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17时53分 白露至
白露时节,朝露凝白,草木凝烟,金风四起,云飞雁鸣。
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白露的名字最美。露珠晶莹剔透,形态饱满,稍纵即逝,惹人怜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当微凉的风吹至枕边,茂盛的芦苇摇曵飘荡。白露像一位渴望而不可及的女子,迈着颇有诗意的步子飘然而至。
白露,是北京的入秋时间。
北海公园里有个承露盘,蟠龙柱上,一位慈眉善目的铜仙,双手托着铜盘玉杯,仰望天空,满目虔诚,恭恭敬敬的承接着露水。在古人眼里露水似乎不是普通的水,是集天地精华而生,是上天恩赐的天之神水,所以才会有甘露、仙露之类的称谓,认为此时的露水能治百病。更有仙人传道,露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民间也有白露时节接聚露水的习俗。

从前的富贵人家的屋檐下,常常放一个石臼,就是用来承接露水的。当然,这些远远不夠,人们必须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趁着露水正浓,拿着碗钵竹筒等器皿,到田间地头的收集露水,既要小心翼翼,又要动作迅速,因为太阳升起来之后,露水很快就蒸发掉。
白露时节,草木生长还很旺盛,尚未进入枯萎期,此时收集到的露水还浸染着草木的清香气息。因此,文人雅士最雅致的事,莫过于用它来沏茶了,饮之香醇甘甜最为上乘。露水易见,却难收集,一点一滴弥足珍贵。常将其封存于罐中藏于地下,待贵客临门再取出来品尝,其味香冽如故。
至今,仍有些地方有用露水沏“白露茶”的风俗。
“朝饮木兰兮坠露,夕餐秋菊兮三落英。” 屈原之后饮食露水,便又多了一层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态度。
南方逢农历“三月三”,都有“地米菜煮鸡蛋”的风俗,认为吃了地菜煮蛋能驱风湿,健身体。而带着露水採来的地米菜才是最好。小的时候,每逢“三月三”,总看到妈妈天未亮,就出门寻找带露水的地菜米花。等回来时,头发、衣襟、袖口、裤脚边都湿涔涔的,手里抱着一大把滴着露水的地米菜花。用大锅煮熟后的鸡蛋,似乎真有露水的滋味,露水的甘甜,喝一口泛青的汤水,满口清香。

白露于我,更多的是珍藏于心底的情愫。诗仙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似乎就是写给我和F生的。
那年,汩纺。
许是白露前后吧,我和F生在室友的玩笑和暗示中,端着厂里人手一把的小板凳,坐在宿舍窗外的石榴树下,借着窗帘里透出的点点光亮,数着枝头挂着的小小石榴。小声的漫无边际的谈论着开心的人和事,一边还猜测哪间窗户先关灯,再远远地看着宿舍的灯一盏一盏的熄灭。仍然饶有兴趣的聊着,从远到近,从古到今,海阔天空,一番神聊。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雁翼的“遍野石榴红”;从罗石贤带着我写“工人学马列,越学越有味”,到车间宣传栏、黑板报的主题和版面设计。话题越聊越多,真有点话题跟着月亮走的味道,深深浅浅十分投缘。不知过了多久,只觉得寒意渐渐逼近,F生伸手探了探夜空,轻轻地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哦,起露了 。” 我摸了摸肩头沁凉的,脚上的袜子也潮潮的。脑子里立刻闪现出小说里贵妇人披着披肩,坐在壁炉前围炉夜话的画面。此刻,有条披肩多好哇。俩人又不约而同说起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起身伫立,良久……
又过了几个白露节气,我和F生成了一家人,那年去丽江也买了披肩送我。几十个白露过去,却一直没有约过……
白露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云淡风轻中,是秋的宁静与淡雅,那是一种永存于心的美好意境,令人心驰神往。
朋友,天凉了,出门多带件衣。
二零二一年白露


