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水滴

① 初见里峪
位于南太行余脉的卫辉市狮豹头乡里峪村,北与淇县黄洞乡纣王店村相邻。据汲县县志记载,清初李玉在此建村,名李玉村,后演变为里峪。村里至今保留一条通往淇县的官道,整齐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镌刻着历史的印痕;曲径通幽的小巷是静度时光的美妙去处;静谧的山谷里,鸟儿在激情欢歌;青石黑瓦的房屋墙体上,拴马桩和路边的石碾保持完好;老街道旁边一座清朝时期刘姓人家开设的两层茶楼依然有茶香的味道,至今还保留有民国二年的“诗书门第”“累洽重熙”“苔痕上阶绿”和“九世同居”的门额牌匾,诉说着里峪村曾经的底蕴文化。
曾经的繁华好似依然在目。通往淇县的官道早已废弃。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村里以留守老人居多,农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依靠种植谷子、红薯为主,且农作物结构单一,无其他致富增收渠道,里峪村成为了省级深度贫困村。
曾经的里峪村北有段路一直和邻县不接轨。人家路宽敞亮,是旅游大道,咱是又窄,又坑凹不平。走起路来,人人摁脚趾头,骑车坐车光点头,不时车辆断轴头,群众气得昏了头;
曾经的里峪村党支部、村委会大院 ,杂草丛生,无从下脚,房屋破损,外面下雨,里面下雨,外边下雪,里面下雪,外边有风,里面也风;
曾经这里群众长期思想禁锢保守,一个红薯品种,能翻来覆去种上几十年。产量下降,难看品相;
曾经这里的夜晚,出门伸手不见五指,走路担心头碰墙,掉岸下,体肤受伤,心儿哇凉;
曾经这里吃水,靠到河边挑,河滩找,祖祖辈辈心烦恼;
曾经这里家家户户,出门踩泥泞,裤腿咋干净?
曾经这里的群众就医看病最犯难,头疼发热没法办,测个温度找医院;
曾经这里的发展,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思路,没有真正的躬身资源挖潜,守着元宝找金饭碗……

②里峪变迁
有许多的这样那样的曾经,让驻村不在轻松。 如今的里峪村是:
入村道路宽又平,夜晚大街路灯明;
更新品种新改良,一年收益增三成;
村委大院国旗红,党群关系一股绳;
党员干部新阵地,哪有碉堡往哪攻;
家家户户通新路,老老少少说欢迎。
一条大道连天外,相邻村庄路贯通;
旮里旯老挖条沟,自来水管压家中;
建设一座卫生室,不出村庄能看病;
资源丰盈是宝贝,旅游开发思路明;
古村古宅古庭院,申报获批已命名 ;
大红灯笼高高挂,群众感谢党英明;
扶贫路上手牵手,脱贫攻坚已打赢!
好像是顺口溜,俏皮话,其实是笔者对卫辉卫健委驻里峪村工作队在第一书记岳青海的带领下与村委干部精诚团结,紧密合作,实干兴业,取得实战效果的的真实写照。走近他,你会有更深的认识。

