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那个艳阳天
一
眼前高远辽阔的天空,白云缭绕,缱绻旖旎,令人欣悦无比,带来秋日的神韵和光芒。这是2019年9月的天空,我久久凝视着它,心里不觉想起自20世纪80年代就特别喜爱的那首动听的歌曲《九九艳阳天》:“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哎哟,十八岁的哥哥惦记着小英莲,风车跟着东风转呀,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
九九艳阳天这首歌出自电影《柳堡的故事》,记得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和小朋友们搬着椅子坐在空旷的操场上,那是学校的露天电影,放映的是黑白片。过了30多年,我仍然记得那晚清新的空气,还有操场弥漫的带着露水清香的草木味道,真的是无比惬意;虽然具体片段有点模糊了,但电影里副班长和二妹子的青春靓影,仍然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因为这部影片,二妹子扮演者陶玉玲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红色恋人”!小哥哥副班长英俊质朴,那身绿军装散发着军人的英姿本色。影片《柳堡的故事》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电影主题曲《九九艳阳天》歌词健康向上,凸显革命理想高于个人情感的坦荡胸怀。影片中副班长唱出自己的心事:“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哎哟,十八岁的哥哥告诉小英莲,这一去呀翻山又越岭,这一去呀十年八载不回家——”而二妹子是这样深情地回应:“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哎哟,十八岁的哥哥细听我小英莲,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只要你胸佩红花回家转——”每一句都是那么回肠荡气,这种感染力是真实而持久的,展现了高尚无私的爱情,不仅忠贞、勇敢,甚至为了革命哪怕八年、十年不回家都愿意等,表明二妹子相信这份真情,她也会一直珍惜这份感情。同时,她更是鼓励爱人积极上进,争做英雄,戴个大红花回家,是多么光荣与自豪!这是回响在红色土地上的真情表露,虽直朴浅白,却撼动人心。
二
大约是2004年吧,我观看了电视连续剧《新四军》,剧中展现了一对革命佳偶的美好形象,他们就是被叶挺将军誉为“金童玉女”的黄江河和梅青。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和冷酷的环境里,依然有回肠荡气、缠绵悱恻的爱情存在,体现出了人性中真实美好的一面。黄江河是新四军中著名的指挥官,英勇善战而又沉稳智慧。梅青,是一位美丽、聪慧、纯情的爱国华侨青年,抛下富裕的物质生活,只身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义举令人钦敬、赞叹。在共同的战斗中,她与江河产生了朦胧而甜蜜的感情。剧中几个镜头我认为处理得非常美而回味无穷:当梅青请假回南洋继承遗产时,江河因处理一突发事件而未能及时赶到送梅青,梅青那望穿秋水的眼神恋恋不舍;当他们正要举行婚礼时,不巧江河要去执行任务,不得不推迟婚礼,他们无怨无悔地服从组织决定。当江河风尘仆仆地回到早已布置好的新房时,他和梅青只有深情的拥抱——第二天,他们又要分别。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在他们身上映射了很多很多红色恋人的影子,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了爱情,牺牲了生命。
战争的烽烟远逝,寻不到一丝踪迹,只有通过影视剧再现那段血与火的斗争。有一部电视连续剧我印象也很深刻,内容是王震将军率领部队进驻新疆的故事。剧中一位女文工团员麦琪,无比真诚地爱上了一位解放军团长,然而,他们仅仅只拉过一次手,就先后牺牲。还有一位西路军幸存下来的女红军战士,心中永远怀想的是早已牺牲的一位骑兵连长。战争中的爱情是浪漫的,也是悲苦的。当战争的硝烟散去时,天地间回响的是青山的慨叹和河水的呜咽。
三
“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哎呦,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呀,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香——”这委婉、多情、优美动人的抒情歌曲在今天依然传唱着,魅力不衰。新中国成立70年了,不管时空如何流转,天空依然辽远深邃,大地依然光明辉映,情感依然鲜明饱满——时间跨越了70年,青山依旧,美丽多情的女战士和侠骨柔肠的好男儿的形象依然那么美丽,他们的故事依然那么动人。
