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赛二等奖、知青文学长篇小说奖赛一等奖。
按收稿排序:子瞳 木子(香港) 关敏仪(香港) 戴约瑟 孤狼 俞贤同 新 沙瑞宁

不是每一刻都要掷地有声
子瞳
未曾谋面的世界
有太多的期盼在招手
脚步未启程之前
我喜欢跟星宇问答案
和大多数的晨鸟不同
晨风中我从不歌唱
际遇了未知的美妙时
微笑的回应就足够
语言是残酷的东西
年轻人并不懂掌控它
有时候沉默是金
那份重让世人另眼相看
…
【今音点评】
诗歌的深度,有时候和读者的数量,是呈反比的。这作为一个假象存在,有时候也会起误导。这时候需要用自信和定力,去和它作匹配,以相互适应与共存。像这样的有度所为,首先作为一种意识,自己拥有。通常把它叫做清新或睿智。现在诗坛缺乏的就是这种自觉。这首诗歌里的“晨鸟”表现的是气度,包含尊重,允许和欣赏。类比有些写鸟,没有自高自大。这就是品质。

香如故(散文诗)
文/木子(香港)
匣子是空的,各种来来去去,始终留不住。
这天大雨,空气潮湿到墙壁都在抽泣,水顺着匣子上的花纹滴了下来。
“人原本孤寂,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修行者。”匣子想着,顺手点了枝檀香,温雅留下的香味让匣子觉得似曾相识,似乎是循环万劫中的故人归来。
春雨滴嗒,香味慢慢地在匣子里弥漫。一瞬间,匣子里长满叶子,长成了一棵果树,有着树上熟的果子。
匣子抬起头,看到时光划过眉梢,月亮爬上枝头,看到那个满室生香的屋子里和自己朝夕相对的人。
风来了,百转千回,遇见的都是故人。
【今音点评】
从趣味角度出发去看《香如故》一文,是识缘。看人物在天地变色中坚守。这也是文章的主题之一。所采取的拟人化手法于天地变色中,比如第二段的“这天大雨”,第四段的“春雨滴嗒”,还有最后一段的“风来了”等。比如六个自然段是六个步骤,分别从物体特写、环境布置、人物举止、环境渲染、人物特写与移镜等入手予以配置。同时也具有一篇小小说的容量,是指可以发挥的空间还存在。这就要从适应与再创作的角度去认识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紫荆花开
关敏仪(香港)
紫荆花开
二十三年前游子归来
百载离家别路长
一朝回归绽放光彩
沧桑屈辱一日雪
城头依旧旌旗改
七月阳光播撒在香江
祖国一直与我们同在
紫荆花开
二十三年来灿烂精彩
见证风云新时代
港独小丑休为歹
风雨后依然鲜艳夺目
不离不弃不分开
同根同源守望相助
与祖国人民携手筑梦未来
【今音点评】
关敏仪的《紫荆花开》用两段形式记录了“二十三年”来的情况,诗歌的长处是,明方向、辨是非。这六个字涵盖在两个自然段里,以示“花开”。有人讲,现代诗写起来容易,其实不然,就像这首诗歌的结构,当进行同题创作的时候,其他人的思路肯定与其不同,原因是情感纽带的区别。这首诗歌人物的情感纽带,它思索于段落的并列之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各第一行“紫荆花开”;彰显在历史途中是指诗歌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各第二行,“二十三年”的前后变化。这段距离屈指可数和记忆犹新,在诗歌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历史感认识。比如,认识“沧桑屈辱一日雪”(详见第一段第五行);认识“风雨后”(详见第二段第五行)等。

2020年,必须为自己斟一杯祝愿
文/戴约瑟
一
2020,必须为自己斟一杯祝愿
无论余生,误撞什么鸿运
无论世界,又突发什么大戏
我都会开眼,好好活着
活得更加明白,活得更加真实
二
冰冷的炉灰曾发誓:相信未来
喂马劈柴者曾断言:春暖花开
如今,真该拷问我的歌:还能否
追随新文化巨人,肩扛光明的闸门
直面众生、直面自己的灵魂
三
不再轻信,别人的今天是我明天
别再奢望,我的今天是他人明天
但愿我的良知,宁可孤独寂寞
也务必谢绝传销:诸如膨胀妄想的
兴奋剂,以及麻醉心灵的鸡汤
四
安于作山路上不起眼的石阶吧
免得飘飘然,如掌声虚构的彩虹
切忌醉卧半坡,孤芳自赏
以至从生一览众山小的幻觉
却偏偏健忘:座座不朽耸立天际
【今音点评】
四段二十行,强调和突出的就是一种创作个性与生命之间的结合方式。就个指而言,将经验充实其中的做法,也可看作是运作的一种势头,特征在于破迷,在诗歌中用“别”字作显示。诗歌也讲内力,是指对古代智慧的运用。在诗歌中,是被置于第四段。在诗歌铺展过程中的四段化力,其中有个前提是坚持。因为坚持,才会有这样的四段诗歌结构,也因为坚持,甚至要比一般人更“会开眼”(详见第一段第四行)这首诗歌人物的能力在于辨析。四段分四个途径在作辨析,其过程或长扬或豪放,中途不作停留,声声有力,直追“座座不朽。”
前车之辙,后辙之印。假如一段历史和某个人物,能够“安于作山路上”的从容,这时候的不凡与胆识,势必让世人尊敬。

