用!我当时羞得无地自容,心想,作为老师你也骂得大绝了!
课后,我拿个小镜子,左照右照,我好看吗?我也不觉得自己好看。于是,狠狠丟下一句话,又不好看,那就去有用吧。
自此,“冯教训”被我暗里叫了好一阵。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介:
张梅,笔名梅洁。医生,系江西南昌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过媒体工作多年,大量作品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大量作品被收辑在有影响的合集。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