不管是《柳堡的故事》还是《新四军》,影视剧中演绎的美丽爱情令我们动容。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心中神圣的信仰,为了纯洁的革命情谊,在广袤的土地上,有多少对恋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追求,由战友而到伴侣。他们在战场上挥洒着壮美的青春,他们的爱情令山川动容,由于斗争的需要和冷峻的环境等因素,他们聚少离多,甚至生离死别,然而心中的激情一直在燃烧,心中的爱恋丝毫没有减淡。这就是神州大地上的革命爱情,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这种爱永远是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火焰,照亮灵魂,洗涤精神,使生在当下的人们,更加懂得何谓真正的爱情,更加珍惜眼前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

走进嵩阳书院
在一片葱翠挺拔的竹林里,在冬日暖阳的清辉中,我如约来到嵩阳书院。抬头仰望,只见“嵩阳书院”四个大字赫然立在眼前。字迹敦厚方正,骨力劲健。一个“嵩阳”、一个“书院”,其意其韵,其深其远,让我顿生敬重之情。
走进嵩阳书院,也就走进了中原思想文化的长廊,走进了天地之中。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来到嵩山,是为寻求中原文化的根脉,也是为探访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位于郑州嵩山风景区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嵩阳书院,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东汉三阙”中的少室阙和启母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共同构成嵩山“天地之中”历史文化遗迹,并且在2010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书院嵩高景最清”。嵩阳书院的清明儒风,源于这里是中国儒学中理学的开创地,理学发源于兹,也兴盛于兹。北宋以降,河南始终是理学中心之一。元代的许衡,明代的吕坤,清初的孙奇逢、耿介,晚清的王少白、李敏修,一代又一代河南的中原大儒在此继往圣之绝学,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浓重氛围的中州文化圈。
河南,华夏肇兴之地,中华文明之根。在历史上,中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儒家学说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理想之国。因此,嵩阳书院的身上印刻着深厚的理学印迹,闪耀着古老的儒学之光。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程灏、程颐二兄弟的学术思想彰显于嵩阳书院。二程兄弟继承周敦颐、邵雍的思想,创立“天理”学说,努力复兴儒学,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二兄弟在书院讲学长达10余年,循循善诱,使听讲之人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之水,书院里的每一方土、每一砖瓦,似乎都留有二程兄弟的学说遗训。
嵩阳书院也有大儒朱熹讲学的身影,这里也走出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朱熹说:“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寥寥几句,明心见性,展露出坚守书院的执着情怀。大儒王阳明在人生的困顿和痛苦之中,慎独深思,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形成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由此升华为阳明心学,让很多人看到了光明及希望所在。可以说,王阳明是从程朱理学的阵营中走出来的一位思想家。
延续着教育功能的书院,孕育并集纳了一代代学人的港湾,至今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经过千年洗礼的嵩阳书院,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的新时代,充分展示着卓然风采。在每一年的新学期开学之初,嵩阳书院都会迎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新生的到来。该院把开学典礼放在嵩阳书院举行,并且安排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在嵩阳书院举行国学会讲,让中原文化的种子尽早渗入学生的心田。一个个青春矫健的身姿,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使古老的书院增添无限生机和活力。专家与学生热烈的讨论声激荡着讲堂,使古老的嵩阳书院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在古朴雅致、具有深厚理学渊源的儒学圣地——嵩阳书院举行会讲,旨在让同学们沐浴在千年书院的文化春风里,继承二程乃至阳明哲学的精髓,培育人文精神,关注内心,甘于寂寞,追求新知,宁静致远,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之人。我想这也是今日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的最大彰显。