读《子夜歌》
_孤狼_
初秋的深夜读《子夜歌》
窗外的天空星河斑斓
静默的心中却别有凉意
一时黯然无语
内心的空寂
像带着忧伤名字的女子一样难受
一声感叹穿越了绵长的时光
子夜,一个晋朝的女子
我多么希望你真实的存在过
【今音点评】
这首《子夜歌》的气场,是在第一段第三行的“静默的心中”。选的理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关系在内,比如天时为“初秋”、地利于“晋朝”,而人和是指“我”和“你”。问题是这三者烘托起来的场景,却反映了一个不愉快或者是不尽兴的片段,诗歌在这个细节上也给三者统一必须出彩的说法或理由,提出了质疑。这时候,诗歌以浓缩历史、人物、事件的手法,力图还原当时情景的愿望油然而生和曾经的相识与相似,着重在氛围上,以气来贯穿深邃(详见第三段第一行)比如人物有一脸的落寞,五味杂陈,于是也就感觉到了有一张红尘的网,让诗歌人物不大好对付就是了。同时还会感觉得到,人物有沉思时候的凝重,显得不够飘逸。另外,这首诗还说明了一个因果循环与定数之间的关系。比如,只要动念,便有结局,如“静默”是念,结局却是在“晋朝”。
我写的诗
文/俞贤同
我写的诗
感动不了山川河流
也感动不了云彩与燕雀
更感动不了急躁难耐的夏蝉
这都不要紧
我只要能感动你
在我的心里
你的感动最重要
一生的不离不弃
自从认识你
我们相依为命
我们无论夜色茫茫
我们无论艳阳高照
我们的双手总是紧握在一起
每走过的路途
虽然披荆斩棘
弯道沟壑相连
我们没有丝毫的心灰意冷
我们坚定地跟着太阳走
翻山越岭无视大雪纷飞
每天都认真洗刷着锅碗瓢盆
我们来到生活的山顶
晚霞已挂在枝头
天边也照样的精彩
携手相伴流连忘返
在亭台楼阁树影婆娑中
我们牵着美丽的纸鸢
慢慢地一起飞翔
感受黄昏的生活
回想流逝的美好时光
在你我的心中互相荡漾
【今音点评】
《我写的诗》其中有一个定位值得推崇。为“相依为命”而写,为“携手相伴”而写。除之以外,没有其它奢求。这相对于现实中的诗坛,是反向操作。因为当今诗坛,为名为利写的多,何况写诗并不获利,或者说获利者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这首诗解决了一个为什么而写的困惑,如果从哲学的层面上去认识,就是物质和精神,究竟哪个为重要。从诗歌一段三十一行来看,陶冶心境便是这首诗歌的特征。从诗歌题目的“我”来认识,也就发现诗歌的定力在于“感动”的对象清晰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稻 草 人
文/新
那一丘谷种爆出嫩芽
麻雀们垂涎
美味唾手可得
可恨,稻草人不给机会
每一粒谷种
被许了一个愿
稻草人手摇小红旗,坚守
秧苗茁壮
稻草人最后为主人奉献
一道光,一份热
稻草灰又在秧苗根部
默默助力
【今音点评】
《稻草人》三段十二行。体现出无私、无畏和奉献。这种精神与人格,现实有。但是作为精神提倡,这首诗歌能够立在这个层面上发声,它首先就具有了针对性。这是诗歌的眼光敏锐的地方,也是作者的眼光。由眼光的感觉构成这首诗歌与众不同的品质。因为是《稻草人》,所以三段诗在结构安排上,分别以“麻雀”与“稻草人”的对立、以坚守诺言的少有、以无畏的气概等,能够使得诗歌底气充足了。

午夜长廊
文/沙瑞宁
风起
旋转在午夜长廊
梦里近
醒时远
一念执着
再念似水流年
用心尺丈量
灵魂感念的距离
不深不浅
斑驳了平仄光阴
微风入指尖
凝结心绪寄予残阳
装订漫延成诗笺
前路、远方
脚步重叠迷茫
千层云雾
风月无边!
【今音点评】
《午夜长廊》是诗歌人物的思绪形象化的体现,它和佛教里面的夜静思有相似之处。三段十七行,以段落旋律来体现出有古诗韵的潜在影响。这首诗歌和其它诗歌相似之处就是切入语“风起。”问题是在这么多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识别出它的新意。因为有很多相同题材的诗歌就是没有评论,所以新意还依然留在那首诗歌里甚至被众多人不识。识诗歌和识未来有相同之处,尤其是在被混淆的情况下更要做到识出好的东西来,主要是靠评者的立场来完成,其实评诗歌是在品作品之后,这个品,就目前情况而言,都是以熟悉和了解的作者的作品为前提。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小说奖赛二等奖、知青文学长篇小说奖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