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带妈妈到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散步,妈妈指着河南艺术中心美术馆和音乐厅的建筑说那是几个大麦桔垛,我们一行人都笑了,仔细一看,真的挺像老家的麦秸垛的!
过了小满会,老家的小麦该打镰了!
说起农活,我们这一代人都不陌生。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都是当天书听的!杈耙扫帚扬场锨、犁磨绳索割麦镰等,陌生到足以让小青年们两眼迷茫了!给在城市生长的他们说老家的麦桔垛,他们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去百度上查搜,因为他们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更别说见过具体的模样了!

当年收麦子,全部靠人力用镰把那满地金灿灿的麦子一把一把割下后放成“蒲”,一块块地割完,再把已经晒干的麦子打成捆,背或挑到场子碾打。普及架子车后,人们才把成捆的麦子装车刹紧后套牛车拉运到打麦场,用专用的大石滚子辘轴套牲口碾场实现脱粒的目的。麦秸和麦子分离后,扬净晒干,后收仓储存,麦秸要搭成垛堆积保存,作为农家牲口越冬的食物。麦秸垛在当年的农村打麦场上是随处可见的风景。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农村,我们从麦秸垛大小多少可以判断出一个村子的小麦的收成,从其形状可以判断出农活的认真和精细程度,甚至可以判断出这个村子的村风民俗。

经历过大集体年代的人们都知道,由于粮食集中管理,家家户户分口粮的条件很多,几乎所有人的口粮都不够吃,一到三四月份青黄不接,大多数人除了挖野菜补充食物的不足之外,并无其他好办法让大家吃饱肚子。村里的老年人在冬季挖麦秸垛铡草的过程中,可以在麦秸中收集到一些麦子,然后几个人均分后带回自己家里,积攒起来后磨成面蒸成馍,一家人的生活就充满了欢乐!后来,大家都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一听说铡草,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加入其中,但毕竟人数有限,竞争激烈!

我们家人口大,粮食常年不够吃。这样的分红我只参与过一次,干了一晌午活,大概分了二、三斤麦子。铡草分的麦子拿回家后,妈妈高兴的全部倒进了门后的坛子里,反复念叨并表扬我了好几句!说我也可以挣粮食了!这下可好了!以后铡草还要想法再去!后来,我因上学再也没有再参加过铡草,也没有再因铡草亲自分到过麦子。妈妈告诉我说,哥哥姐姐们又争取到过几次机会,因为,我见到铡草麦已经快要装满门后的坛子了!
在大集体的时候,村里经常搭大垛,连环垛,连索垛,长条垛。后来,包产到户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地了,粮食也多了!每户都有余粮,每户都有了自己的麦秸垛。
家家户户搭建的麦秸垛以蘑菇垛为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我咋做。 我可是亲自参与过搭建自家蘑菇垛的全部过程的。
刚开始的时候,按照父亲的要求,要先用麦秸在地上摊两米为半径约一米多厚的圆形垛底。然后,父亲让我拿一张木杈站到圆心处,大家把麦秸挑过来扔到我的脚下后,我要用木杈把它向四周均匀摊开并不断把各个位置的麦秸用脚踩实。这样,垛就会在我的脚下越踩越高。待到场里自家的麦秸用完之后,父亲和哥哥们就让我站到中心处用木杈作半径在垛上划圆,他们用钯子把圆周之外的虚麦桔全部扒掉,再翻到我的脚下,直到呈现脚下高脚四周低之状时,父亲才让我用木杈把垛顶各个部位抹平。然后,把几把木杈反扣由高到低依次插在垛顶、垛身上。我用脚踩着木杈的分杈处把它当做梯子缓缓而下,最后,由父亲将我抱下放在地上。跑到稍远一点的距离转身看,一个蘑菇状的麦秸垛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防雨雪水的渗入,我们常常会用参入长麦桔的泥巴把整个垛顶封起来,再在湿泥上撒上麦壳,这样,麦秸垛在看起来非常美观的同时,还可以确保一垛的秸草在几经雨雪后也不会变质。
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农家铡草喂牛之后在麦秸垛上留下的坑窑曾经是多少路人或乞丐过夜御寒的港湾。白天的时候,小孩子也常常在麦秸垛里因铡草留下的凹坑出嗮太阳取暖,大人们在聚在此处做针线活,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