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我在嵩阳书院瞻仰,承儒学之洗礼,受心灵之净化。只见书院里朗日和风,宁静温馨,松柏葱郁,塔影绰绰,怎能不愉悦心灵、滋养性灵呢?心中的嵩阳,永远高举思想大旗,弘扬民族文化之魂,传播中华文明之光。

观 荷
2020年始料不及的新冠疫情,使居家的时间得以充裕。除了日常工作生活和读书写作之外,绘画的热情复又燃起。少年时的爱好其实一直深埋于胸,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它才会复萌。于是,我又拿起毛笔、国画颜料,铺展宣纸,临摹涂鸦,自得精神之愉悦。
学国画,必须了解国画的特点和风格。国画是水、墨、彩、纸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对于山水花鸟的热爱,使我首先想学画花草树木。因为正值夏季,首先想到学画荷花。荷花清气满乾坤,高洁又脱俗,是历代画家垂青的爱物。我国画家吴昌硕的荷花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朴。他有诗道:“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正由于他作画的理念是“画气不画形”,因而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写意荷花。
而齐白石先生的荷花用红与黑的鲜明反差营造了独有的色块感,以简练的笔法画大荷叶,没骨画荷枝,一气呵成,大气十足。欣赏名家的画作,不仅是从笔法,更是从内在的精神世界了解荷花的绘画艺术。
学国画,还要观察与了解自然生物。我发现学校有好多个荷花池塘,真是绘画写生的好去处。比如图书馆的正门对面有一大片荷花池塘。一进入校门,这片荷塘格外引人注目,天天上班时就能观赏到池塘里的荷花。我第一次那么正式、凝重地观察荷花,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柔和明媚,高远的天空之下,大片大片的荷叶相互簇拥,水面倒映着点点状状的身姿。
夏天的荷塘,朵朵荷花先后盛开,是荷塘的灵魂与宠儿,是那么骄傲与自信。观荷主要是为了画画。不观察荷花的花朵、茎叶、根茎,莲蓬等,怎能画出荷花的神韵呢?尤其是水墨荷花、写意荷花和工笔荷花,各种画法方法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比如,写意荷花着重用墨,画荷叶时浓墨淡墨相宜,画荷花要用曙红和钛白,或者曙红和胭脂,达到清新淡雅的效果,又有无限的韵味。在画荷花时,我的心里有种愉悦之情,这是超然物外的惬意之感。虽不是专业画作,然而看到一幅幅荷花呈现在宣纸上,却也感到充实欣悦。
秋天到了,荷花是不是如成熟的秋意一样别有风韵呢?在一个秋日的傍晚,我来到荷塘边,眼前宁静宜人,满池的荷叶中,依稀看到卷起的叶边泛黄了,个别荷杆变成了褐色。哦,夏日荷花的盛装景象渐渐消失,然秋荷之韵日日显现,别有一番滋味,另有一种风情。
处暑刚过,风吹荷香,蝉鸣相绕,流光斑驳。伫立荷池边,我能听到新秋的声音,由远而近,萦绕在团团荷叶的周围;我甚至闻到了大地丰收的味道,由盛大的秋荷传递过来……回到家之后,我把拍照的荷花图一一存到电脑里,等有空闲时间再仔细体味与习练。
立冬之后,满树金黄,落叶缤纷,寒风萧瑟。前几日,我又来到眉湖旁边,丰饶饱满的秋荷杳无踪迹,昔日盛大的荷叶已经变黄,卷缩起来紧紧包裹着残杆立于水中,但一片片荷叶仍然簇拥在一起,水是它们的温床,当然冬季的水温已经变凉,它们置身于水里,似乎全然没有感觉到,它们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三个、五个,一排排,一队队,依偎着伫立在一起,构成冬日的一道风景。它们并不寂寞,身旁是一丛丛芦苇或者不知名的草叶相伴,岸上有大树相邻,耳边有书声朗朗,头上有阳光照耀,心上有往事追怀。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日子,淡定而从容。到明年开春,绿芽必然破土而出,绿叶布满池塘,荷花依然盛大开放……所以说,万物皆有自己适宜的时机。
通过观荷、画荷、品荷,我由此一步步深化对荷花的了解与喜爱,并由此升华到对自然规律与人事代谢的感悟,这是审美体验与情感认知的过程,用艺术的真诚感动着生命,很有启发与收获。其实,美术鉴赏与美术习练,不管是专业作画还是业余的尝试,对人的一生都有审美的愉悦与心灵的滋养,甚至达到哲思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