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
——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三十六)《西游记》第四回“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预言李春芳去世之后在茅山上宫右建“李春芳祠”
《乾隆句容县志》卷四有:“李文定公祠有二。一在崇明寺大殿右,一在茅山上宫右。”
茅山上宫右建“李春芳祠”,《西游记》中就有李春芳明确的预言和暗示。
《西游记》第四回载:悟空大喜,恳留饮宴不肯,遂与金星纵着祥云,到南天门外。那些天丁天将,都拱手相迎,径入灵霄殿下。金星拜奏道:“臣奉诏宣弼马温孙悟空已到。”玉帝道:“那孙悟空过来,今宣你做个齐天大圣,官品极矣,但切不可胡为。”这猴亦止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那猴王信受奉行,即日与五斗星君到府,打开酒瓶,同众尽饮。送星官回转本宫,他才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正是: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
“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即预言李春芳去世之后,在茅山上宫右首将为李春芳建一座祠庙。
为什么说有此预言呢?
首先,“花果山”(影射仙乡茅山)有“仙桃”要看管,而蟠桃园也有句容茅山元素。
《西游记》第一回两次写到“花果山”有“仙桃”:《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之词赋中有“仙桃常结果”;“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而“花果山”影射句容茅山(见前第二十五篇),故“花果山”有“仙桃”即影射句容茅山有“仙桃”。既然《西游记》第一回写到茅山有“仙桃”,而且猴子们可以随便“去采仙桃”,所以“仙桃”是需要看管的。而《西游记》第五回玉帝请孙悟空看管蟠桃园,其实就是要看管茅山的“仙桃”。
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闪出许旌阳真人俯囟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日日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玉帝闻言,即时宣诏。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大圣欢喜谢恩,朝上唱喏而退。
……但见那——夭夭灼灼,颗颗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凝烟肌带绿,映日显丹姿。树下奇葩并异卉,四时不谢色齐齐。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
“夭夭灼灼花盈树”“花盈树上簇胭脂”“盈空常见罩云霓”三句中均有一个“盈”字,影射句容茅山茅盈;“不是玄都凡俗种”中“玄都”一词即特指仙乡茅山,即与“仙都”称谓相同。蟠桃是“瑶池王母自栽培”,明朝首辅夏言《(茅山)中峰》诗可证:“二茅峰头笼赤霞,举头便是玉皇家。洞门沈沈白日静,开遍碧桃千岁花。”因“碧桃”在古诗文中多特指传说中西王母给汉武帝的仙桃。故蟠桃园就在句容茅山。
其次,孙悟空在天上任“御马监正堂管事”影射李春芳在人间任大明首辅,在天上住“蟠桃园右首”影射李春芳隐居在句容茅山“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而句容茅山“华阳洞天”,道家认为“华阳洞”是与“天”相通的,且茅山“三天门”也是与“天”是相通的。
“遂与金星纵着祥云,到南天门外”一句暗示花果山和“南天门”可直达,影射句容茅山有“三天门”,可与“南天门”直达。
写天上的“南天门”就是影射地上的道教茅山“三天门”。而茅山顶宫的“三天门”,传说就是三茅祖师茅盈得道升天的地方。茅山九霄宫内的飞升台上立有一座石坊,正额朝“南天门”一面就刻有“三天门”三字,而背额上面则刻“飞升台”三字。
