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自动播放歌曲,可调小音量)
默读父亲
刘克勤
并非所有优秀的文章都如精美的诗歌和隽永的散文宜于激情朗诵。这道理就像我的父亲,够不上著书立传,却足以让我用一生去默读。
父亲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一辈子生活在乡下。他以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格铺就了平平淡淡、与世无争的一生,生命里没有半点风光和传奇。正因为如此,诉说他也便无异于诉说平凡。这是一种道不尽的绵长和琐碎,如同说不尽的春天,却可以细数春天里的微风、白云或者草地。

作者与弟弟探家时与家人合影,前中为父亲
记忆深处,父亲是一位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的人。他只上过三年私塾,但恋书好学,平时里一有空闲便埋头于书山报海中,不是读就是记笔记。平日里出门赶集,看到人家门上贴有一副对联或墙壁上写有一纸公告什么的,他都驻足默念一会,并将好的词句记在心里,回家后立即写在笔记本上。
记得那年到部队看我时,他看到营区训练场四周耸立着诸如“今日操场多流汗,明天战场少流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以及“将总文武、兵兼刚柔”之类的巨幅标语牌时,连声称赞:“写得好、写得好,鼓舞士气,令人振奋!”
除了读书外,父亲有空还喜欢练习毛笔字,专门对照字帖临摹,天长日久,一手似楷非楷的字体倒也写得像模像样。按他的话说“可以贴上墙”了。凭着这种处处留心学习、勤于积累的治学精神,加上他超常的记忆力,父亲的学识在乡村百姓中算是个“土秀才”。因而,村里人家每逢红白喜事,常请他舞文弄墨,书一首对联,作一篇祭文,讲一段贺词,他沉思片刻,一挥而就,出口成章,常常能博得乡亲们啧啧称赞。
正因为父亲闲时常忙于读书习文或乐为乡亲做善事,很少抽出时间陪我们兄妹玩耍和聊天。有时候能和父亲说句话就是我们子女最奢侈的享受。就这样,我们在沉默无言的父爱中长大成人。

(父母来队时与作者全家照)
在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当生产队会计那十几年,队里的报刊常送到我家,我们也成了这些报刊的受益者。读书看报,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与伙伴们聊天时“引经据典”,能让发小们惊讶半天。为之,我作文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更加清晰了,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记得那是一个落雨的黄昏,我手捧一张大报在读。突然被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优美的文笔,近乎对话式的低沉舒缓的基调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我为作者那颗少有的爱心而感动。最后一看作者的姓名,这不就是父亲吗?我欢喜如雀般地奔到父亲跟前。父亲从宽大的书桌上仰起头来,眼镜后面的眸子闪出一束平和柔静的光,没有半分的惊喜,就像那次他听说我拿了全年级作文比赛第一名时的反应一样。
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时地在报刊上见到父亲的文章,那些或低吟或浅唱的文字都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但是我读到的一切,总是和眼前的父亲不能等同起来。就这样带着或浓或淡的遗憾和迷惑,我走进了军营的大门。紧张忙碌的军旅生活让我愉快和充实,但在闲暇时间我总是常常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的那些让人或激动或感伤的文章,想起父亲的无言和对我们少得可怜的教诲......

(父亲参观湖南邵阳市博物馆)
那个风筝满天的三月,我从部队回家探亲了。进得家门,父亲正在打扫庭院,他无言地接过我的行囊,又和母亲到厨房里忙活开了,而这却是我记忆里从来没有过的景致。总记得父亲一有空闲就在书桌旁读呀写的,堂屋里是孩子们的天地。那天走亲访友归来,闲着无聊,我走进了父亲的睡房,逝去的日子迎面扑来,我仿佛仍是从前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书桌旁边读书的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而父亲就坐在那个书桌前读他的书,对我不管不问——即便我翻乱了他的资料。可是这些已如过眼烟云,父亲满头的乌发如今已是银丝缕缕,而我也已长大成人了。无意之中,我拿起了一本红皮日记,打开来看,我的心律和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一时间我有些不知所措。这是父亲的记事簿,里面记满了我们兄妹从小到大每一个成长的细节,甚至连我们兄妹拌嘴的小事都收入其中。看着看着我泪盈眼眶......

(父亲病重住院期间浏览医院墙报)
然而,最令人揪心的还是父亲被确诊患有肠癌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尽管千方百计哄骗他患的是肠梗阻,哄骗他将输液化疗说成是打氨基酸,哄骗他将化疗反应说成是年纪大了身体肌能一时受不了......但直到有一天,父亲将我们兄妹叫到病榻前,若无其事地笑着说:“你们别费心思了,我的病情自己最清楚,快去办理出院手续吧,明天回家。”兄妹们相对无言,父亲又淡然一笑:“生死由命,毛主席是开国皇帝,活了八十三岁。我都八十五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看到你们姊妹都成家立业、各有建树,我更没有任何遗憾,死亦瞑目了!”接下来,父亲还说,他走后要安葬于奶奶的坟墓旁,母亲百年后安葬于爷爷的坟墓旁,生前尽孝不够,身后永久陪伴。父亲交代这一切时,神态安祥,语气舒缓,一如他行文那般坦然、从容和淡定。也只有胸有锦绣文章、灵魂超脱高洁的人,面对生离死别才表现得如此胸襟豁达,超然物外。

(父亲生前最珍视这架老石磨)
我们不是常常对父亲的无言而耿耿于怀吗?不是常常因父亲对我们教育少而心生抱怨吗?后来的日子里,每每读到父亲的记事簿,回忆起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父亲是用他无声的行动向我们诠释着他的爱呀!正是父亲的无言感召和他的无声行动对我们的耳濡目染,才使我们那么地热爱生活、用功读书。而这又是一笔多么巨大的人生财富呀!这种财富足够我们享用一生。我确信,父亲一生积攒的那种无言的力量渗透于我们成长的细节、生命的全程。那永远是一尊不倒的丰碑,更是我默读一生的精神。

(2019年我们陪父亲度过他最后一个春节)
(照片由作者提供)
崔京浩-父亲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出生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友情链接-《搏命梅山女》(肖殿群)
搏命梅山女 -点击左边文字打开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