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松荫碧龙池,千帆竞发勇争先。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民间文化之乡”、“山东省旅游强镇”、“潍坊市科学管理先进镇街”、“潍坊市理论大众化示范点”、“潍坊市先进党组织建设示范镇”、“潍坊市求实镇街”。龙池镇以海能化学18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为基础,规划建设了15.08平方公里的龙池工业园区,是加快滨海开发的重要载体。龙池镇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启动了龙源水库建设项目、山东颐爱养老康复中心建设项目、龙池幼儿园建设项目、龙乡水韵大酒店等民生工程项目,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致小镇。龙池属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凭借着剪纸技艺的挖掘和传承,获评“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龙池镇整合全镇旅游文化资源,将游景点串点成线,形成新兴的观光、休闲、旅游全域旅游产业带,将古老的红色圣地打造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农家生活的体验区、革命教育的示范区”。2021年,昌邑市龙池镇党委,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
守土有责,革命老区新事多
因为有爱,所以有信心。身为医务人员,她腊月二十九晚上,陈前芝家里热闹异常,村里三十几号人陆陆续续到这个农家小院领工钱。大家伙儿攥着手里的钞票,喝着茶聊着村里的变化,一个个喜笑颜开。陈前芝的家在潍坊昌邑市龙池镇,所在的北白塔村是镇上第五大村,共有500多户1200多人。跟大部分农村一样,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在外谋生,当天领工钱的村民大多已经60多岁,一个个都到了当爷爷奶奶的年纪。67岁的陈前芝虽然听力有些下降,但脑筋清醒在村里又有些威望,算是整个队伍的召集人。这个队伍的工作是到昌邑市做园林绿化,负责修剪树枝、喷洒农药等等,一人一天能赚60到80块钱。
2017年,北白塔村人改了厕所,世世代代的茅坑变成了马桶,家家院子外多了“旱厕专用”的下水井盖,竖起了挥发沼气的管道。更大的变化在村容村貌上。走在北白塔村,最大的感觉就是干净。街巷上全是水泥铺就的路面,路面上见不到垃圾;村舍整齐排列,外墙被粉刷成了一水儿的白色。村里的臭水塘得到整治,芦苇荡中重新出现了野鸭的身影,水塘边还修建了观景台与水泥船,一点儿不比城市的公园逊色。
龙池镇是革命老区,村里的红色印记不少,建于1946年的抗日殉国烈士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池抗日战争纪念馆也建在此处;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参与青岛回归谈判的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干也是邻村人,其故居与墓园均在这里。干净整洁、底蕴深厚的北白塔村正把目光聚焦到乡村旅游上。为发展乡村旅游,镇上规划了“龙池观光带”的漫行路线,北白塔村东西向干道就在其中,与东面已有名气的齐西古村连在了一起,还专门在村里设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龙池镇设置了“白塔片区游览导向图”、指示路牌等设施,对附近的烈士祠、古民居等旅游资源一一进行了标明。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北白塔村的旅游业正逐步走上正轨。
守土担责,中药材种植产业新
寒风萧瑟,在距昌邑市龙池镇区不远的一片田地里,金灿灿的贵妃皇菊开得正盛。花丛中,艺源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宫慧芳正查看菊花长势。2016年,宫慧芳来到龙池镇,带领合作社的村民种植中草药并研发中药保健产品,在这片干旱的盐碱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龙池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中医药特色小镇”做出了突出贡献。30亩贵妃皇菊长势喜人,可观赏可泡茶。45岁的宫慧芳行走在花丛间,仔细查看菊花的长势。这里种植的不是普通观赏菊,而是可以加工成花茶的“贵妃皇菊”,其花朵略大、颜色鲜艳,黄酮素含量高,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润喉、养目,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
“再过几天天气冷了,经过霜冻之后的菊花花心发黑,就没办法采摘了。”宫慧芳说,贵妃皇菊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花卉,可以观赏也可以泡茶,是从外地引进而来,在本地生长情况良好。“菊花采摘下来后直接烘干,不添加任何东西做成花茶。”宫慧芳说,近几年,她一直在寻找适合本地大面积栽植的可食用中草药,贵妃皇菊就是其中一种。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种植规模已扩展到30亩。在艺源中草药专业合作社,枸杞、艾草、知母、丹参、桑叶、黄芪、白芍、白芷等中草药种植了不少,经过加工后成为各种保健用品,如丹参茶、玫瑰花茶、决明子枕头、艾灸包等都很受欢迎。
满地茂盛的菊花,让人很难将这里曾是一片干旱的盐碱地联系起来。与龙池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2016年,宫慧芳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了解到,因邻近渤海,土壤盐碱、干旱,老百姓种植作物只能远程调水,一年只能收一季。龙池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厚重,宫慧芳的爷爷从这里走向抗日战争的战场,看到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她心情有些沉重。略懂中草药知识的她认为,当地的土壤虽不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但可能适合种植耐旱且经济价值较高的丹参。在这之前,当地已有零星的散户种植丹参,产量和品质都不错,但卖价不高。经多方考察和调研,宫慧芳打算先种植丹参试一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村振兴”热潮的背景下,宫慧芳觉得这里就是自己实现创业梦想的最佳机会和平台。她下定决心,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辟一条富民之路,为当地百姓做点事。