因为茅山顶宫的“飞升台”可以升天,所以它就是入天之门,即为“天门”。为什么称其为“三天门”呢?因为它是道教“三清天之门”。而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校《西游记》两次写到了“三天门”。第一次是第十二回有“三天门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宝气”一句,此处“三天门”当影射句容茅山的“三天门”。第二次是第六十六回“孙大圣玩着仙境景致,早来到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一句,此处明写武当山“三天门”,暗中衬托句容茅山三天门,并与第十二回“三天门”相呼应。故此,花果山直达“南天门”,影射“仙都”茅山本来就与“天”相通,就属于“天”的一部分。故“蟠桃园”就在茅山为可能。
第三,“臣奉诏宣弼马温孙悟空已到”一句中“奉诏”一词影射大明首辅李春芳致仕之际有皇帝诏书;“弼马温”影射李春芳是性格“温厚”的“属马”“(太平)宰相”(见前第三十篇)。
《明穆宗实录》五十七卷有穆宗皇帝颁赐给首辅李春芳(“弼马温”)的诏书:“(隆庆五年五月壬戌朔)戊寅。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春芳乞休疏凡五上,上察其诚恳,乃许之。优诏褒美,特赐驰驿,遣行人曹铣护行。命有司月给米六石,岁给人夫八名。仍赐敕奖谕。”
第四,“今宣你做个齐天大圣,官品极矣”影射李春芳官居正一品,除了是大明首辅而外,还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第五,“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预言皇帝命令工部指派能工巧匠在茅山上宫为李春芳建造一座祠庙。“蟠桃园”影射句容茅山。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是李春芳(见前二十一、二十二篇),故此为孙悟空所建的“齐天大圣府”就是影射为李春芳所建的祠庙。李春芳隐居茅山之际,就曾在茅山建造有玉皇阁等建筑。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谱序》就有明确记载:“余承国恩,许归田里,因得与方外之流论养生之术于三茅洞天。既就陶公弘景故趾建玉皇阁,为焚修之所。阁东北五里许,良常仙境在焉。时引故乡父老往来话旧其中。”
孙悟空之前“官封弼马”,是“御马监正堂管事”,影射李春芳是皇帝亲封的属马的内阁首辅。“弼马温”嫌官小,反下天宫,影射大明首辅李春芳因谗解绶,十八天时间五次上疏请辞“许归田里”。孙悟空再任“蟠桃园”,影射致仕之后的李春芳隐居句容茅山“梁唐宰相家”。李春芳对茅山仙家“下瑶天”是无比憧憬的,其《次韵<送袁一斋赞教归茅山>(邢一凤)》可证:“汝是萧闲第几仙,乘云何日下瑶天。洞有华阳人不远,井闻葛稚药须诠。”故“华阳洞天主人”就是李春芳的“仙号”,而茅山上宫有其“神仙府”(“蟠桃园”)也应当是情理中之事。
《西游记》第四回·“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
第六,“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影射李春芳是“状元宰相”“才高八斗”。
李春芳“有声词林”,有安邦定国之才,是“太平宰相”。《明神宗实录》(卷一五〇)可证:“癸亥予原任大学士李春芳祭葬,仍加祭四坛。赠太师,谥文达。荫一子尚宝司司丞。春芳为人醇谨阔大,有声词林。典礼佐铨,建树表表。其入纶扉也,当分宜专恣之后,一以忠诚镇静剂之事。先帝五年代华亭秉政,同事为新郑、江陵而能上成君德,中协寮友,下戢庶司,寅恭匪懈,默赞昇平之治,称太平宰相云。”而“五斗星君”有“才高五斗”之寓意,影射孙悟空(李春芳)“才高八斗”,所以“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此又影射李春芳致仕之后,明穆宗“遣行人曹铣护行”,送其返归乡里。
孙悟空的原型假如是吴承恩,则“五斗星君”送吴承恩去茅山到任,行不行呢?
