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擂鼓墩访古
文/邱光剑
朋友,您见过曾侯乙编钟吗?她是中国“国宝”,世界奇迹,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擂鼓墩与编钟联在了一起,从而举世瞩目,吸引了前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金秋的一天,我慕名登上擂鼓墩,寻访这里的古文化,令人惊奇不已。
从随州城区往西,汽车越过㵐水大桥,不到10分钟便爬上一条平缓的山岗,这就是令人神往的擂鼓墩。它坐落长江支流㵐水与涢水交合地带,自北而上,逶迤南去,山虽不高不险,但拔地横卧,藏龙伏虎,恰如随州城西的一道屏障。
这里曾是一个浸透战争呐喊的地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随两国曾在这里陈兵争锋。兵多将广的楚国曾6次攻打随国,一直未能拿下随城。为鼓舞士气,加强攻势,楚庄王派人在随州城西的这条山岗上筑起十丈高台,亲自擂鼓督阵,擂鼓墩因此得名,一直留传了下来。举世闻名的曾候乙墓,就座落在当年擂鼓墩高台的下面。

1978年春夏时节,一支驻随部队在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发现重要墓葬迹象,于是,向有关部门报告后,官兵们全力以赴地投入现场守卫,协助发掘文物,震惊世界的曾候乙编钟訇然出土面世。她是战国初期用青铜合金铸造的大型敲击乐器,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深埋地下2400多年,一朝重返人间竟然不锈不斑,铿铿锵锵,坦坦荡荡。那大小不同的钟体共65件,分3层8组,有序地悬挂在龙缠凤绕的钟架上。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完整,音列是现今通用的C大调。演奏音域宽广,音色清亮,旋宫转调,多种古今中外名曲如高山流水,倾泻而出,乃千古绝唱。工作人员介绍说,曾侯乙编钟演奏的音乐《东方红》,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现场首次进行录音、录像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如今伴随中国卫星响彻太空!
沿蜿蜒起伏的山丘往北行走,我来到一号墓遗址。墓主人是一个名叫乙的曾国诸侯,他死于战国早期。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同国异名、一国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认定曾侯乙便是随国晚期的一个君主。
走进曾侯乙墓遗址,这里盖起了宽大的框架式保护性房舍。首先映入眼帘是巨大的墓坑及其椁室,椁室近似“品”字形。据介绍,“品”字上部是墓主人的兵器室,下半部分从右到左依次是墓主人的卧室,放置编钟和其它乐器的音乐厅及21名年轻陪葬女子的墓室。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里沉睡了2400多年后重返人间的。如今,墓室内的上万件文物虽已取出运走,分别由省、市文物部门保管,陈列展出,但墓遗址保持了原有形态,与山下博物馆构成供人参观的古文化区。

曾侯乙墓是用珍贵的楠木作墓壁,一共用了170根,折合木材350立方米。为不让这些墓壁的楠木过早地风化腐败,文物部门釆用了防腐办法,定期蓄水更换。一眼望去, 那一片水乡泽国的曾侯乙墓坑四周,分别陈列着曾侯乙内外棺的复制品和部分陪葬原物。两侧排列的漆画,栩栩如生。为其守卫灵魂的怪兽手执长戈,佩剑铜人威武雄壮。一尊鹿角立鹤,集飞鹤走兽为一身,造型优美奇特,无意中展示了当年的随国工艺与美术的昌荣。
走进擂鼓墩东麓的博物馆陈列室,以擂鼓墩出土文物为主体的石器、青铜器、瓷器、铁器顺时序排列,达上万件之多。仅乐器就达124件。那笙、排箫、竹笛、瑟、琴、鼓、编钟、编磬、管乐、弦乐、敲击乐器种种俱全,令人眼花缭乱,堪称我国考古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那排箫、建鼓、十弦琴、五弦琴等,令人目不暇接,是我国考古中首次发现。单独陈列的擂鼓墩2号墓编钟,引人注目,一套36件,曾赴香港展出演奏。被香港舆论称为“精神世界的圣山”!难怪称擂鼓墩为“地下音乐厅”、“地下博物馆”,确实名不虚传。
视野所及的擂鼓墩上,满目都是高楼耸立,居民房舍。但考古工作者己用他们特有的“千里眼”洞穿地表:就在擂鼓墩一带,已被探明的战国早期古墓108座。已发掘的仅仅32座,76座待发掘的古墓里,还有没有更引人注目的文物呢?擂鼓墩地下的文物真是太丰富了。

擂鼓墩啊,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冶炼、铸造、音乐、美术,你涵而盖之,你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象征,仿佛又是祖国南方的一部古代文明史!
今日湖北随州人,对举世闻名的编钟出土于擂鼓墩十分引以自荣,誉随州为“编钟故里”、“古乐之乡”,不时响起激越清亮的编钟之声;命名了擂鼓墩学校、擂鼓墩大道、擂鼓墩社区。还有编钟大道、编钟学校、《编钟》杂志;推出了歌舞剧《编钟乐舞》、花鼓戏《楚庄王》等舞台艺术..…子孙们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也给老祖先的古文化遗产,增添了神韵,增添了更加夺目的光彩。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邱光剑,网名 亮剑,湖北随州市人,热爱新闻和文学。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巜中国国防报》巜农民日报》、《领导工作研究》、《党政干部论坛》、巜湖北日报》、《随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其中巜从丁沟泵站建成看农民兴修水利心态》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随州农民千里雇鸭进鱼塘》获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