刚开始,宫慧芳这个“门外汉”对种植丹参的技术一窍不通。她跑了临朐、莒县等丹参老产区不下20趟,向当地种植户耐心请教,回来就趴在地里摸索实践。2016年,艺源中草药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当年11月底,流转的1000亩土地栽上了丹参苗。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因为缺乏种植经验,第一年就亏了十多万元,亲戚朋友劝她别干了,有社员打了退堂鼓。“开弓没有回头箭,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我看好中草药种植的前景,不能放弃。”宫慧芳说,在涉足这一行之前,她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通过亲身体验种植,她越发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她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出点样子来。龙池靠海,风格外大,宫慧芳趴在地里反复研究,经常是“灰头土脸”,但她顾不得这些。为了解决种植问题,她请来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第二年,虽然种植的药材苗又亏了不少,但总体上出现了盈利。第三年,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科学的管理培育,产业效益出现几何式增长。目前,合作社培育的菊花、金银花、玫瑰、丹参、板蓝根等十余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数千亩。
宫慧芳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渐渐发展起来,但她认为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要么自己深加工,要么与药企合作。”宫慧芳说,如果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链条,单纯依靠种植就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她集思广益,在原来中草药和谷类种植的基础上,着重发挥品牌效应,2017年注册“艺慧源”和“利渔”商标,开发中草药养生茶和养生优粮两大系列;在龙池镇开创种植业先河,打造出“种、产、销”一体的先进模式;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引进黑小麦、绿小麦、旱稻等药食两用特色作物;依托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中医系列养生产品;积极参与龙池镇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的产业亮点,推动合作社各项产业稳步前进。目前,宫慧芳的合作社已开发出四大系列50多款产品,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达数千亩,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奎聚、饮马等地。合作社以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为契机,推出系列养生用品,与多家药企进行了签约。同时,与多家公司合作建设“龙乡康旅小镇”,打造“龙乡水韵文化旅游景区”,发挥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能。“我们正在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与健康养老有机融合的路子。龙池有丰富的资源,一方面可以惠及家乡父老,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到龙池享受中医健康养生服务,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宫慧芳说。
守土尽责,抗疫一线党旗飘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峻斗争中,昌邑市龙池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行动中践行初心、勇担使命,切实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把一面面党旗插到抗疫第一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各社区党组织全面提高政治站位,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牵头第一时间组织各村进行人员摸排、疫情防控宣传、交通管制等工作,要求各村每天按时上报相关台账,准确把握防疫工作进展情况;与镇卫生院进行对接,保证重点人员每天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与镇派出所联合,做好各村大小路口的交通管制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其中,瓦城社区党总支在瓦北、瓦东、瓦西三个聚集村开展联防联控行动,三村“两委”集中行动安排专人24小时轮流值守,为村民撑起安全伞,筑牢安全墙。
龙池镇各村“两委”干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三化”融合工作的开展,党员主动认领工作任务,网格长、网格员积极走访,摸排重点人员,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彻底摸清重点区域归来人员情况,列出清单、登记在册,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坚决切断疫病的输入和传播渠道。春节期间各村党员干部日夜坚守在防疫工作第一线,严格落实交通管制措施,全面核查外来人员,做到问题不上交、困难不下推,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干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疫情发生以来,昌邑市龙池镇卫生院在党支部书记兼院长刘锐的带领下迅速成立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防控应急小分队,全员在岗,每天数次到重点人员家中核查各项数据,同时密切配合镇防控办做好各项督查工作。龙池派出所全体干警冲锋在一线,为了进一步提振士气在所长马中冠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开展抗击疫情宣誓活动,同时所里“警灯亮起来、警车巡起来、警力动起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逻,协助各社区、各村进行交通管制和人员管控,守护一方平安。昌邑市龙池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安排部署,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不断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真正让支部堡垒强起来、党员旗帜亮出来,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氛围,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作者:邑文 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