这当然是不行的。理由有三。
一.因为吴承恩的才不超过“五斗星君”的“五斗”,“五斗星君”是不屑不肯相送的。
我在《句曲诗综》一书中对吴承恩注释有:
吴承恩:《明诗综》五十三卷载:“承恩,字汝忠,淮安山阳人,长兴县丞,有《射阳先生存稿》。(陈玉叔云:“汝忠缘情体物,其辞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淮自张文潜以后一人而已。”李本宁云:“汝忠与徐子舆最善,往还倡和。今按其集,独不类七子。率自胸臆出之。以彼其才,仅为县丞以老,一意独行,无所扳援附丽,岂不贤於人哉!”)(《诗话》:“汝忠论诗谓:近时学者徒欲谢朝华之已披,而不知漱六艺之芳润,纵诗溢缥囊难矣。”故其所作,习气悉除,一时殆鲜其匹。)”明末《淮安府志·艺文志》、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皆著录其《西游记》,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吴撰《西游记》可能是一部地理或游记类著作(见《辞海》“吴承恩”条)。
二.“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预言李春芳去世之后茅山上宫右建“李春芳祠”。
茅山上宫右首有道教“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祠庙,未见吴承恩祠庙。民国年间的几位“大师”并没有真正读懂《西游记》的前后关联和真正内涵,更不知《西游记》中有李春芳藏名、影射和预言等之手法,故此百年间谬误数代人至死不明《西游记》之真相。
句容茅山·顶宫一瞥。道教茅山上清派七十九代传人余志成道长供图
三.玉帝封孙悟空齐天大圣并让其管理蟠桃园,影射和帝王交往的经历。
孙悟空出生花果山(影射句容茅山),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影射茅山华阳洞天有日精之根),人生才有花有果(影射李春芳姓名中之“芳”字、原名“李果”及考中状元),并担任过“御马监正堂管事”(影射大明首辅),而吴承恩出生淮安,仅仅担任过县丞、荆府纪善等小官,人生阅历中没有和皇帝、皇后等人直接交往的体验。
“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影射隆庆五年首辅李春芳致仕之际,隆庆皇帝派“行人曹铣护行”送李春芳还乡。
《明穆宗实录》五十七卷有:“(隆庆五年五月壬戌朔)戊寅。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 大学士李春芳致仕。春芳乞休疏凡五上,上察其诚恳,乃许之。优诏褒美,特赐驰驿,遣行人曹铣护行。”
别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而李春芳因南京言官谗言解绶,又南京与句容咫尺(郭应聘等《南京吏部、兵部合祭文定公文》有:“聘等夙仰公之范而服公之谊,兹忝列旧京又幸迩公之乡,倏闻讣音,悲悼何极!”),故愤而直奔贯地兴化而去(见前第十三篇)。
第七,“安心定志”与明穆宗诏书中“调护精神”“发英华于著述”相吻合。
《明穆宗实录》五十七卷有穆宗皇帝颁赐给李春芳的诏书:“(隆庆五年五月壬戌朔)戊寅。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仍赐敕奖谕,曰:卿以诚心笃行,渊学宏才,蚤擢廷魁,致身侍从,雅望久孚于士论,芳声丕振于词林,遂授简先皇,荐登纶阁,夙夜秉在,公之节谟猷阐,入告之勤,迨朕嗣服之初尤切倚毗之重眷,惟耆德晋首台垣,卿乃志切协,恭诚存体国不动声色,量休休而有容,矢竭股肱,心翼翼而匪懈,启沃之忱弥笃,忠实之念弗愈,朕方赖平章共图治理,顷以亲老微疾累疏乞闲,慰谕虽频,情词益恳,特从所请,用遂雅怀,兹赐卿驰传,遣官护行,有司岁给舆隶八人,月馈官廪六石,以副朕优眷辅臣之意。於戏!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溥见荣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卿其勉加餐食,调护精神,展至乐于家庭,发英华于著述,俾国人皆有所矜式,而天下系以为重轻,岂惟卿垂无疆之闻而国家亦永有光哉!”
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道教茅山上清派七十九代传人余志成道长供图
李春芳“发英华于著述”,在茅山校定《西游记》,吴承恩《赠李石麓(鹿)太史》可证:“瀛洲高步总神仙,道得由来况有传。甲榜题金龙作首,春堂世彩凤相联。移家旧记华阳洞,开馆新翻太乙编。共许皇猷须黼黻,彩毫光丽玉京烟。”
“瀛洲高步总神仙”:意即赞美李春芳如今隐居仙都茅山,现在是人间的神仙总管。“总神仙”与李春芳“青词宰相”相吻合。“道得由来况有传”:意即赞美李春芳人生“道得”的经历况且可以写成传记传颂后世。“甲榜题金龙作首”:即指李春芳第一甲第一名是嘉靖皇帝亲自点中。“移家旧记华阳洞”:即指李春芳从兴化“移家”旧时熟记的句容茅山华阳洞。“旧记”同时又暗指旧版《西游记》,李春芳隐居茅山就是为了校定《西游记》而来的。“移家华阳洞”又与“万历己卯春,复步自华阳(洞)入良常”(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家谱序》)相吻合。“开馆新翻太乙编”:意即在茅山开设馆舍接待宾客,就是为了重新翻绎写作道家神仙的书籍。“开馆”茅山与“既就陶公弘景故趾建玉皇阁,为焚修之所”(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家谱序》)相吻合,意即李春芳主持并邀请当时一批文人参与新版《西游记》的编写,吴承恩也应该是其中受邀宾客之一。“太乙”即神仙之意。“太乙编”当即暗指“编定新版《西游记》”。“共许皇猷须黼黻”:意即共同奋斗只为皇帝期许李春芳用文章来教化万民,与“发英华于著述,俾国人皆有所矜式,而天下系以为重轻,岂惟卿垂无疆之闻而国家亦永有光哉”(《明实录》)相吻合。“彩毫光丽玉京烟”:意即赞美李春芳生花妙笔必将云烟缥缈的仙都茅山光艳亮丽四方。(见前第六篇)