③决战里峪
岳青海和里峪的缘分是对口扶贫帮扶。他担任了驻村第一书记,于是关于曾经的故事又在继续谱写———
2018年7月,受市卫健委党组委派,到狮豹头乡里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里峪村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里峪村委会背靠大山,前面有条小溪,环境优美,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从参加工作以来,岳青海一直在市直机关工作,虽然老家是农村的,但是岳书记对驻村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脱贫攻坚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
入村时,当时面临新乡、省和国家三级考核,工作任务量很大。档卡信息需要完善、帮扶措施需要制定、宣讲政策需要入户、采集收入信息需要亲为、帮扶措施需要填写等大量工作。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感觉领导让干啥只要完成好就可以了。面对具体扶贫工作,他感觉能力明显不行,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因为好多政策都没有听说过,一些新名词不断出现:“到户增收”“金融带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公益岗位”,甚至连“两不愁、三保障”都不知道,现在回头想想他说他还有些可笑呢。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不懂,他就学。
记得驻村的第二周,原卫辉市委书记梁常运到里峪村调研扶贫工作,梁书记在了解村内大致工作后,直接对他进行模拟访谈,当时他有点紧张,大方面政策勉强能够回答上来,细节问题还是不行,梁书记对于他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但对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来村时间不长,但是要尽快熟悉掌握村内的各种细节,对政策不但要学会而且还要会用。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早上5点,他就准时起床到里峪和范坡村交界处学习上级的文件和政策,通过认真学习,才知道驻村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驻村工作队肩负着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的工作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和方向后,他和驻村工作队员积极走访贫困户,了解民情民意,结合村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
精准帮扶、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里峪的村民以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无集体经济收入和产业。里峪村2018年要实现贫困村脱贫。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完成,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经过帮扶单位卫健委的大力支持,村里修建了党员活动室,有了自己的党员活动阵地;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盏;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于2018年分别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硬化)拓宽入村公路并与淇县黄洞乡公路对接,完成水泥硬化户户通工程;为全村103户安装自来水,解决农户饮水问题,记得试水那天全村的群众像过节一样高兴,他们再也不用挑水了;电网改造项目改建配电台区1个,10千伏线路0.14千米,电网改造成功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为贫困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群众在家就能免费收看100多个电视频道;修建文化广场1700平米,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案2个、12件健身器材、4盏太阳能灯;先后实施特色种植奖补、生态扶贫、金融带贫和光伏带贫等项目。一件件实事儿的落地,里峪村按时间节点圆满完成贫困村退出目标。同时保证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的稳定;农产品加工车间开始加工销售小米,解决贫困户销售难的问题,带动了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修建村卫生室,派驻医生驻村健康帮扶。2020年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
该村也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两颗星党支部,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旅游特色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里峪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家留守的多是老年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缺乏劳动力的局面。享受到的产业扶贫政策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光伏带贫25户、企业带贫35户、国储林带贫35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29户。但是光有这些扶贫产业还不够,里峪村必须发展符合自实际的自主产业。岳青海和村党支部书记郭新海多次讨论协商后,决定利用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在卫健委党组的帮助下,里峪村先后挂牌成立了“卫辉市书法家、民间艺术家、摄影家”等7家协会写生基地。2018年冬季,在红旗区人武部的帮助下,投资10万元利用农闲时间修缮了上百年的青石古街道,达到了修旧如旧的目标。同时还修建了水源防护项目,扩大了水源面积,一池清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镶嵌在里峪村的正中间,在太行山区格外显眼。水源防护不但保护了水源,还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外来的游客到此纷纷驻足照相留念。贫困户魏长根和妻子携手开办了里峪村第一家农家乐“桂兰饭店”,外地到此拍电影的、拍电视的、拍抖音的都是他们家的常客。
那些年,作为贫困户的魏长根夫妇,长年在外务工,靠着种地勉强度日,随着里峪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游客日渐增多,夫妻俩开办了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随着里峪村对外宣传力度的增加,引来了不少的外地游客和团队,河南建业集团君临会组织人员专门到村体验旧时茶馆、诗乐歌赋、民间匠人表演,他们临走时到贫困户张合堂家的果园购买了200多斤新鲜李子。张合堂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他脸上露出的笑容,能看出他对这样的活动是相当满意的。

④建强支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支部就是火车头。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党支部的工作能力,为村里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既是工作目标又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任务。为此,他创新学习方法,在每月集中为党员上党课时,除了理论学习外,他将更多地时间用于讨论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培育村风文明、提升村容户容面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话题。2019年帮助里峪村成立了五个专业合作社。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组织里峪村党员迅疾成立“里峪村党员志愿服务队”,让党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2018年岳青海荣获“卫辉市优秀驻村工作队员”和“新乡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里峪村在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中取得了“基层党建星”和“脱贫攻坚星”两颗星的荣誉。同时,该村还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2021年里峪村被定为“卫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⑤无怨无悔
打铁需要自身硬。驻村以来,他严格遵守市乡驻村办的考勤制度,每周一到周五,坚持五天四夜的工作制度。村里的工作环境远不如在机关的办公条件。刚入村时,夏季没法洗澡,厕所还是旱厕,冬季的水管早早结冰,客观生活条件真的很困难。在工作忙的时候,档卡整理、信息采集、走访入户、政策落实,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要落实到位,周六周日也不能保证休息。他带领的工作队住在村委会院内,东侧就是高高耸立的将军岭,每到冬季,院内到了下午一点半才能看到太阳,但是岳青海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从没有怨言。作为卫辉市和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岳青海说:“我们参与的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值得自豪和骄傲!”1000个扶贫驻村工作的日子,他不会忘记,里峪村人不会忘记,卫辉扶贫历史的章节里,应该有一个叫岳青海的来自卫健委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