据此,吴承恩(1500?-1582?)和李春芳(1511-1584)在文学上是有一些交往的,但李春芳对吴的最后评价应该并不很高。《西游记》第九回有:“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承恩的,袖蛇而去”一句,绝不会出自吴承恩之笔,而且影射“(吴)承恩”之人最后远离了致仕后的宰相李春芳。《西游记》第二十九回标题《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中也有“承恩”一词,“承恩八戒”有“八戒”“无能”需“承恩”之意,“无能”“承恩”也绝不会出自吴承恩之笔,或许有影射“吴承恩当年承受过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之恩”的意思。
第三,“仙名永注长生箓”预言“华阳洞天主人”在道教史上永远留下名号,“不堕轮回万古传”预言李春芳所校定《西游记》必将永传后世,不会因为李春芳去世了或者改朝换代了就泯灭不传,因为“太平宰相”李春芳《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同修“至仁”“至善”“至忠”“至孝”“至廉”“除恶务尽”之“太平”“大道”,故此必将“万古传”。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沈承庆研究馆员发现“李春芳《西游记》藏名诗”,学术传世二十余载,早已震动天下人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锡厚研究员(2000年4月13日)为沈承庆《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作《序》有:“他平反了学术界一桩长达七十多年的‘冤假错案’,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原来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西游记》自明万历年间一问世,其作者就是一个谜。20年代初,胡适、鲁迅两位大师从清代诸学者札记中论证出《西游记》的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然而在30年代,日本东京一书店将三种版本的《西游记》(即:杨致和《西游记》、朱鼎臣《释厄传》及世德堂《新刻出像大字官版西游记》)一起卖给北京图书馆。在有了这三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记》之后,若能有人深究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注意世德堂本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这个谜应并不难解。”“此后,由于鲁迅的特定身份,使得他对《西游记》作者问题所作的结论更少有怀疑。”
沈承庆《话说吴承恩》·张锦池《西游记考论》
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教授的《西游记考论》第十二章《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又云:“说‘五四’以来定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是据鲁迅先生的一家之言。”“说今见外证材料不能证明世德堂本为吴承恩作,此书最后改定者是华阳洞天主人。”
《辞海》(2009版)之“吴承恩”条末载“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吴撰《西游记》可能是一部地理或游记类著作”。
总之,《西游记》中藏名、影射和预言众多。今《西游记》传遍全球,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仅仅以为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荒诞”“低级”故事,殊不知《西游记》的真正核心人物就是孙悟空,而孙悟空就是作者“华阳洞天主人”“句容状元”李春芳自己本人“儒释道”同修“至善”“至仁”“至忠”“至勇”“至孝”“至廉”“斗恶”“太平”之“大道”的理想化身。民国年间几位文学“大师”将今流行版《西游记》作者“华阳洞天主人”错成“吴承恩”之“标签”而谬传至今,后世“大师”以“衣钵”传人自居者多,“执迷”睥睨八方固守“标签”,遂使《西游记》作品内涵真相一度迷失至今,严重冲淡了这本世界名著的原有品味。百年之谬,一朝难撼。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助学术,先贤沈承庆和张锦池二先生自当千古不朽!《西游记》第四回“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即预言李春芳去世之后茅山上宫右首将为他这位“太平宰相”建一座“神仙府”(祠庙)而庇佑天下“万世太平”。在句容茅山上宫“李春芳祠庙”拆毁之前,人们是能够亲眼见到这位“太平宰相”“华阳洞天主人”之真容的,此为今流行本《西游记》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所校定完稿的又一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